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
2021-05-19
秋千、蹦床和被糖果色点亮的陀螺玩具,孩子们在社区里就能“撒欢儿”;抹平台阶、开放绿地、增设儿童化标识,儿童车进入不再困难。随着“适小”改造不断推进,北京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越来越多。(据5月18日东方网)
“童声笑语”为何能遍布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道出诀窍——问计于童、问需于童。在这方面,北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设计西三旗背街小巷的儿童艺术街区时,相关部门将两种不同的方案画在卡片上,再交给孩子们选择,用“需求AB卡”的形式收集儿童诉求。双井社区的“井点”空间的规划师团队则邀请8位志愿者小朋友参与“一周生活日志研究”,组织他们将一周出行活动反馈给规划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想法。
当前,各地的“适小”改造,更多时候是替孩子做主,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始终走不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困境。事实上,成人和儿童的兴趣爱好迥然不同,各地在“适小”改造上,一定不能“想当然”做决策,而是要俯下身子,问计于童、问需于童。
只有紧扣儿童的意愿,根据儿童需要推出的“适小”项目,才能契合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所以,各地在推行“适小”改造时,应该放下身价,多听孩子们的意见,尊重孩子们的需求,只有这样,“适小”改造才能得到孩子们的支持和青睐。(江武)
[责任编辑:凡留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