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山水间 心游尘世外——袁克权《北海杂兴》赏析
龚新文
北海杂兴
袁克权
佳兴无时尽,远山复近山。
猿啼深涧上,松老白云间。
静极常忘返,悠悠独自还。
喜来幽谷坐,为听鸟关关。
有人生在樊笼,困在红尘,却依然向往着山水之间。古人曲水流觞,饮酒作乐,思考着人生短短百年,山水寄情,许是因为山水秉性仁厚,倾听鸟鸣,是因为那里幽静自然。
袁克权生于1896年,袁世凯第五子。17岁那年曾跟随严修游学欧洲,就读于英国齐顿汉姆公学一年。洪宪帝制时,袁世凯曾将他与袁克定、袁克文同时视为候选接班人。但他既不像袁克定那样热衷权力,也不像袁克文那样纵情诗酒、风流倜傥。在他20岁前,随着“洪宪”王朝的覆灭,成了“末世王子”,顷刻间,功名事业尽毁的家庭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性情敦厚、沉默内向、清高孤僻的他,既不想接受社会的安排,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心性,而是于乱世之中,苦持节操,一生以文墨自娱。
这首题为《北海杂兴》的诗,是他游北海时有感而作。杂兴,是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情感。
诗的首句“佳兴无时尽”总领全诗。佳兴:指雅兴。无时尽:兴致高,持续长。从诗的第二句到末句,都是描写游北海时的所见所感。
诗的第二句“远山复近山”从大的方面落笔,分两层意思:一是说北海层峦叠嶂,远近皆山。二是说诗人爬了远山,爬近山。这正好照应了首句“佳兴无时尽”。
“猿啼深涧上,松老白云间。”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猿啼,本意为猿类的叫声,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松老:松树古老。“猿啼”和“松老”两个意象给人的感觉是空寂和苍凉,“深涧”和“白云”两个意象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诗人从万丈深涧到达云间山巅,或从云间山巅下至万丈深涧。二是诗人从深涧仰望山顶之老松,或从山顶俯视深涧。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呀。这不仅照应了诗的第二句“远山复近山”,更扣住了首句“佳兴无时尽”。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诗人经历了家庭和时局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来就对政治不太感兴趣的他,更是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生活,心境已然脱离凡尘俗世。
“静极常忘返,悠悠独自还。”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闹,向往一种宁静的隐居生活。所以,当诗人来到一个空寂、苍凉的环境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于是就流连忘返。“常”,则说明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悠悠,在这里有悠闲自在的意味。独,则说明诗人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喜来幽谷坐,为听鸟关关。”这句写出了诗人清高孤僻的个性。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后亦泛指鸟鸣声。《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关关,和声也。”这两句诗是说,诗人平时很喜欢一个人到幽深的山谷里坐着,静静地听那鸟儿的鸣和之声。说明诗人向往自然,不愿受世俗的羁绊和束缚,于乱世中苦守节操,虽身处忧患,犹自强不息的处世风范。
本诗紧紧围绕着佳兴无时尽,展开了构思和布局。整首诗严谨完整、质朴自然、色彩鲜明,生动刻画了诗人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的形象,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难以言说的苦涩与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