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1-05-07
本报讯(记者 韦伟 通讯员 谢辛凌) 4月23日,雨过天晴,记者来到沈丘县范营、刘庄店、老城等处田野间,只见碧绿的田野里麦浪滚滚,映入眼帘的是“田成方、渠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品质好、产量高”高标准农田。
一直以来,沈丘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近年来,该县农业农村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狠抓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在粮食优质优品、高产高效、安全保障等方面下足力气,有力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沈丘贡献。
当天,在范营乡卢洼村的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偌大一块抽穗扬花期的麦田,一片墨绿,长势喜人。静静地横卧在地头电线杆上方的机电配套设备,显得格外耀眼。
“小麦长得好,主要得益于农田水利设施建得好。”在地头查看小麦长势的该村种粮大户卢前行向记者得意地炫耀。
今年40来岁的卢前行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300多亩土地全部在万亩示范田内。
“过去,这里地势低洼,沟渠不通,农田少井,因而雨天怕水,旱季盼水。前年,县里把这里规划成了万亩高标准农田后,健全了农业基础设施,涝能排、旱能浇,全部使用了机电配套刷卡‘智能化’。现在,这里是全县有名的高产田,产量和之前相比差不多翻番了!”卢前行说,这都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给俺“新农人”带来的大实惠。
接下来,老卢还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以前,浇1亩地租工费、成本费六七十元,一天最多浇地5亩。现在浇一亩地不到10元的电费,这300多亩地,光浇地,一年能节省不少钱!"说这话时,卢前行笑意满满。
“就拿小麦产量来说,前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当年建成,当年见效。曾连续两年各示范方小麦单产都在600公斤以上。老城镇许庄行政村许忠强的麦田,亩产达到了 700公斤。”随同采访的沈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技师韩成祥说。
“粮食稳产高产,‘良田’是核心。全乡实施的高标准万亩示范田项目涉及卢洼、阮洼、陈新庄等7个行政村,规模面积达11000亩,全年夏种小麦,秋种玉米,亩均共计产量超过1000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该乡党委书记孙伟向记者介绍。
大片规则的田地、宽阔笔直的机耕道、伸向远方的清一色硬化沟渠……明媚的春光下,记者坐车走进刘庄店镇孙营村大棚蔬菜种植扶贫基地,40多名穿着统一红色围裙的“铁杆女工”们,分散在30多个大棚里聊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使用后所带来经济效益的话题,正在大棚指挥工人忙活的基地负责人崔中州娓娓道来。“这个大棚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有360余亩,是市级产业扶贫基地。基地内现有7眼配套机电井。大棚里有滴灌设备,需要施肥浇水时,俺只要打开智能电源开关,就能自动滴灌,中间不需要人进棚忙活,更不需要人盯着,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是将施肥和滴灌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特点。一般可节水30%~60%,节肥30%~50%。”该基地“蓝领”技术员一旁插话说。据了解,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降低大棚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保证了蔬菜质量的安全。
近两年来,该县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建档登记上图入库“五统一”标准,并在项目区实施“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实现农田抗旱能力、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四力”提升的目标。
截至目前,该县已投资2.058亿元,建成1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其中新修道路91.93公里,硬化沟渠3.23公里,机电井“连体”配套1210眼,农桥686座,地埋线313.3公里,地埋管335.6公里,种植绿化树木1.5万棵。
据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38.4万公斤, 受益群众达17万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粮食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①5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