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王东华:6年扶贫路 小村大变化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3-11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付永奇

清新的文化长廊,花木掩映的庭院,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初春时节,商水县巴村镇董村处处美丽如画。“以前这里柴草乱垛、垃圾遍地、道路泥泞,这几年的变化多亏了驻村的王书记啊!”

王东华是周口机动通信局的一名机关干部,6年前被派驻到国家级贫困县商水县巴村镇董村行政村任第一书记。他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在这个偏避的小村里一驻就是6年,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呕心沥血,用青春和汗水改变着董村的贫穷和落后。市驻村优秀第一书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市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他青丝变白发。

多年的农村生活让王东华略显疲惫,他在接受采访时不愿多谈驻村成绩,只是平静地说:“6年驻村生活,让我了解了民情,思想得到洗礼,能力得到提升。今后的驻村工作,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如既往,尽心尽责。”

2015年8月,风华正茂的他背着行囊来到董村,看到破破烂烂的村委大院、随风翻飞的垃圾,他感到心里沉甸甸的。虽然是有备而来,但是残酷现实还是给他的万丈豪情泼了一盆冷水。开弓没有回头箭。很快,他就脱下笔挺的西服融入到这个陌生的村庄。

董村下辖10个村民组2732人,660户人家中贫困户有150家。入村后,他询民情、察民意、问民需,全面掌握贫困户的情况和大家的诉求。

王东华反复思考,决定实施以党建促脱贫,用高质量的党建统领全村各项工作。董村有党员41名,由于疏于管理,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他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划分5个党小组,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渐渐地 ,村两委班子面貌发生了变化,看着崭新的国旗在董村村委上空迎风飘扬,许多村民悄悄议论“咱村要有大变化了”!

他为党员购置书刊,配发党徽,看望慰问贫困老党员,建立董村党员微信群,定期召开党员会。全村新发展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两名年轻党员在村党支部换届中进入村“两委”班子。

王东华在省市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争取道路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30万元,修建长2800米的村内主通道水泥路,实现村内道路“里通外连”。他协调资金20万元,修建1500平方米村民文化广场,硬化地面,安装健身器材;联合企业向村小学捐赠学习桌椅及文具书包;协调资金15万元,对旧村室进行重建,安装空调,配备桌椅、电脑。利用市派第一书记专项资金40万元修建污水管道800米,打机井20眼。6年中,他累计为全村各类建设项目筹集资金300多万元。

王东华深知,只有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该村有种大蒜的传统,但大蒜价格忽高忽低,让许多农民吃尽苦头。他通过外出考察,鼓励本村能人张保东出资创办酱菜厂,带他到安徽考察学习,邀请有糖蒜制作经验的师傅来传授技术。如今,年加工500余吨的酱菜厂不仅解决了本村及附近群众种植的大蒜销路,还在大蒜价格波动时四处收购加工腌制储藏,带动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年创造效益100万元。

王东华了解到,本村在外务工人员多在南方从事羊毛衫加工,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他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党红涛在本村原有零星服饰加工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辉祥服饰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大家致富。他还同党红涛一起外出考察购置新型缝盘机,聘请杭州服饰设计公司做技术和销售顾问,对接销路。由于加工羊毛衫缝盘机占用空间不大、机器轻便,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家进行初加工,然后送到厂房进行拼装,计件付酬,仅此一项就带动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按照这个模式,董村又办起玩具加工厂等企业。他还和村“两委”班子通过整理闲置土地,对外承包,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余元。

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王东华带领工作队从弘扬传统美德着手,在全村开展“道德模范家庭”争创活动,设立好人好事专栏,修建文化墙,联合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使群众面貌发生根本变化。2020年8月,他在省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董村留守儿童去郑州动物园参观,让这些缺父少母关爱的儿童开眼界长见识。6年来,他帮助1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32000元。

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他带领村民逆行而上,保护家园,复产复工,感动全村人。8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大娘党趁,让儿子推着车带她到疫情防控点捐款100元。在全村最美家庭、好婆婆等评选中,党趁获得“五好”家庭荣誉称号,省机动通信局局长李树成亲自给她颁奖。党趁把她领奖的大红花在堂屋内摆放得整整齐齐,奖品放到家里最显眼处,每当有人来家里,她就高兴地说“共产党好,驻村干部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努力,到2019年底,董村实现脱贫摘帽。省市领导到董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对周口机动通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档卡信息、精准帮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