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周口 薪火相传——周口日报《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精粹 (一)
本报记者 王锦春
核心提示
周口是一片红色沃土,革命老区。
这里是全国较早开展我党活动的地区之一。革命烽火,燎原豫东。
目前,周口共99个乡镇被划定为革命老根据地,西华、扶沟、淮阳、太康、鹿邑、郸城、商水等7个县为革命老区……
周口大地上的许多革命英烈在全国亦有影响和知名度,有档案记载的烈士有4300多人,更多无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共同构筑了革命历史的丰碑。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2019年以来 ,周口日报组织《红色记忆》全媒体采访团队, 深入全市50多个乡镇,并赴开封、漯河、商丘、驻马店等地,收集整理、采访挖掘了70多位革命英烈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感天动地,大多数又鲜为人知。
一个个红色故事串联起了有关青春、奋斗、奉献的记忆,昭示了共产党人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构成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周口革命史诗。
我们在采访中受到教育,在传承中得到提升。讲好周口红色故事,内化为心中的责任,肩头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让更多足以传世的周口红色故事源源不断地涌现,正是我们的目标。
从未“掉队”的红军团长
卢子美,1899年出生于沈丘县李老庄乡刘堂行政村卢庄自然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24年,投奔西北军冯玉祥部下当兵。1931年,卢子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小山沟里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1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发动著名的宁都起义,卢子美作为骨干分子参加。起义成功后,卢子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3军9师27团团长。
在瑞金城外沙洲坝,毛泽东、朱德、肖劲光等领导同志接见了卢子美等参加起义的中共党员。1933年,卢子美被调到少共国际师任45团团长。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带领45团参加过东陂、黄陂、黄狮渡等十多次重大战役。在南雄战斗中,卢子美身负重伤仍然继续指挥战斗。师政委肖华看到他流血过多,已陷入昏迷,硬让担架队把他从血泊中抬下火线。因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斗结束后,卢子美还受到了军委的通报表扬。
1934年,中央红军开启了漫漫长征之路。卢子美率团负责全军后卫工作,保卫中央领导机关安全撤退,赢得“铁流后卫”称号。1935年5月,卢子美从后卫调到前卫,任第一军团第二师红4团团长,负责为长征开路的先锋任务。期间,卢子美率团指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等数百次战斗。
同年6月中旬,卢子美从红4团调到红2团任团长兼参谋长。一个傍晚,卢子美带领3名战士外出去找向导,侦察行军路线。结果卢子美等人被国民党军便衣队包围。在与敌人搏斗时,两名战士身亡,卢子美弹尽,凭记忆回到营地时偶遇敌军,不幸被俘。趁着暗色,卢子美扔掉配枪,向敌军称是被红军俘虏来做伙夫的。卢子美在敌区被困月余,毫无损害党的利益言行,而后寻找机会顺利逃出。当时,红军早已北上远去,从川西到雅安,卢子美一连两月奔走寻找红军,可身无盘缠、语言不通,加之敌人疯狂反扑无法存身,无奈辗转回乡。
找党盼党 终生相随
卢子美在红军队伍里掉队了,但他始终盼党找党。
1937年日军侵华,全面抗日战争开始。1938年,当卢子美得知红军在陕北,便劝说三弟:“走,咱们去找部队,还是参加部队才能解决问题。”但过黄河时日军封锁森严,无法突破,只得失望返乡。
1940年、1942年,卢子美又两度去大别山和湘西寻找红军队伍,皆因抗战期间我军辗转频繁,未能如愿。在前往湘西途中,与卢子美同去寻找队伍的侄子也不幸遭遇敌军飞机轰炸身亡。
找党无果的卢子美,决心在家乡开展革命运动,在贫苦农民中秘密宣传党的政策,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故事,还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卢子美随即带领进步青年配合区大队与敌人周旋。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卢子美组织民工、民兵,担任担架队队长支援前线,带领1000人随军南下。
1948年,卢子美被推选为刘堂乡第一任乡长,担任刘堂乡乡长期间,刘堂乡是全县第一个缴公粮模范乡。1952年,为支持抗美援朝,他拿出退养金,变卖了老伴的首饰,捐献出700多元积蓄。农业合作社运动中,他拿出自己的500元退职金和医疗费为集体购买大牲畜,自荐担任饲养员。
1965年,村里办小学,当地有文化的人少,67岁的卢子美又接手了培养下一代的任务,走上讲台,当起了民办教师。
卢子美晚年回忆说:“1936年,在家乡我盼望归队,几次奔走,都未成功。我坚信共产党,虽和组织联系不上,但思想上不放下武器,在当地群众中秘密宣传党的政策,发动贫雇农进行反对土豪劣绅斗争,为革命培养干部,积蓄力量。”
与共和国上将的对话
1979年8月,耄耋之年的卢子美在女儿的陪伴下,动身兰州去寻找昔日的老战友、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共和国上将肖华。老战友终于重逢,二人激动不已,泪流不止。肖华说:“老卢,我找你多年都找不到你,我以为你已经死了。你为什么不来找我?”卢子美回答道:“我找你干什么,找你有要官之嫌。我革命没到底,路上出了问题,掉队了,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虽然我掉队了,我在家乡培养基层干部,闹革命,把儿子也培养入党。我培养的对象现在都成了党的骨干,我无愧于党。”
肖华听完老战友这番话,泪水再次流下。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卢子美从报纸上看到肖华、杨成武等首长和老战友的名字,几度萌生去找他们的想法,当他得知宁都起义的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已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消息后,认为自己脱离部队几十年,其他首长可能不记得自己了,在家也是干革命,那段历史不提也就算了。
当年卢子美的入党介绍人、后任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在一份报告中写到一个细节:1982年,卢子美第一次病危,已经不能回答别人的问话。他的孙媳妇一旁插话说,“俺爷的心事,就是想当共产党”。卢子美这时睁开眼流着泪花点点头。
对党忠诚早已融进了卢子美有限的生命中。她女儿回忆说,父亲病重时含着眼泪对她说:“我能活着看到把你交给党组织,加入了党,我也放心了。”
1983年,卢子美恢复党籍,河南省委组织部批准其享受行政十六级待遇。
1985年,86岁的红军团长卢子美走完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其墓碑于1986年清明节前建立, 墓碑上“红军团长卢子美之墓”是老将军孙毅所题。
卢子美的一生,轰轰烈烈,英雄无名。从秘密入党,到不幸掉队;从失去组织,到恢复党籍,他用半个世纪时间,始终践行对党的忠诚。他,一日入党,终身追随。爱党敬党,不拐弯,不停顿,从未“掉队”。
无论是部队戎马生涯,还是在家乡与组织失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他的目标,信仰是他的动力,组织的召唤是他前行的明灯。
这就是一位红军老团长给我们的启示。
水东抗战 四任书记壮烈殉国
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河水滚滚东南。豫皖苏3省44县人民受灾。
水东,是花园口决口后形成的地域名,黄河南泛,把豫东分成两部分—— “水东”“水西”。水西为国统区;水东,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八路军和地方群众武装共同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大致包括周口的太康、淮阳、杞县、睢县等14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域。
水东根据地位于开封、商丘、淮阳三大军事重镇之间,地理环境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平地无山,地道都挖不成,挖深点就出水。但这块根据地却经历了“五鬼”(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土匪、会道门)的扫荡和围攻、袭扰。8年抗战,红旗屹立不倒,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队队精兵,成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联系的纽带,堪称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迹。
书写这一壮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水东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
从1937年到1945年,8年的抗战,水东先后有5266名将士以身殉国,其中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等4位地特委书记壮烈殉国。
沈东平:杀敌殉国马路口
沈东平:漯河舞阳人。1929年入党。1933年,跟随吉鸿昌抗击日军。1935年,党组织决定他返回河南,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
沈东平来到西华,广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把西华县的4区58个联保,全为我党控制。西华实际上成为抗战时期,河南第一个我党领导的而且又是合法的抗日民主县政权。
1936年10月,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三岗组建,沈东平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
沈东平和豫东特委开办多种类型的抗日干部训练班,开办40多期,培训4000多人,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豫东各种抗日干部训练班,规模之大、期数之多、人员之广,可称得上华中典范。
沈东平领导的西华抗日救亡活动,曾受到省委的多次赞扬。彭雪枫给中央的报告中称“西华各种工作略同边区规模”,对沈东平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最恰当的评价。
豫东沦陷后,根据中央指示,迅速将一般的抗日救亡运动改为武装斗争,沈东平领导创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人员曾发展到3000人。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豫皖苏3省44县人民受灾。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成为新四军、八路军的一项神圣使命。
时任河南省委常委的彭雪枫来到西华,对沈东平说,西华部队在政治上、军事训练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练兵不能光在操场上,要靠实战,要积极准备,早日启程开赴前线。
1938年7月中旬,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率领4个大队1500多人东渡新黄河,来到睢杞太地区。沈东平率自卫军进入睢县境内,打了几个胜仗,旗开得胜,士气大振。
7月28日,沈东平率部在日军必经之路睢县马路口设下埋伏,夺取敌人的辎重,附近据点的日军闻声向马路口扑来,沈东平等18名勇士占据的堂楼腹背受敌,战况急速恶化。沈东平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日军发射了一颗燃烧弹,楼内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
沈东平等18名西华勇士被大火吞没,血洒马路口。
沈东平牺牲后,彭雪枫将噩耗电告远在延安的毛主席。
马庆华:前仆后继百战多
1938年10月。马庆华参加杜岗会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干事。
为响应毛泽东“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电令,周恩来、叶剑英关于把工作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豫皖苏新局面的指示,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
1938年12月,马庆华受上级重托,留在睢杞太地区组建抗日游击大队,任政委,并准备恢复中共豫东特委,主持全区工作,进一步坚持开辟这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后,豫东一带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日军纠集汉奸大肆杀害抗日爱国志士。土匪、汉奸、顽固派互相勾结。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
马庆华率部队与敌人兜圈子、绕弯子,粉碎敌人的堵截、搜捕、“围剿”。在严酷的环境中,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有时,手里拿着干馍边吃边打、边打边走。晚上宿营,一夜常常转移两三个村庄。
马庆华一面指挥部队行军打仗,一面发动与组织群众坚持保卫根据地,努力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马庆华指挥的睢杞太游击大队由开始的几十个人发展壮大为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
1939年5月,根据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指示,正式建立中共睢杞太特委,马庆华当选为书记。
1939年8月5日,马庆华在杞县宋庄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壮烈牺牲,年仅25岁
韩达生:马革裹尸亦无悔
韩达生,大革命时期,他从事农民运动,是1927年5月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成员;土地革命时期,他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常委;抗日战争时期,他先任洛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洛宁、宜阳、新安、渑池等地的抗日救亡工作。
1939年8月。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水东一带党、政、军失去统一领导,日伪军气焰更加嚣张,扫荡频繁,匪、顽武装也乘机蠢动,制造摩擦,大肆抢掠革命根据地群众的粮食和财物,企图把我抗日武装挤走,革命的火种就要熄灭……
中共豫皖苏区党委派韩达生到睢杞太地区领导斗争,韩达生临危受命。
韩达生到了睢杞太地区后,很快组建起党的组织,成立了中共睢杞太特委,韩达生任书记。随后,他又抓紧整顿恢复了县级党组织。1941年2月,韩达生不幸被伪军抓住,但是没有暴露身份,20多天后,被党组织营救出来。从敌人的魔窟逃出来后,组织上命他休息养伤,他全然不顾,重新投入战斗。1941年4月,国民党八十一师偷渡黄河,对驻扎在杞南梁寨等村的睢杞太地委机关及少部分武装进行突然袭击,韩达生被捕。不久,他在扶沟被秘密杀害,尸体被投入黄河水中。
唐克威:尽忠血染铁底河
唐克威,是北平一二・九运动中最积极的分子及公开领导人之一。先后担任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第三、第一、第五、第八地委书记。因长期从事最危险最困难的工作,素有“开荒书记”之称。
1942年年底,冀鲁豫区派唐克威任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
这年正是水东几十年未有过的大灾荒,群众把树皮都吃光了
他明知这里群众生活艰苦,日伪顽杂居,环境恶劣,毅然奉命于1942年12月底率领几十名党政军干部,从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出发了。
在杞县南部的谷熟岗,唐克威召开了水东地委扩大会议。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后来水东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的开端。
谷熟岗会议即将结束时, 1943年2月1日凌晨,在达杞县东南边沿之常营村,部队得到了日伪重兵“扫荡”水东根据地中心区的消息。唐克威便立即下令突围,敌军立即尾追、侧击。当时唐克威脚部旧伤未愈,又痔疮、脚气病重,行动不便,只得骑马指挥。他率部分人员阻敌,掩护大部队人员撤退。唐克威便摧马南撤,敌人尾追不舍。中午12时许,唐克威撤至太康龙曲郑寨村的铁底河,想以河阻敌汽车队前进,当跃马过河时,不幸坠马河中,警卫人员又被冲散。在敌人“捉活的!捉活的!”一片嘶叫声中,他一边还击敌人,一边撕毁文件,到只剩最后一粒子弹时,他宁死不当俘虏,引枪自尽,为国捐躯,年仅30岁!
绝对忠诚鉴品质
从1936年起,豫东一带我党地区级领导机构先后为豫东特委、睢杞太特(地)委、水东地委,到抗日战争胜利,约有10任地特委书记,其中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等4任壮烈殉国。前仆后继,义薄云天。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治品质——忠诚。
水东一位老战士回忆说,那时候一接到命令就执行,从来不讲价钱。
沈东平在西华发动领导的抗日活动,如火如荼,烽火满天。在接到党指示后,亲自带队奔赴抗日前线。
马庆华已随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当组织上让他重返水东,留下来坚持对敌斗争,他接受重担,毅然前行。
韩达生、唐克威之前均在他地从事对敌斗争。当水东抗日斗争处于最危险最低潮的时刻,他们临危受命,慷然前行。
党让去哪就去哪,党让干啥就干啥,哪里最困难就去哪里。把对党的绝对忠诚铭刻在心底,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这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事业上等各种情境下的忠诚。
人的一生面临无数选择,共产党人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水东英烈抛弃个人的利益,包括宝贵的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动人故事。
沈东平常年奔波在外从事革命斗争。有一次回老家,乡邻私下问:“你们干这些事图的啥?”沈东平说:“将来让大家天天吃上大米白面。”众人听后都说不可能。沈东平说:“不信咱们可以打赌。”如今,他老家的人说:“真如沈先生所言,现在我们真正是天天能吃上大米白面。沈先生打赌赢了,可是他80多年前就牺牲了。”
马庆华牺牲时年仅25岁。牺牲前两天,等了8年的未婚妻,从几百里之外的老家来找他。准备结婚的那天上午,突然有了敌情,战友们劝他不要去了。他说打了这一仗当天晚上举办婚礼。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根据地人民非常悲痛,痛哭“欠他一个婚礼”。
1940年底,韩达生母亲病故,噩耗传来,他强忍悲痛,把工作作了安排,赶回家里。叔叔不准他再外出工作。他劝说爱人一番,妻眼含热泪默默地点了点头。大儿子已10岁了,才见过他两面。第二天他趁爱人做早饭的机会,给爱人写了一张字条,悄悄从后院出去继续领导部队抗日。
唐克威女儿回忆说,自己几个月时寄养在老百姓里。父亲牺牲后,她生活在姥姥家。她想念父亲,想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要能有一张父亲的照片该多好?找不到照片与遗物,只有把对父亲的思念埋在心里。有一段时间,她埋怨妈妈:“你怎么连爸爸的一点纪念遗物也不保存下来?”她也埋怨爸爸:“你当时怎么就不想着照张相片留给女儿?”她常常在心里喊,常常一个人在空旷的地方喊:“爸爸,爸爸,你在哪里?你走得那么早,女儿连你的模样都没有记住。”她在纸上一遍遍地写着妈妈讲的爸爸牺牲时的悲壮场景。
水东四任书记壮烈殉国,仿佛是一个群体雕像。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睢杞太、水东特地委书记壮烈殉国,根据地人民给予高度礼遇。1944年,水东地委经上级批准,同时设立庆华县、达生县、克威县,以示纪念。
唐克威女儿1987年回忆:唐克威来到水东仅仅20多天就牺牲了。他人生地不熟。当地没有忘记他,每逢过年,乡亲们都把他的英灵请回家过年吃饺子。
唐克威当年的战友、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杨得志,1992年在回忆录中深情写下对唐克威的思念与惋惜:“……我一闭上眼睛,唐克威的形象就出现在我的面前……”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沈东平、唐克威榜上有名。
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庆华榜上有名。
2009年,韩达生入选河南省委、省军区等评选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