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兵刘世德讲党史传红色薪火
□记者 徐松 文/图
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郸城县92岁老兵刘世德坚持为后辈讲革命故事,追溯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形成良好影响。
1929年12月28日出生的刘世德,虽在抗美援朝中右腿被炸弹炸伤,却从来不拄拐杖,如今除了耳朵有点聋以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每天都坚持散步两三公里。他热爱学习,爱看新闻,看书读报,每日必修。
刘世德的故事从16岁为游击队送信、19岁追随刘邓大军开始,展开了他30年军旅生涯中参加渡江战役、西南剿匪、两次赴朝抗美、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光辉岁月。
渡江战役 枪林弹雨逞英豪
刘世德祖籍郸城县城郊乡王楼行政村刘老家村,16岁时投身地方游击队,为游击队送信、接送伤员、照顾伤员。1949年1月,19岁的刘世德从地方武装被抽调到16军46师,第一场战役就是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渡江战役。
“副班长邵德山是冲锋枪手,他趴在船头;我用的是三八大盖,跪在他身后;还有3名机枪手、12名战士,小船上一共23个人。”刘世德说,自己的小船是尖刀班突击队之一,“耳边全是枪声、炮声,子弹打在身边的水面上嗖嗖地钻入水中,有人牺牲了,江水染红一片。快到江南岸时,我一看船上就剩邵德山和我还活着,我扔完了自己的4颗手榴弹后,又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拽下4颗手榴弹,拉开拉环、扔出去、炸倒一片!当时敌人有飞机、大炮,防御力强。但是,过江之后,敌人全是纸老虎。”
“在进山剿匪时,我们是在山上值班时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我们的欢呼声在山里回荡许久。”刘世德抚一抚胸前的军功章说,“当时每个人发6000元钱,我们每个人拿100元钱买一袋橘子,那橘子是真好吃。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仍爱吃橘子,但是,这辈子都没有吃出那一次的味道。”
“我也想吃橘子,只有打胜仗才能吃吗?”7岁的重孙子刘绍辰似乎听懂了“胜利的味道”,就张口向老太爷要橘子吃。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欢快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楼栋。
抗美援朝 两次赴朝保家卫国
刘世德为后辈讲革命故事
百年荣光 红色薪火代代传
30年戎马生涯,老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从河南到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四川,又迂回北上陕西、兰州、河北、辽宁,跟随部队辗转半个中国,又两度赴朝,他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在战场上留下了浓烈的血色记忆。
“成都战役,当时血战了两天三夜,我没吃一点东西、没合过眼,居然不饿,全身充满力量。”刘世德说,“我们8营抓住了国民党军13军军长,也正是这场战役,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庚山排长、户千斤副班长壮烈牺牲了。”说着,老人抹了一把泪水。
“不说这了,还是说说抗美援朝吧。那一段最苦、最难忘。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我的右腿被炸弹炸伤了。”刘世德老人特意安排大家,“你们要好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学习抗美援朝精神。”
如今硝烟散尽,英雄解甲归田,无声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忆起1951年、1952年两次赴朝战斗的经历,那一幕幕清晰地在老人的眼前浮现。
“1951年5月,我第一次去朝鲜,主要是学习作战经验,挖坑道、搞补给,在那里3个月就回来了。”刘世德老人说,“第二次去朝鲜是1952年10月,在那里打了1年半仗。我那时是16军46师137团1营3连1排排长。这两枚军功章都是抗美援朝战役胜利后颁授的。”
“挖坑道,是必修课。老美的飞机不停来轰炸,就跟电影里一模一样,惨!首长教我们不要顺着飞机跑,要横向跑。距离飞机最近时就打。当时又冷又饿,但是又不觉得饿。”刘世德老人说,“困极了就在潮湿的坑道里眯一会儿。”
说到这里,坐在老人膝下的两个重孙子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摸老人的军功章:“太爷爷,太爷爷,这军功章和我的红领巾一样,也是鲜血染红的吗?”
“是呀,孩子。在一次飞机专门轰炸我们排时,我的肚皮被弹片炸伤,小战士陈连赵被炸飞后就埋在了当地的土地堆里,还有很多人牺牲在战场上,但是,我们不怕死。我们相信一定会打败敌人。”刘世德换了儿童的口气,向孩子们诠释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老人奉命回国后,1959年又参加了西藏平叛、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如今,老人珍藏的有印有“巨功”字样的“立功喜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第一野战军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报功书”等。
“转业回来工作后,党和政府分配了这套房子。现在三四十年了,虽然我们后辈都有新房子,但他坚持住在这里。”回国后,老人结婚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刘德明。长年受革命精神的滋养,刘德明的举止和父亲一样简朴、敦厚、刚正不阿。他说,经常听父亲讲革命故事,父亲的一生是在感恩中度过的。在部队,他感恩党和部队的培养,在地方,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照。
记者看到,老人所住的一楼有点潮湿、破旧,但是,一进门就会让人感受到军人的气息:用过的毛巾是平整地,电视是用干干净净的防尘布盖着的,桌椅板凳是靠着墙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无论是家具上、地面、墙角都是一尘不染。
刘德明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常常教育我的3个孩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红色薪火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我感触特别深,比起革命英雄生死面前的大无畏,我们工作中的点滴困难算什么!我要在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党和人民争光。”后辈郑德兰激动地说。
“从老人的身上汲取了奋进力量,激发了我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后辈郑德玺说。
“听得我是心潮澎湃,你看他胸前的一枚枚军功章熠熠闪光,这就是革命精神的光芒。”后辈郑水红如此感慨。
“我的儿媳妇宋雪梅孝顺呀,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把我照顾得非常好。早年,党和政府培养得好,现在,儿子儿媳妇伺候得好,还有,孙子辈、重孙辈在身边,这样的日子再过100年我也过不够。”刘世德哈哈大笑,幸福指数镌刻在老人脸颊的皱纹里。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