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大地点燃抗日烽火的“教书先生”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刘彦章 刘昂 通讯员 苏韵棠 彭世繁
1937年4月拍摄的普理学校全体教职员合影
位于西华县普理小学校园内的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歌曲《保卫黄河》,雄浑壮阔、气势磅礴,表达了黄河儿女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激情澎湃、百折不挠,展现了黄河儿女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熔铸着中华民族的魂,那滚滚的波涛一直在讲述着革命先烈慷慨悲壮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黄河中下游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庄,来了一群不拿薪水的“教书先生”。他们怀揣救国救民理想,在这里播撒革命的火种,燃起豫东抗日的烽火。这里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当时声名远扬的中原“小延安”、豫东“小竹沟”。这里就是西华“三岗”(现艾岗乡陵头岗村、苗里岗村、都城岗村)。
“教书先生”集结“三岗”
“三岗”过去有习武的传统,方圆百里都知道“喝了三岗水、就能跷跷腿”。“九一八”事变后,“三岗”的爱国青年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三人,拉着一班会舞枪弄棒的青年农民,大约六七十人,专打恶霸和土匪。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定,为了让贫苦子弟有学上,胡晓初三人出钱,并动员亲朋好友捐助,在“三岗”建起了一座小学,做起了“教书先生”,深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称赞。当时的“三岗”也成了远近农民群众躲匪避难的好去处。
1933年,黄河岸边古都开封的菊花刚刚绽开,经刘少奇同志批准,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共产党员沈东平等人来到了“三岗”。他们的任务是争取、改造地方武装,为反蒋抗日积蓄力量。为掩护地下活动,沈东平等白天穿着长袍在教室教书,晚上就在群众家中搞宣传。经过两年培养,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三位“教书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的地方组织力量。之后,北方局又陆续派来了共产党员王子英等人,身份仍然是“教书先生”,任务是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学校此后更名为“普理学校”,寓意普及马列主义真理。胡晓初为学校董事长,王子英任校长。普理学校向工农开放,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教书先生”从不要薪水,胡晓初等人还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弥补学校资金不足。
随着地下工作深入开展,“教书先生”还在“三岗”四周建起8所“普理分校”,招收学生800多人,教育他们学文化、学马列、学军事,吸收觉悟高的为共产党员,使党组织很快在“三岗”站稳了脚。
凝心聚力共抗国难
193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同时在“三岗”建立,沈东平担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子英担任西华县委书记。“七七事变”后,“豫东特委”以普理学校为基地,积极开办抗日训练班。训练班结束后,全体学员分别被派往豫东各县办起抗日骨干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豫东特委”领导下的各县举办训练班44期,培养抗日骨干4000余人,从中发展中共党员400余人。普理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走上了革命道路,军师级及地厅级以上的干部有100余人,普理学校因此被称为“小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经过“教书先生”的努力,1938年,“豫东特委”下辖党支部101个,领导党员983人。西华县建有民先会、农协会、妇救会、儿童团、少先队、姊妹队、老人指导团等群众性抗日救亡组织113个,参加人员10万之众。豫东大地上党旗飘扬,抗日烽火迅速燃烧。
到了1938年5月,西华县组建了6000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中共地下党员、西华县县长楚博担任司令员,沈东平担任参谋长,王其梅担任政治部主任,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魏凤楼都是副司令员和各区团司令。从此,这群“教书先生”脱下长袍,拿起钢枪,投入到血与火的抗日战场,沉重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日斗争。然而“教书先生”并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浴血奋战,纷纷倒在敌人的枪口和屠刀下。沈东平在“马路口之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也先后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就义时都是34岁。中共“豫东特委“和“三岗老区”牺牲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革命战士、革命群众,包括沈东平、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在内达2000余人。
音容永在精神长存
岁月荏苒,如今在“教书先生”倾洒热血的地方,早已开满了美丽的花朵。今天的“三岗老区”,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小辣椒”卖出了好价钱,“的哥之乡”名扬全国。
抚今追昔,“教书先生”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化成了黄河上空的朵朵白云,映衬着祖国的蓝天;他们的革命故事化成了万里黄河中的滚滚波涛,激励着后人的坚强斗志;他们的崇高理想化成了黄河岸边娇艳的月季,四季飘香常年芬芳;他们的伟大精神铭刻在红色的历史画卷中,在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永放光芒。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精神,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筑牢信仰之基,铸就红色之魂,让先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让先烈的精神之火永远照鉴未来,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让黄河力量更加波涛汹涌、滚滚向前。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