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道客户端
2021-05-03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吕冰汝音频文字整理
步入辉煌大气的周口市博物馆,走进第一个展厅“宛丘之上”,右手边第一个独立展柜中陈列的,便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时代最早、形制最大的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第一眼看去,它并不惊艳,甚至有些平平无奇,有点像现在孩子们玩的“滑板”,也有点像切菜用的案板。实际上,它是周口这片土地上的先民赖以生存、难离难弃的生产工具,常与石磨棒配套使用,用于谷物的脱壳与加工。
仔细端详这套石磨盘,会发现它的做工竟如此之规整:它由整块黄砂岩磨制而成,长100厘米,大头宽44厘米,小头宽22厘米,厚3.5厘米,表面平坦,没有任何凹陷痕迹。底部也很平整,还有4个圆柱状、支撑用的足。试想,在当时生产工具极度落后的年代,要制作如此大而规整的一个石磨盘,需要耗费多么巨大的劳动量?需要花上多少年的时间,才能打磨出这么平坦光致的效果?也正因如此,石磨盘成为当时先民们的贵重财产,说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亚于一个当代家庭的“金银细软”,一点都不为过。
这件石磨盘,出土于扶沟县城东北25公里处崔桥乡西店村北二里许的黄土岗上,距今约8000年左右,作为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的出土把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从豫西山区扩展到了豫东平原,使豫东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提前了2000年。说明在距今8000年左右,裴李岗文化的人们,已经走出豫西山地,拥抱平原,迁徙到水草丰美的黄淮平原落脚,在周口一带升腾起最早的几缕炊烟。
根据考古调查,周口地区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在扶沟、西华、商水、太康、项城、鹿邑等地都已发现了裴李岗文化聚落,这里出土的有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还有手制的低温红陶器,从事渔猎用的网坠、骨镞等。想象一下,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当时的社会性质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男女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男人们用磨光的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铲铲除杂草,用带齿刃的蚌镰收割庄稼,而女人们则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在石磨盘上耐心地碾磨着谷物,也碾磨着漫长的岁月。她们用石磨棒使劲地擀,直到粟壳渐渐脱落,露出金灿灿的小米,人们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磨盘既是当年周口地区原始农业水平高度发达的实物见证,也是周口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一个缩影。
华夏第一石磨盘,它见证过一颗颗汗珠,也映照过一张张笑脸,它已经等了8000年,直到把自己等成了寂寞的容颜。不惧光阴的石磨盘啊,现在就静静地躺在周口市博物馆的展柜里,它最期待的,就是你去看它一眼。
[责任编辑:赵文琪]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