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郸城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打造急性心梗患者的救命通道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3-29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徐松 通讯员 孙小明

2021年的除夕夜,正当一家人高高兴兴过新年的时候,71岁的郭大爷突然感到胸痛难忍,家人急忙打120急救电话。很快,郸城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开到家门口。车上为郭大爷进行了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当即通过微信传给了心内科值班医生。心内科副主任王健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须尽快行冠脉造影,开通血管。郭大爷还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医院已经启动了胸痛绿色通道,心脏介入治疗医护团队已准备就绪。

当晚9时30分,郭大爷到达医院,直接被送进导管室。

9时40分,行冠脉造影、血管扩张成型、心脏电除颤、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10时20分,支架置入成功,堵塞的血管开通,病人胸痛症状缓解,送往CCU(心内科监护病房)观察治疗。

从送进导管室到症状缓解,前后40分钟,郭大爷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当新年的太阳冉冉升起时,郭大爷感慨地说:“我能看到新年的太阳,多亏了县医院抢救及时啊!”

该院心内科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于天明介绍:春节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院胸痛中心已经成功抢救了46名急性心梗等危重症患者。

胸痛中心是为使急性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开通的急救绿色通道,是衡量一家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降低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该院即成立了以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为核心科室,以CT室、心电图室、彩超室等为辅助科室的胸痛中心,综合利用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急性胸痛患者打造绿色通道。2019年7月,经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组的现场核查,顺利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成为郸城县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

2020年1月,为持续改进胸痛中心建设,该院提出升级申请,向胸痛中心标准版推进。

该院进一步完善了120院前急救、心内科介入小组、CCU等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持续推进急诊科、导管室、急诊CT、急诊B超、心电、检验等科室建设,强化了胸痛中心保障体系。2020年10月28日,经省专家组现场核查,顺利通过河南省三级医院胸痛中心认证。

该院副院长、胸痛中心副主任委员郭环宇介绍: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到成功开通血管,置入支架,心功能恢复正常,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早几分钟和晚几分钟,无疑是生死之别。为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过程,医院在强化院前急救、急诊科、导管室、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等基础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各种抢救流程,从救护车出发,到车载心电图、信息传输、远程会诊、院前急救,到入院后冠脉造影、血管扩张成型、支架置入等救治环节,实现了无缝连接。

2021年3月初的一天,胸痛中心于上午9时20分接到急救电话,9时45分救护车到达现场实施院前急救,10时15分病人到达医院,10时17分进入导管室,10时29分导丝通过闭塞段血管,10:39分支架置入成功,血流恢复正常。整个救治过程衔接紧凑有序,创造了D to W(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闭塞的血管)用时仅14分钟的新记录。

据悉,郸城县推行医共体之后,县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郸城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下辖9个乡镇卫生院、16个民营医院。以紧密型医共体为平台,该院开通了与各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心电,织就了一张覆盖50余万人口的胸痛急救网络。

胸痛急救知识的科普宣传也尤为重要。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一些胸痛病人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终生遗憾。该院以利用公益义诊、科普讲座、健康教育巡讲等活动,向群众广泛宣传胸痛急救知识。对医院内部全员分批培训,要求人人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2020年8月7日晚,一名中年妇女正在广场健身时突发心梗,人事不省,恰在那时,带着孩子散步的手术室护士丁艳,果断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病人苏醒,救护车正好赶到。10分钟心肺复苏,挽救了一条生命,一个家庭。

防,大于治。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大降低心梗的发生机率。该院深入落实国家胸痛中心总部倡导的“慢病管理心脏健康关爱计划”,20余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师均拥有自己的“冠心关爱之家”微信二维码,对胸痛患者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和随访实行“云”管理。据国家胸痛中心总部2021年2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院“健康关爱之家”微信群人数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三,在县级医院中排名第一。

该院院长、胸痛中心主任委员于健说:打造胸痛中心,是我院提升急诊急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不断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倾力打造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中毒救治等六个中心,通过优化急救流程,实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缩短了抢救过程,提高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③2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