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2021-05-19
你听说过“临期食品”吗?近日,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同时我国每年还大量进口海外食品。按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我国的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在很多商场、超市里,一些临期食品不仅不愁销,还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甚至在部分城市,有不少专门售卖临期商品的特卖商店应运而生。(5月17日 央视新闻)
年轻人们选择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临期食品,“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节俭方式,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新型理性消费观,也是一种反浪费的新风尚。
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而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通常价格会低于原价。某社交平台上显示,“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有四万多成员。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网购临期食品。这些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被叫做“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
从前,年轻人总是和“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词语挂钩,侧面反映出该类群体在消费方面多多少少有些不理性的倾向。然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消费更加精打细算,不仅会设置好每月的预算,还会在购买商品时“斤斤计较”。临期食品以其低价但又保证了食品口感质量的特质,俘获了广大年轻人的“芳心”,既体现了年轻人们敢于“丢掉”面子,从“面子消费”的枷锁中逃离出来,做到需求和价格的统一,更和我国倡导的“拒绝食品浪费”不谋而合,为反食品浪费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期食品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有可为,如何让其健康发展,真正利国利民?第一,监管制度必须要跟上,不能让临期食品市场成为法律法规的“漏网之鱼”;第二,政府也可以扶持相关企业,让临期食品成为《反食品浪费法》有效措施,而非只是商家清空库存的选择。
开拓临期食品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让人们保住钱包的同时不伤害自己的胃,在助力年轻人“健康消费”的同时配合我国反食品浪费活动的展开。
文/王馨苑(郑州大学)
[责任编辑:赵文琪]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