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考古周口》三千年后的邂逅——隐密大墓长子口的发现与发掘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王晨

2021-05-23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王晨 通讯员 李全立 唐涛

老子故里鹿邑县太清宫镇及其附近现存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太清宫镇附近还有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隐山遗址。 1997年,为探索老子故里的遗迹,了解鹿邑太清宫一带的古代历史,按照河南省政府部署,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市、县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对隐山遗址及太清宫、洞霄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一座商周大墓,通过考古发掘时,出土众多文物,考古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的铭文,把此墓命名为长子口墓。

初遇长子口墓葬

时光倒回到1997年,考古队围绕“探寻太清宫悠久历史、寻找历代帝王和民间祭祀老子的有关遗迹”等两个主题进行发掘。

当考古人员到达现场发现遗址的中心区域都被居民住房和政府办公楼压着,可供发掘的区域非常小,只能选择房屋之间的空隙发掘,因此发掘的地点显得多而零碎。考古人员勘察得知,在距离太清宫前宫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处略高于周围的黄土台地,一直被称为隐山。据当地人介绍,在50年前的一场暴雨,这里从土层里冲刷出一些红色物质,挖开后,发现了一个存有朱砂的土坑,从土坑中还挖出来一些铜碗、龙形玉佩、玉圭等。

这一线索激发了考古人员的兴趣,他们推测如果真如村民所说,那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祭祀坑。考古人员随后在隐山展开了考古发掘。很快,两座并列的车马坑出现了,每座坑殉马4匹,两两相向,经过判断车马坑所处的年代接近于春秋时期。随后,考古人员开始在车马坑周围寻找相关遗迹,果不其然,在居民院子里发现了夯土墙,根据车马坑和夯土墙的位置,考古人员很快确定了下一步要发掘的区域。

考古发掘的惊人发现

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在探方中间发现了生土和熟土的分界线。考古人员继续沿着这两条线延伸的方向发掘,但是挖了十几米还看不到头。这时有专家提出,这可能是墓道的说法,有墓道就意味着有墓葬。

——这座墓葬的主人会是老子吗?

有考古学者推测,这座大型墓葬正处于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范围内,老子在当时的官职是守藏史,可以说是大夫的地位,按照周王朝,特别是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和大夫死后,墓制和享配可以高跨一级的习俗,大夫阶层的老子按诸侯规格下葬,也合乎情理。

时任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张志清介绍,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青铜器铭文可以初步反映出墓主人身份。该墓长49.5米,是一座有南北两个墓道的中字型大墓。根据以往考古材料证明,这种带有两个墓道的大墓,墓主人应是王室成员、高级贵族或某一地的封君,在西周时期,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允许有墓道。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鹿邑太清宫一号墓的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十分尊贵的。

张志清继续介绍说,但就在大家满心期盼往下挖时,一个让人担心的现象出现了,墓室开口出现了很多土质疏松的盗洞,虽说有盗洞令考古人员有些失望,但依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在墓室达到8米深的地下出现了二层台的痕迹,台上还有两具人类骸骨。骸骨上有红色朱砂,从摆放位置和形态来看,这两具骨骸都是殉葬的人。西二层台面上的殉人为女性,身高1.7米,年龄在18岁左右。东二层台面上的殉人骸骨下半部分由于塌方被砸,无法判断性别,只能估计年龄在16岁左右。但考古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这具殉人很可能也是女性。

考古人员继续向下发掘时出现了地下水,从水面到墓底有3.2米深,7台抽水泵不停地工作,墓室中的积水才逐渐消退,大墓慢慢显现出来。大墓开口虽然是中字型,但坑底的墓室却是一个空心的十字。随着水位的下降,最先显露出来的是南椁室,映入眼帘的是8个殉人的骨架,骨架下铺有朱砂。经过人骨鉴定,殉人都是年龄不大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儿童。

随着积水的完全退去,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椁室中还摆放着大量器物。

经过对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了2000余件随葬品。有造型古朴的陶瓷器,晶莹剔透的玉器,精雕细琢的骨器,更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等。出土的青铜器有235件,按照用途大体分为礼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等。其中青铜礼乐器85件,以其用途可分为炊食具、酒器、水器和乐器,在炊食具中鼎的数量最多,共22件,有圆鼎和方鼎两类。

——墓葬主人并非老子

随着对文物的清理,发现青铜器很符合商周早期的特点,而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根据墓葬年代的判断以及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等,我们推翻了墓葬主人是老子的观点。”张志清说。

“从殉人的现象来推断,墓葬主人是属于商周时期的王侯级别的身份,这也是推翻墓主人是老子的佐证之一。”张志清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墓葬中就已经有殉人的现象。到奴隶社会,这种厚葬的观念和礼俗更重。原始社会殉人现象更多的是祭祀仪式的需要,而进入奴隶社会殉人现象主要是展示一种较高的地位。据记载杀殉也分等级,据《墨子·节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商朝处于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殉人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出土罕见多元文物反映时代特征

——墓葬年代为商周之际

结合中字型多层大墓的形制、以及出土器物的特点,考古专家推测出这座大墓并非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是商周之际。墓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组合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如酒器较多,有罍[léi]、尊、斝[jiǎ]、爵、觚[gū]、角、卣[yǒu]、觯[zhì]、觥[gōng]等。许多器物的特征也具有商代晚期的特点,如鼎、尊、爵、觚等器物都与安阳殷墟晚期的同类器物相近。同时,也出土了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铜器,如出土两件四耳铜簋,以前曾认为该类器形在西周才出现。出土的80余件玉器中,既有玉戈、玉刀等仪仗用玉,也有璧、环、璜、玦及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或佩饰,也有雕刻成虎、龙、牛、鹿、鸟等形象的玉器。造形与刻法特征既有商代的也有西周的。从以上特点可以推断其下限不晚于西周初年。


——青铜器多有铭文“长子口”,展示其他氏族与长氏的关系

墓内出土的铜器组合为方鼎9个,圆鼎11个(6个扁足鼎,5个鬲形鼎),方觚4个、方爵4个、圆爵7个、铜簋3个、卣4个、觯4个,从这些组合看其墓人身份也较高。墓内的青铜器大部分有铭文,经过古文字专家的认定,铭文为“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长子口”,在七八件铜器上都有发现,说明“长子口”就是该墓的主人,“长”代表方国,“子”代表爵位,“口”代表名字。传世的“长子”铜器较多,早几年在湖北黄坡曾出土“长子狗”鼎。但在豫东出现尚属首次。考古专家经过分析推断,同时此次出土的器物时代较早,鹿邑可能是长氏较早活动的地域。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清宫一带地处中原商周王朝与东夷、淮夷的交界地带。长氏方国在商末是商的属国,帝乙帝辛时期出于对东夷作战的需要,商王朝把关系密切的长氏派驻到今鹿邑县东,也有可能长氏原来就据有此地。武王灭商后,长氏方国仍担负守卫周王朝东大门的重任。之所以认为长子口是“东夷后人”,主要是因为长子口墓墓穴里面有13个殉人,而学术界普遍认为殉人在商周时期是东夷集团流行的风俗,进而推测长国与东夷的渊源应该很深。

——墓主人或是长国国君

该墓具有明显的商代遗风,如青铜器为重酒器组合,墓内随葬有人骨架13具,墓底带有腰坑,腰坑内随葬1人1狗,这些都是商代墓的葬俗。因此,虽然该墓埋葬时代可能到了西周,但其墓主人生前与商朝关系密切,可能是殷代遗民。

殷代遗民生活在商末周初时期,在商为高级贵族,在周仍有很高地位。长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甲骨卜辞中记载长氏曾向商王贡龟。从以往发现的西周铜器铭文又证实长氏在周时归服于周。

传说长氏最早为东夷少昊的后裔,在商朝主管制造了弓箭殷纣王时的辛甲即为长氏贵族,后来辛甲投奔周武王,为征伐殷纣王,立下战功。长子口墓有可能是辛甲本人或其后代的墓葬,是西周初年派往太清宫一带驻扎的高级贵族。

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分析,该墓主人为“长子口”。经对墓主人骨骼进行医学鉴定,认为长子口为60岁左右的男性。“长子口为长国之君,其身份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和随葬器物等方面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从墓葬形制上,长子口墓为“中”字形墓,南北两个墓道,“亚”字形墓室,形制十分规整。

“亚”字形椁室是商代大墓所独有,具有这种椁室的墓葬,墓道是四条或两条,墓主身份是商王或王室成员,亦或是地位重要的方国之君。从目前的资料表明:“现在还没有发现真正的四个墓道的西周大墓,这个问题也许只有等到发掘了西周王陵才能解决。”这是西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晚期基葬在墓道上反映出来的等级现象,西周初年亦是如此,长子口墓的墓葬形制和规模在已知的西周墓葬中首屈一指,这只能表明长子口的身份和地位高于一般诸侯,推断为长国之君。

随葬品的数量、器类及组合与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长子口墓随葬的85件青铜礼乐器,在数量上远远高于现在所知的商末周初墓葬所出遗物,其身份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长子口墓出土的带盖方鼎

方形青铜器是殷代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长子口墓出土的方形铜器,其种类和数量在商周墓葬中属最多的一座。根据学者对方鼎大中小三型的划分,长子口墓出土的方鼎有4件可归为中型,5件归为小型。“凡出土达两件中型鼎的墓,墓主人多为方国国君,个别为王室重臣。”而长子口墓出土9件方鼎,墓主长子口自然非一般的方国国君。换言之,长氏在当时还具有强大的实力。

长子口墓出土的提梁卣

——酒器类器物应有尽有

殷商晚期酗酒成风。酗酒是殷商晚期的社会风气,也是商灭亡的诸多原因之一。从出土的这些酒器和乐器可以想象的出,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个潇洒肆意,而且喜欢轻歌曼舞生活之人。

该墓藏酒器多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酒器类的器物则应有尽有,既有饮酒用的爵、觚、角、觯,也有盛酒用的尊、觥、卣、罍。还有温酒用的斝,取酒用的勺以及盛酒或酒水调和用的盉[hé]等。尤其是“长子口铜提梁卣”的发现,成为古墓最有特色的随葬品之一。该文物是西周早期文物,通高30厘米,口长直径13.5厘米,短径10.8厘米。器体椭圆,拱形扁提梁,两端有环与器两侧半环状耳套接。盖内壁和器内底均有铭文“长子口”3字。出土时器内有1000克左右的液体,经过检测得知所盛是酒。

长子口墓出土的骨排箫复原图

——出土我国最早的骨排箫

令人惊喜的是,墓葬还出土了一批丰富的音乐考古资料,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骨排箫。

张志清介绍时,仍然难掩兴奋。排箫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诗经》中有“箫管备举”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出土排箫(竹排、石排)有三处,都是春秋战国时墓葬。而且以上三处出土最多为2件,而长子口墓有5件之多。这次发现的骨排箫乐器,系禽兽腿骨所制,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证明我国早期管乐器制作材料为骨而非竹,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

将长子口墓中出土的乐器——排箫、铜铙、石罄组合在一起,可以组成至少8人的乐队。一座墓中发现这么多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同墓出土排箫、编铙、磬等,恰恰符合中国上古乐队中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相组合的特征,也体现出这一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趋向。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长子口墓出土的玉人

——造型独特的玉人彰显了长国族群的特点

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玉人造型奇特、古怪。该玉人为虎首,出土于墓主人身侧。半圆形双耳,大口暴张,利齿狰狞,上下各七齿,长圆形双目,虎视眈眈。虎头以下为人身形象,体向前倾,跽坐,双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着鞋,身着衣。背面呈蹲状,圆目突睛,虎之双耳亦为耳,人背作身,人的两臂作之双翼,人之两足作足。昂首挺胸,怒视前方。

这件文物以人自身形体附加猛禽、凶兽的形象就是代表着战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长氏族群的特点。

此器将虎首、人身完美地集于一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通身饰阴线云纹,仅个别部位如双臂纹饰用单线阴刻,生动传神。虎首跽坐人佩是长子口墓中为数不多的圆雕作品。它不仅充分反映了西周早期绚丽夺目的玉雕艺术,而且还为了解周人的坐姿、服饰、冠式、发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长子口墓葬考古发掘意义深远

长子口墓葬的发掘,是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墓葬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中心,是商周中央王朝于当时东夷、淮夷统治势力的交汇地带,因此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1998年,长子口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对隐山遗址的发掘、长子口墓的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鹿邑长子口墓的发掘,是近年来的又一重要发现,其学术上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上述发掘(渑池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相匹。

而太清宫镇在商周时为重要的城邑和军事重镇,春秋时为厉国都城,因此说这里诞生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绝非偶然。

长子口墓年代在西周初年,墓主人生活空间跨越商、周两个朝代,长子口墓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的商周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长子口墓的发掘虽历经曲折,但其惊人的发现、珍贵的器物,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周口大地的奇光异彩。

长子口墓出土的陶大口尊(图片均由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尤其是在墓葬中发现了一批新器形,尤其是青铜礼乐器种类繁多,反映出当时匠人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水准;骨排箫的发现,不仅将我国排箫产生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还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随葬的精美玉器,玉质纯正、制作精美,也彰显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出土的117件陶器中,也是以往大型商周墓葬中不多见的,其中有形制特殊的器物,如4件大口尊,喇叭形口,筒状深腹,平底,尚属首见。

出土器物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长子口地处豫东平原,属准河流域,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我国东西、南北几个大的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在文化面貌上体现了其多元性。在商代末年,由于这里是商王朝与东夷统治的分界其文化不可能不受东夷文化的影响。商王的几次东征,向东又是必经之地,长子口在这里,应与这些史实有联系。该墓中出土的器物既有西周的特点,又有商代的因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根据古文献记载,长子口墓所在的太清宫一带春秋时为厉国所在,在这里发现了西周初年的长氏贵族幕葬,这又为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长氏与厉国是什么关系?周昭王时期长氏贵族墓葬在湖北省也有发现,是氏族的迁移还是军事南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丰富方能解决。①5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