来源:
2021-02-17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徐松
杨柳依依春风暖,绿水潺潺鱼儿戏。
如果把洺河生态水系建设比作一本书,那么,调水渠“人文历史带”便融入了这座小城的文化精髓,也赋予了这条水系以灵魂。
春节后的第一天,就请跟随周口日报记者的镜头来感受洺河生态水系国家级3A级风景区之调水渠沿线的秀美,品读郸城历史文化吧。
调水渠黑臭水体治理与环境景观提升是洺河生态水系建设的一个部分,工程范围北起郸淮路,南至五里河,全长3.9公里,工程总投资达4.5亿元。是郸城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又一体现。
调水渠景观在洺河生态水系“五带五园一环多点”景观中被称为“人文历史带”。全程以“水脉、文脉、人脉”为核心,以“绿色、生态、休闲、文化”为理念,建设了“三段衔一园”的景观结构,有郸淮路至广场南路的景观核心形象段、广场南路以南至科技大道的书法体验段、科技大道以南至五里河的教育文化段和位于交通路与英博路之间的书法生态休闲园。全段景观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分别设置了文化广场、汲黯广场、廉政广场、书林步道、墨香广场、历史长廊、书法公园等19处景观节点。
府东路北头与郸淮路交叉口占地近30亩的文化广场是调水渠“三段衔一园”景观中核心形象段之一。除了绿树、百花、清流、步道,以及音乐灯光喷泉、西侧建设有接近生态自然的亲水观光平台之外,这里的5块浮雕文化墙值得我们深入了解。这组浮雕墙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昭示着无论社会和科技如何进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永远是郸城人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家园。文化广场的园路、绿地、建筑等都以郸城历史文脉为中心,将现代生活元素与历史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营造了一个文化与生态自然融合的新地标。
周口日报记者从郸城县城管局长王洪新那里淘到了一些资料,来,我们一边看图,一边欣赏调水渠的建设创意。
继续南行走上拱桥沿渠眺望一汪清流、两岸碧透,心中感慨油然而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正是郸城县委、县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深刻诠释吗?
在县委、县政府综合大楼东侧的核心形象段,配合郸城行政中心打造庄严、大气氛围的同时,对郸城历史文化进行了集中展示,包括郸城的历史沿革,郸城的发展理念,历史故事等。其中调水渠西侧以现有人民广场对应的绿地为基础,设置了较多的历史文化节点。如调水渠新华路桥头北侧的廉政文化广场,讲述了汉朝名臣汲黯的故事。汲黯为人耿直,直谏廷诤,亲政爱民,敢于承担责任,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汲黯廉政广场建设在此处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一方面提醒老百姓要了解历史、敬畏先贤,同时也激励着郸城县的各级党员干部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廉洁奉公、一心为民”。
东侧历史文化节点设置较少,多以植物设置为主,用乔木、造型灌木、水生植物、软质自然驳岸和景观园路连接亲水平台,还辅有休闲的林荫滨河步道,让广大群众在休闲漫步的同时,感受着郸城浓郁、活泼、向上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在世纪广场东侧,当你漫步时会发现步道边有一些石刻和不锈钢雕塑,请你驻足观看,这里可有深意:《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这里的十面“镜子”映射人影,使观者顾影反思自身,用以警醒世人,传播廉政文化。
好了,调水渠沿线美景多。我们分两篇介绍,下一篇再讲书法文化园及沿线景观节点。
[责任编辑:陈卫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