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周口民兵:革命烽火中不穿军装的英雄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陈永团
核心阅读:翻开人民军队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血火里诞生,风雨中成长”的中国民兵,留下闪光的历史足迹。回望我军军史,因战而生、随战而强的民兵队伍曾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经典战例。透过烽火硝烟,周口万名民兵支前脚步紧跟打仗铁流,不穿军装、不畏生死、不惧困苦的英雄比比皆是。
战场上的周口民兵:一手扛锄头 一手拿钢枪
一部中国民兵史,是一部人民战争史。
1938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根据《周口地区志军事卷》记载,1947年,周口各县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各县区建立武委会,乡村成立翻身队、民兵自卫队、穷人队等名称不同的群众武装组织。1949年初,各级群众武装组织逐渐改称民兵。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周口境内向国民党军发起了上百次战役、战斗,这期间都有民兵配合作战的身影。
1948年2月,国民党新五军来沈丘骚扰,钟寨民兵队长钟国正率民兵460人,配合当地区队巧妙地利用麻雀战、围困战、联防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杀伤敌人,或抄敌人后路,或消灭其零星运输给养人员,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使敌人处处被动挨打。为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钟国正率150人渡过沙(颍)河转战项城高寺一带,没收地主骡马150多匹,由步兵改为骑兵向南挺进经瓦店、打临泉,北上攻界首、战光武,行程400余里,击溃沿途地主武装。同年3月,国民党新五军一个师来沈丘沙北地区扫荡,以两个团的兵力扑向钟寨,钟寨民兵闻讯后退至肖门,国民党军队亦停止追击,旋即在袁庄一带杀猪、捉鸡、抢掠。民兵乘机割去国民党军队电话线30余米,断其通讯联络,集中火力对国民党新五军一部发起反击,使国民党新五军一部措手不及,惊慌撤退,创造了沈丘民兵单独作战的先例。
淮海战役爆发后,1948年11月,周口境内组织数万民兵参加支前。当时担任郸城县担架队队长的刁庆太,在淮海战役中1人抢救伤员22名,还寻机参加战斗,用一条扁担俘获国民党军官兵36人,其中少校团副1人,缴获自动步6支、步枪16支,被评为“支前模范”。同年,沈丘县钟寨民兵队长钟国正带领担架队在支前途中遇一群国民党溃军,担架队员手持扁担,四面包围国民党溃军,迫使80余名国民党溃军投降,获步枪80余支、子弹2000多发。
战场上,周口民兵俘虏国民党部队一名中将的故事流传至今。1948年12月8日,商毫鹿柘边区县民兵10000余人,枪百支,组成一支担架队,在奔赴淮海战场途中,路经亳县境卢庙集,与国民党溃军300余人遭遇,民兵担架队包围国民党溃军,国民党溃军在惊慌之中全部被俘。其中有国民党四十七军少将副军长李嘉英和营级以上军官13人,缴获美式轻机枪20多挺、重机枪12挺,八二追击炮和六0追击炮8门,枪支130余支,战马10匹。11月,商亳鹿柘县所辖张集区(今鹿邑境内)民兵王开进等8人,在巡逻时俘获国民党四十一军中将军长胡临聪和一名工兵营营长。为表彰他们的功绩,豫皖苏军区三分区给他们记大功1次,奖枪8支、牛10头,并授予“英雄民兵”光荣称号。
支前时的周口民兵:一路抬担架 一路推小车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对人民群众和民兵支前作用的高度评价。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周口境内渡沙(颍)河,时值汛期,河水暴涨,水深流急,为保障大军顺利过河,河两岸的沈丘、淮阳、项城、商水等县民主政府,动员民兵和群众,准备粮草,组织木船300余艘、绳索8万多斤,冒着国民党飞机的轮翻轰炸,与军队一起沿沙河设浮桥10余处,保证刘邓大军南渡。
豫东战役战场上也有周口民兵英勇的身影。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及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部分兵力共20万人,在河南省东部地区发起了豫东战役。战役打响后,太康县很快动员组织起民兵担架队。在副县长刘建民和赵北新等带领下,昼夜兼程徒步跋涉200余里,奔赴开封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在整个豫东战役中,太康县出动支前民兵6500余名、担架1300余副、太平车150余辆,做军鞋26000余双,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作战,被前线有关部门称之为“火线担架队”。
淮海战役打响后,周口境内各县青年民兵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提出“一切为了前线,要人去人,要粮送粮,要物给物”的口号。男的上前线抬担架、送粮,女的在后方做军鞋、磨面。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仅太康、淮阳、沈丘、鹿邑、项城、扶沟6县就出动民兵76455人、提供担架14729副,向前线送面粉2442556斤、蔬菜1409712斤、香油16870斤、盐47997斤、肥猪15000头、柴草1263万斤、军鞋118359双、袜子5016双、布141208尺。运输中,天降大雪,路滑车受阻,民兵们就用背扛肩担,不少民兵手脚冻烂、脚摔伤。半年内,周口民兵转战豫、皖,苏、鲁4省,有的民兵献出了生命,有不少民兵在火线受嘉奖,有的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沈丘县支前司令部组织群众设立130多处分站,储备粮面300万斤、柴草700万斤、饲料500万斤,4752名民兵组成396个支前担架班,出动担架1188副,支援大军南下。
解放后的周口民兵:一边清匪患 一边抓生产
解放前夕,周口境内土匪与当地帮会土顽勾结一起,多则几千人一伙,少则几十人一股,匪霸不分,匪会合一,对刚成立的人民政权不断进行捣乱破坏。为清除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全区各县民兵于1949年至1952年,积极参加了剿匪反霸斗争。全区先后出动民兵85640人,参加作战987次,击毙抓获土匪1008人,战斗中有470名民兵立功受奖。
太康县民兵在剿匪反霸中计消灭土匪30股202余人,捕捉散匪2864人,收缴长短枪5765支、轻机枪8挺、冲锋枪6支、小炮2门、子弹23907发。
1950年,太康县城关区民兵干部魏文超,王洪藩得知一股土匪在会元乡香王庄活动,带领当地区队连夜赶到香王庄,围剿土匪,活捉匪乡长杨守、匪队长段麻子等20多名土匪,缴获长枪20多支。
1952年12月,鹿邑县试量乡民兵游动哨,先后抓获了土改时外逃的原国民党游击队营长、反动会道门头子丁瑞孔,郎庄村恶霸地主丁太安、金小庄土匪头子金华山、赵庄的恶霸地主赵国振等。沈丘县钟寨翻身队民兵,靠一支驳壳枪、10发子弹,向地主收枪、向土顽夺枪,由22人迅速发展到420人,参加大小战斗60余次,俘敌110人,毙敌40多人,缴获步枪140支、手枪11支、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各种弹药20000余发。郸城县汲水乡后杜庄(今属虎头岗乡)民兵中队长董国和带领54名民兵,先后捕捉土匪44名,缴获枪52支、子弹54发。
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境内民兵组织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以及突击大型工程当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11月,周口地委、军分区接到河南省、省军区组织民兵会战焦枝铁路的指示后,立即组织商水、项城、沈丘、郸城、淮阳、鹿邑、太康7县的35000名民兵,编成一个民兵师、7个民兵团,浩浩荡荡开赴伏牛山工地。周口民兵顶风冒雪、劈山架桥、填沟铺路,奋战7个多月,圆满完成筑路任务。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家门就是营门,脚下的土地就是战位,周口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扛锄,有的付出生命,有的洒下热血,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将永载史册,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人们心中。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