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1-05-20
戴俊贤
(接5月17日第三版)
第二个历史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周口人民投入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历尽艰辛曲折,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兴国大业中发展了一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周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在29年的风雨征程中,周口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历经艰辛曲折,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积累了执政与建设的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9月的7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周口解放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以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医治战争创伤,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巩固人民政权的同时,着力发展生产,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后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助组,解决翻身农民缺牲畜、少农具的生产困难,大力开展以挖沟排水为主的水利建设和爱国增产运动。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逐步引导向公私合营过渡。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大见成效,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加1.8亿公斤,增长16.4%。1953年至1956年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周口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周口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较好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至1956年底,全区98%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98%的工商个体户转入公私合营和全民性企业。其间曾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等问题,以致粮食单产比1952年下降4公斤。但农业总产值仍达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16.4%。三大改造完成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不容低估的重大历史作用。
三大改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在这期间,周口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民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经济社会发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以巨大的建设热情,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艰苦创业,忘我劳动,各条战线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大兴水利,打井修渠,建机灌站和旱涝保收田,引进优良品种,努力提高产量。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发展棉织、针织、纺织等集体企业。1957年工农业生产成效显著,粮食总产13.8亿公斤,工业创利税400多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82亿元,比1953年增长13.7%。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大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伤了生产元气,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由此产生的严重恶果,1960年愈来愈突出地显现出来。粮食总产与单产分别比1957年下降21.8%和6.7%。办工厂100多个,但是盲目组合,产品粗制滥造,经济效益很低,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粮荒严重,物资紧缺,通货膨胀,浮肿病人大量涌现。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纠正错误,领导人民战胜困难。扭转“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发放救济粮款,实行百日休整,集中治疗病员,解散公共食堂,恢复家庭厨灶。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农村实行借地,恢复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工业收缩,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实行粮油减量供应政策等等。至1966年,粮食总产、单产分别比1960年增长19.4%和21.8%,工业创利税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比1960年增长7.1%,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走向继续发展轨道。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周口遭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严重的挫折,使全区人民经受了一场严重的灾难和内乱。1967年1月,受上海“一月风暴”影响,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纷纷夺权。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各条战线多年形成的规章制度和正常工作、生产秩序遭到破坏。但广大干部群众极力顶住所谓“唯生产力论”“以生产压革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等重重压力,坚持生产,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68年4月,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后,相继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整党整风等政治运动。林彪事件后,随着“批林整风”的深入开展,对一批打砸抢骨干分子和帮派人物进行了审查和批判,恢复了一批老干部的工作,使本地区出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一大批重新工作的老干部又遭到批判,帮派分子“二次夺权”,乘机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社会秩序再度混乱,刚刚有所好转的国民经济又遭破坏。1975年,周口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了全面整顿工作。8月,对一些县委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清理了一些帮派思想严重的干部,调离了一批造反起家的帮派分子,清除了少数混进党内和领导班子内的坏人,使各级领导班子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党组织的整顿,带动和促进了各项整顿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农业战线,各级党组织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帮助社队落实党的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新的生机。在工业战线,加强企业管理,整顿生产秩序,发展“五小”工业。同时,对财贸、交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行各业也进行了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期间,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建拦河闸6座,治理河道26条、580多公里,建机灌站800多个,打深水井1.5万多眼,治理了全区70%的低洼易涝地,为发展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体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使周口的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中断,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缓慢发展。10年中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6年总产突破23亿公斤,比1966年增长85.6%,单产翻了一番。工业利用大城市工厂“停产闹革命”,机器、人员闲置,工业产品紧缺之机,购进其闲置设备,聘请技术人员,大办地方工业。10年中,新办机械、化工、橡胶、化肥、医药、电器、纺织、酿酒等行业新厂100多个,奠定了区内工业的基础。同时大办电力工业,建设一批输电线路,加强各县电厂的自发电建设,使购电发电并行,保证了电力供应。1975年,全区供电量达2.86亿千瓦时,工业用电占50%以上。全区71%的公社、45%的大队通了电,创造工农业生产用电的新纪录。1977年,全区工农业生产总值17亿多元,比1966年增长28%,工农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1.3:38.7。这期间开展的“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等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周口经济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底的2年是开展拨乱反正,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周口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揭发批判“四人帮”运动,初步进行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并取得较显著的成绩,全社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但由于长期受极左思想路线的影响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禁锢,周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在长期压抑下的恢复性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周口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迎来了现代化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
回顾周口党的这29年历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未完待续)
(作者为中共周口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笑含]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