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1-05-18
□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朱柯豫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近年来,郸城县石槽镇紧紧围绕“扫干净、摆整齐、转运走、坑塘清、一眼净”工作目标,探索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资助、企业配合、市场运作”的新路子,创新“三位一体”“三项机制”“三种途径”环境治理模式,多次荣获“市级文明村镇”称号,夯实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基础。
“三位一体”织密织牢责任网,扛牢领导之责。镇主要领导挂帅,挑选精兵强将成立专项整治组,制订《石槽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座,配置垃圾车4台、垃圾箱20余个、垃圾桶800余个;下设综合督导、强拆保障、执纪问责、规划建设、宣传报道5个业务小组,合力推进。盯紧“关键处”压实责任。以“两长两员”为载体,全镇25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8万平方米区域共设立网格长25名、网格员108名,环卫组长10名、保洁员156名,切实推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以“三项协议”为抓手,村委会与农户直接签订《卫生区管理协议》《门前美化协议》《坑边托管协议》,卫生区精确定位,以“使用权”助推“门前三包”。重挥“三尺剑”强化监督之责。该镇按照“四清一治一改”监督项目,即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污水、清除危旧农房及残垣断壁,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三级监督体系,即镇班子成员组成观摩团,每月抽取25个自然村“滚动式”开展评比检查,量化考评分值,勒紧责任组长“紧箍咒”;村监督委员会每周集中对村卫生网格区环境检查验收,下达问题整改通知书,激发保洁人员积极性;各村组织党员及村民代表、乡贤成立环境卫生协会,负责日常监督,在村务公告栏上分别列出“落后户”和“文明户”,增强全民环境整治责任感。
“三项机制”抓紧抓实长效化
“以整代租”凝聚社会之力。该镇专门组建三资监管小组,开设“村级资金核算专户”,全面摸排、登记、整合镇域闲置坑塘、土地、房屋等集体资源。
针对面积较大的坑塘、小片荒地等资源,由村“两委”统一测量面积进行公开招租,灵活运用“4+2”工作法商定租赁期限、价格、权责、前景规划,发展生态垂钓、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经济,以群众自治盘活资源惠民生;以大填小,由镇三资监管小组牵头,通过转移整治的余土、砖瓦碎片填平小坑塘、沟壑,助推集体资源使用权转让。目前,全镇腾出土地360余亩,清理乱建、闲置房屋255处,97亩坑塘得到有效绿化、美化,增加集体收入70余万元,筹集乡贤资助220余万元。
“杠杆倾斜”统筹政府之力。主动对接扶贫、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申请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新修道路50余公里;铺设彩石11公里、草皮8800平方;新建文化长廊4处、休闲亭2个、停车场3个、公共厕所33个,安装路灯1200余盏,提升文化广场25处;栽种桂花树、法桐、红叶石楠等绿化树2万余棵;危房改造76户、六改一增260户、户厕改造3000余户;打造张寨、小曹楼等9个示范村。2020年以来,全镇共投入1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专项整治提升、绩效奖补、典型宣传;聘请农学院专家编制《村容风貌指引导则》,加强村镇格局整体性设计、四美庭院个性化指导,突出“一村一景”系统治理。
“费用均摊”撬动市场之力。探索“1户1月5元”(常住人口)收费制度,由村委会定期组织废品收购及抽粪吸污人员上门进行废品回收、垃圾杂物转运、厕具检修、粪污清理等工作,构建稳定的管护模式,既加快了大量垃圾中转、处理速度,又切实解决犄角旮旯、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现实难题。
该镇政府设立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库,每次验收活动开始前,首先拨付50%到村,作为启动资金,剩余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即对每次量化考核前5名的行政村依次发放经费5000—1000元,对后五名行政村罚款2000元,中间名次不发放;实施“周评比爱心超市兑换制”,考评结果作为环卫工奖金重要依据,以分值兑换绩效补贴,提升参与积极性。“红黑榜单”鞭策“抓整改”。制订《红黑榜量化评比细则》,在主要道路口设置“红黑榜”,每次观摩评比前三名悬挂“红旗”,后5名悬挂“黑旗”,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党委书记、镇长约谈季度排名三类村支部书记,责令年内三次排名三类村责任人辞职。“典型宣传”唱响“正舆论”。持续强化“两建三扶四评”党建引领机制,评选出清洁卫生户120户,奖励资金4万余元。以先进身边优秀人物激励身边人开展巡回宣讲,如张寨乡贤刘青林20年如一日,义务为行政村修建花草、清理村内卫生;以“美丽庭院”“星级户”评选,推行“爱心超市兑换制”,增进环境保护荣誉感。如今,石槽镇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汇集乡贤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垃圾坑变成聚宝盆”、“用乡村自治让坑塘美起来”、“以六村共建塑造乡村振兴新样板”等先进做法,受到省、市、县领导肯定,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以“三三”环境治理模式让乡村振兴正成为当地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②6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