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太康七旬老太与俩没血缘关系的“闺女”故事暖人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马治卫

2021-03-09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刘清晨

3月6日,太康县七旬老太汪素兰让儿子给遭遇坎坷的该县城关镇居民谢康红送来了精美的红包和“订制诗歌”。诗歌是汪素兰的儿子写的,他曾在报纸杂志发表过多篇诗歌和歌词。

老太上门认“闺女”

图为汪素兰(左)与谢康红在一起。

去年农历九月初九,汪素兰就从儿子那里获悉了谢康红的悲惨命运。汪素兰从儿子拍摄的照片中看见了谢康红平静安祥的脸庞上凝聚的善良。“丈夫脑出血,儿子尿毒症,挖东墙补西墙,欠账十几万元,连她70多岁的老父亲收破烂挣的钱都用上了,可她的儿子和丈夫还是去世了……”儿子还没说完,汪素兰的眼泪就下来了。从此,谢康红仿佛成了她心中放不下的“闺女”。“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她早日放下心中的负担。”汪素兰说。

汪素兰体质较差,年轻时也没干过啥重活儿,腿曾经骨折两次,走路有些跛,但她却闲不下来。她常常在村里和村子周边捡些饮料瓶、破纸箱等废品。村里曾有人劝她:“又不是没钱花,捡那些东西(废品)干啥?”“我就这命,改不了。”汪素兰笑着回答。


在谢康红的丈夫和儿子患病期间,当地政府相关领导和居民为他们纷纷献上爱心。谢康红为回报社会,她为居民义务调解居民邻里纠纷、为老人义务理发……

谢康红温文尔雅,仿佛从来不会大声说话,脸上总有一层天然的淡淡笑意。她虽然连小学二年级都没有念完,但却爱学习,她在孙女和邻居的帮助下读书识字。

汪大妈三个月前,就嘱咐儿子给谢康红写首诗,以抚慰她的心。诗的语言很简单,但却很动情。“看了(这首诗)有流泪的感觉。”一村民说。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汪素兰带领大儿子、二儿媳来到谢康红家,给谢康红带来了烧鸡、活鱼、牛肉、食用油等年货,还给谢康红和其8岁的孙女带来《我的父亲焦裕禄》《爱的教育》等几本书。“(汪素兰)就像妈妈一样亲啊。”汪素兰刚进谢康红的家,谢康红边走边说。

23年前“捡”个“女儿”

图为汪素兰(左)与张香在一起。

汪素兰6岁没爹,9岁时随母亲从商丘永城农村一路乞讨来到太康,小时候饱受饥饿煎熬,没有上过几天学,学过的几个字早就忘了,但她却对文化情有独钟,她常常“缠”着家里人给她念书听。23年前,她“捡”了一个“女儿”,叫张香,“女儿”是儿子1997年在郑州打工时遇上的。当时她读了儿子的诗歌,感动极了,当她了解到汪素兰的命运后,决定到太康看望这位坚强的老人。张香现在成了作家,经常给汪素兰送钱送物。“我也不知道咋有这么好的命,从天上掉下来一个‘闺女’。这个‘闺女’的到来,让我在梦里不再害怕不再哭。”汪素兰说。

张香给的钱她舍不得花,总想着退回去,实在想不出退钱的办法,就想着给有困难的人献点爱心。汪素兰指着一本厚厚的印刷品说,她“女儿”太老实,也太认真,一部长篇小说改了一遍又一遍,这样好的爱心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啊。

她想让谢康红也看看张香的长篇小说,特意带了过来。

“这是对你做公益的奖励,也是一点小小心意。”汪素兰双手递给谢康红一个精美的红包。

“母女”深情相拥,泪水潮湿了她们的眼睛。

汪素兰说,谢康红家以后吃的小麦面粉她全包了,以此为她减轻点压力。她与孙女相依为命,住在县城里,吃一把青菜叶都得花钱买,人情往来和各种省不下的开销,对她都是很大的负担。“家里有几亩地,自家种的麦子咋也吃不完。”她朴实的话语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那天,汪素兰的儿子为谢康红朗读了自己写的诗歌《姐姐的梅林,在悬崖之上》:

悬崖之上,暴雪骤起

这人间之外的冰凌

泛着冷艳的光芒

光芒里的利刃

击打梅花里娇艳的黄金

我忘不了鹤王子的风雪之舞

却有这猝不及防的毒之箭簇虏你而去

我珍惜你那泛着金光的眼睛

你的心之原野

青草乖巧,花儿微笑

绿意和粉红都是我忠诚的孩子

我在冰原之上

敲打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

听着听着,谢康红早已泪流满面。“心好像被水洗了一遍,我心中的大山好像搬走了,阳光照亮了内心每一个角落……”③7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