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抗战红旗不倒 四任书记浴血殉国
转载地址 点击跳转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核心提示:水东,是一片红色热土,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区域名称。1938年6月初,豫东大片国土被日寇占领。为阻止日军进攻,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泛滥改道,给豫皖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从此,以新黄河为界有了河东、河西之分。新黄河以东黄河泛滥区,国民党称“泛东”,为加以区别,共产党称“水东”。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和抗战群众将这块共同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称水东抗日根据地,区域大致以睢杞太为中心,逐渐发展为辖太康、西华、淮阳、开封、杞县、通许、商丘、民权、柘城、睢县、宁陵等十余县大部或部分地区。
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创建、巩固、发展水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至1945年8月,水东先后有5266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4位地(特)委书记,留下了悲壮惨烈的英勇事迹。但是惨烈的战争中,共产党在水东的抗日大旗始终高高飘扬。】
抗战期间,水东地区4位地(特)委书记牺牲时,沈东平33岁,马庆华25岁,韩达生36岁, 唐克威30岁。
生命如花,岁月如歌。英雄如花的生命短暂,却奏出时代最强音。他们气壮山河的革命情怀,给人增添无穷动力……
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期,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一行多次来到睢杞太老区,采访烈士亲属、聆听烈士故事,深切感受革命前辈“但愿苍生俱饱暖”“拯救国家于危难”“拼得江山皆锦绣”的崇高理想,以及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高大形象。采访中,记者得到烈士亲属、红色文化志愿者、当地文史专家、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唤醒沉睡记忆,钩沉烽火往事……
沈东平:杀敌殉国马路口
水东为国捐躯的这4位地(特)委书记,沈东平牺牲得最早。
沈东平,1905年生,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人。曾任许昌中心县委书记、河南省委委员、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实为政委)。
在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周口日报《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一行采访了沈东平的儿子张付群。
岁月不饶人,张付群也已白发苍苍了。采访中,张付群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他说,“沈东平原名张秉乾,兄妹5人中,沈东平是老大,实际上,沈东平是我亲大伯,我是沈东平二弟的儿子。我是在大伯牺牲6年后过继给他的。那时我8个月大……”
采访得知,沈东平小时候,母亲曾给他认了个姓沈的干娘。沈东平这个名字是为掩护身份到周口以后才改的。
因为贫穷,沈东平当初参加革命的目标很朴素。张付群说:“我长大后,曾听俺爷说,沈东平离家出走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人人有衣穿有饭吃,能过上安稳日子。俺爷其实早就知道沈东平秘密入了党,对他参加革命也给予很大帮助……”
据史料记载,沈东平1929年入党,后到西华县“三岗”(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一带从事党的工作。1936年10月,经上级批准,党组织在西华陵头岗建立豫东特委,沈东平任特委书记。1937年9月,新的河南省委成立后,沈东平任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以西华为中心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沈东平领导下,豫东特委与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地下党员)合作,把全县四个区顽固派区长换掉,由共产党员担任,各区还成立了党支部。西华实际成为抗战时期河南省第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合法的抗日民主县政权,被誉为“小苏区”“豫东战略支撑点”。沈东平领导豫东特委开办多种抗日干部训练班,规模之大、期数之多、训练人员之广,堪称河南典范。
根据抗战形势,1938年5月起,河南省委按照党中央指示,要求豫东特委迅速组建抗日武装。很快,豫东特委组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后改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沈东平兼任参谋长。因当时国共合作原因,部队不设政委一职,沈东平实际行使的是政委职权。
1938年7月初,按上级指示,沈东平率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东征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7月底,在商丘睢县马路口村伏击日寇,掩护部队后撤时,沈东平等十八勇士不幸遇难。
共产党人走南闯北干革命,为大家舍小家。张付群说,沈东平牺牲时33岁。1951年,沈东平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付群和家人于1954年清明节前夕,将沈东平遗骨从睢县平岗镇迁回老家林庄村安葬。2013年10月,舞阳县人民政府在林庄村沈东平陵墓原址重建一座汉白玉“沈东平烈士纪念碑”,表达对英烈深深的怀念。
在林庄村,记者瞻仰了“沈东平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旁挺拔的柏树郁郁葱葱,拱卫着陵墓四周。张付群说,每年清明节,附近中小学校就会组织学生来这里扫墓,让更多人感受先烈报国情怀。
睢县人民没有忘记沈东平。沈东平等十八勇士牺牲后,睢县人民曾将他们暂葬于平岗镇。2003年清明节前夕,在睢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下,在睢杞战役烈士陵园为沈东平等十八勇士修建了“十八勇士纪念碑”及墓葬群。
周口人民没有忘记沈东平。为表达对烈士的怀念,周口烈士陵园为沈东平立有纪念碑。沈东平工作过的豫东特委所在地西华县艾岗乡陵头岗村,1957年建起了豫东特委纪念塔,纪念塔现已成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高高矗立在村头的豫东特委纪念塔,昭示着为抗日牺牲的英雄永载史册,光荣万代。
堪叹英年报国去,满腔热血寸心丹。2009年,河南省委、省军区等部门评选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沈东平名列其中。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沈东平榜上有名。
马庆华:前仆后继百战多
沈东平牺牲后,水东军民没有被吓倒,而是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沿着烈士前进的方向,浴血奋战!
沈东平牺牲之后,水东地区第二位牺牲的地(特)委书记是马庆华,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马庆华,祖籍河北,1914年生。据《周口革命老区》记载,1938年10月,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率领的抗日队伍在西华杜岗胜利会师。在西华县城,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主持召开改组豫东特委会议,吴芝圃任豫东特委书记。抗日队伍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张震任参谋长。
马庆华,就是随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参加的杜岗会师。会师后,马庆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干事,负责统战工作。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东进离开水东后,不久,马庆华受命留在睢杞太地区组建新的抗日武装。1939年,马庆华担任睢杞太特委书记兼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政委等职,领导建立了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由当地开明爱国人士任总团长,王介夫任副总团长,负责实际工作。在马庆华和王介夫领导下,睢杞太地区很快成立了20多个抗敌自卫分团,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1939年8月5日,马庆华率睢杞太独立大队在杞县傅集镇宋庄(现为宋刘庄)伏击日寇,激战数小时,毙敌20余人,伤敌70余人。在掩护最后几名战士撤出战斗时,马庆华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2021年2月3日,农历立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和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轩人杰一同到太康县龙曲镇郑寨村采访。
郑寨村是一个红色村庄。离春节还有8天,一进村就能感受到渐浓的节日气氛。比节日气氛更浓烈的是这里的红色文化氛围。引人注目的是,村委会广场前,有一块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捐赠的“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巨幅石碑,它像一本厚重的睢杞太抗战历史教科书,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光荣岁月。
马庆华在太康县有着很高知名度,原因在于,1939年马庆华牺牲后,经上级批准,1944年8月,水东地委、水东专署在郑寨村召开党政军及群众大会,宣布建立庆华县。中共太康县委改为中共庆华县委,成立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党政机关所在地就在郑寨。之所以选址郑寨,就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郑寨村委会主任郑士荣是红色文化爱好者。他很热情地领着大家参观郑寨革命遗址。他说,抗战期间,郑寨人民在党领导下同敌人作了坚决斗争。如今,郑寨村将努力打造成红色文化基地。
马庆华的故事在郑寨深入人心。郑寨人都知道,“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石碑是纪念抗战历史及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的。石碑立起,会唤起人们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
如今,马庆华遗骨安放在杞县水东烈士陵园,以示永久纪念。2015年8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庆华榜上有名。
韩达生:马革裹尸亦无悔
韩达生是杞县人。为纪念韩达生,杞县水东烈士陵园建有达生亭和烈士墓。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分别为达生亭纪念碑题词。
怀着敬仰之情,记者相约杞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一起到杞县水东烈士陵园(纪念馆),瞻仰烈士纪念碑、烈士墓葬群,感受抗战的悲壮。
水东烈士陵园,位于杞县县城西关,深蓝色北大门,庄严肃穆,恢弘大气。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原来的水东烈士陵园是1945年3月在杞县城南30多公里处竹林乡庄林村西侧“老党寨”土丘上修建,园内有著名烈士彭雪枫、吉鸿昌、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等纪念碑。1945年10月,国民党进攻水东时,陵园被炸成废墟。现在的水东烈士陵园是1987年重建的。
在达生亭前,记者聆听了他的感人故事。
韩达生,原名德荫,号绍棠,曾化名“毅夫”。1905年生,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人。韩达生出生于书香世家,17岁时考入开封二中,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追寻救国救民道理,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和中共杞县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吴芝圃领导杞县农民武装起义,建立民主政权,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韩达生任洛宁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39年11月,豫皖苏区党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委派韩达生任睢杞太特委(后为地委)书记。韩达生上任时,正是抗战紧要关头。韩达生领导组建了睢杞太独立团并任政委,根据地抗日斗争取得辉煌战果,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1941年3月初,党组织在杞县傅集镇政府东南9公里处的申纪村召开了申纪会议,决定重建地委和独立团。由于根据地的发展,活动范围远远超出睢杞太三县范围,决定启用“水东”这个名字,睢杞太地委改为水东地委。
红色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深感不安。水东抗日根据地不但积极抗日,还要防止国民党背后偷袭。1941年4月,韩达生在组织党政军扩大会议时,驻地被国民党81师突然包围。韩达生率部突围未成被俘,不久被秘密杀害并抛尸扶沟河水中。韩达生牺牲后,睢杞太人民长时间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大家为失去一位卓越领路人而惋惜。
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轩人杰说,最困难时期,水东地委还曾撤到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建立“水上根据地”继续打击敌人,可见当时斗争之艰巨。
为纪念韩达生,1944年,经上级批准,水东地委在杞县、通许、陈留三县交界地区建立以韩达生名字命名的“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
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总有忠勇之士奋不顾身冲在前列,人民不会忘记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从1998年开始,省民政厅、省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历时三年征集资料,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河忠魂——韩达生烈士纪念文集》一书,纪念韩达生壮烈殉国60周年。
2009年,韩达生入选河南省委、省军区等部门评选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③2
唐克威:尽忠血染铁底河
在水东这片土地上,书写抗战传奇的还有水东地委书记唐克威。
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年6月出生于湖北枣阳。1934年考入北平大学。曾任北平学联秘书长率领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12月,调任中共豫北地委宣传部长。1939年初,唐克威改任统战部长兼八路军东进纵队驻濮阳办事处主任。
唐克威率领抗战军民多次粉碎日寇“扫荡”,巩固并发展根据地,被誉为“开荒干部”,即善于开辟根据地新区的干部。
1943年1月,唐克威带领100多名干部、战士,越过100多里的敌占区来到水东抗日根据地,就任刚划归冀鲁豫边区领导的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然而,他刚到任一个月,就壮烈殉国,时年30岁。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来到了太康县龙曲郑寨村南不远处铁底河南岸唐克威烈士墓原址。来到这里,没有人内心不流泪。
如今的铁底河已经干涸,它就像一位哭干眼泪的老者,仍在诉说着惨烈的抗战往事。
铁底河畔,枪声四起,马蹄声急,喊杀声由远而近……唐克威率部在水东坚持对日斗争,2月1日,被日军袭击后,向南突围至太康县郑寨村铁底河。唐克威骑马过河时跌落马下,身负重伤。面对凶残的鬼子,他坚决不做俘虏,销毁文件,强忍疼痛,还击敌人,剩最后一颗子弹时自尽牺牲……时至今日,在郑寨、在龙曲、在太康,唐克威浴血铁底河的故事,人们代代相传。
铁底河南岸一望无垠,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起伏。1982年3月1日立起的“唐克威烈士之墓”水泥纪念碑,伫立空旷麦田里、春寒料峭劲风中。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阵风不时袭过,大片大片麦苗上的露水随风滴落,浸润着干涸的土地,如泣如诉。
说起那段历史,龙曲郑寨村村主任郑士荣指着纪念碑说:“唐克威牺牲后葬在铁底河南坡。上世纪60年代,整治铁底河时,政府将烈士遗骨迁至铁底河南岸,就是现在这个位置。”
现在纪念碑所在位置已无坟头。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杞县县委、县政府把唐克威遗骨从铁底河南岸迁至杞县水东烈士陵园。
墓已迁走,唐克威的故事成为永恒记忆。闲暇或劳动之余,郑寨群众爱谈论唐克威。“这个英雄,那个好汉,跟唐克威比一比看一看。”“别论吃亏不吃亏,看看英雄唐克威!”在这里,唐克威是标杆,是英雄,更是榜样。
村中关于唐克威的故事,大都是通过老辈人口口相传。
谈起唐克威,83岁的退休老教师郑本然很伤感很激动。他说:“当年,唐克威率领的部队夜间被鬼子袭击,撤到杞县常营村时天已大亮。常营村在俺村北边五里多地,唐克威率大家继续向南突围,来到郑寨南边的铁底河。过河时,唐克威不幸落马,被鬼子包围,最后自杀为国尽忠……”
文史资料记载,1943年初,在唐克威领导下,在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杞县谷熟岗村召开水东地委(独立团党委)扩大会议——谷熟岗会议。谷熟岗会议在水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统一了认识,调整了组织,制定了斗争方针和措施,使水东各项工作出现新开端。
唐克威牺牲后,党组织把烈士忠骨埋在铁底河岸。1944年,水东地委报请上级批准,将杞县北部及陈留、兰封、民权、睢县、宁陵部分根据地命名“克威县”以示纪念。
郑本然补充说:“唐克威的故事我只是听说。但我亲身经历的是,上世纪60年代把烈士墓迁至铁底河南岸约200米这个地方的过程。是县政府组织迁墓的,我们村6 个人参与。我亲眼看见的是,烈士尸骨比较完整,头骨右侧太阳穴处有一个小孔,应该是自尽殉国时留下的。我还看见一把很笨重的老式刺刀作为陪葬物。”村里一些老年人告诉记者,唐克威女儿曾来到铁底河为父亲扫墓,村民们都热心地为她指路……
善待英灵,让烈士安息,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2014年,唐克威入选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唐克威烈士长眠于杞县水东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中。在“克威亭”,杨得志上将题词“唐克威烈士永垂不朽!”表达了对这位老战友、老同事的深切怀念。
当年唐克威的战友、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杨得志,1992年在回忆录中深情写下对唐克威的思念与惋惜:……中央决定我们向豫东挺进,恢复和发展新四军四师曾建立的水东根据地。唐克威到水东地区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1943年1月,军区决定唐克威同志任水东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我们找他来开会,研究继续发展问题。会刚开了一半,得到敌人要大“扫荡”情报,他又急急地赶了回去。谁知这一去再也见不到这位坚定、无畏又十分乐观的好同志了……他牺牲那天,风雪交加,满天的飞雪像是把人们的心搅碎了似的,我一闭上眼睛,唐克威的形象就出现有我的面前……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如今,郑寨人在奔小康的路上奋勇前进。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不能忘记。每年清明节,附近村民都会来到纪念碑前寄托哀思,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抗战期间,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从水东地区走出了大批党的优秀儿女,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清净明澈、深不见底的一汪又一汪清泉,永远涵育滋养着后人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烽烟何曾远,峥嵘岁月稠。雄伟的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深情地说:“水东抗日根据地,是在开封、商丘、淮阳敌人重兵把守的三角地带创建的,它长期孤悬于敌后,抗战8年长期红旗不倒,主要得益于共产党正确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水东军民也付出巨大牺牲,5266人血洒水东,包括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4位地(委)书记以及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副总团长王介夫。水东革命先烈,用生命和忠诚,树起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不朽丰碑……”
水东,红色水东。为了她,党的优秀儿女义无反顾,血洒水东!
愿以生命护家园!为什么英雄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让人热泪盈眶?
记者从一个个感人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英勇的革命前辈心中有崇高的革命信仰,这种革命信仰不但有鲜活的生命,更有磅礴的力量!自党诞生之日起,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如磐石、从未改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初心和使命仍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