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平:热血洒豫东 英名耀中原
当地政府为缅怀英烈,在沈东平的家乡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为沈东平建起墓地。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文/图
核心提示
沈东平(1905-1938),原名张秉乾,河南省舞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委员、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实为政委)。
1938年7月,沈东平率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东征,在商丘睢县马路口村伏击日寇,掩护部队后撤时不幸遇难,时年33岁。得知此消息后,吴芝圃专程到睢县驻地慰问并举行追悼大会;彭雪枫闻讯后亲自赶往西华慰问,并将噩耗电告党中央、毛主席。
1951年,沈东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09年,河南省委、省军区等部门评选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沈东平名列其中。
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沈东平榜上有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指数来,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抗击日本侵略军牺牲在马路口村已经82年了。
82年,虽是弹指一挥间,却又沧海桑田。
沈东平书记,当年您生活的那个年代,狼烟四起、山河破碎;如今,在您为寻求革命真理而奔波的山河故国、在您点燃革命火种战斗的中原大地、在您抗日杀敌捐躯的豫东平原,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刀光剑影早已远离,您所期盼的旌旗猎猎、赤旗天下,人民生活美满、幸福安康的目标早已实现。
沈东平书记,82年来,人民没有忘记您和所有为了革命事业胜利英勇牺牲的英雄。每年清明节,人们自发来到烈士陵园表达敬意,感恩英雄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和所有的付出。您的精神一直在召唤着后来人。不久前,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记者一行来到您的故乡,寻找您初心出发的地方,和您的亲人畅谈,探寻您短暂而光辉的历程。
山河破碎觅真理
火热的7月是红色的。7月10日,曙光初现,记者一行从周口出发驱车来到了著名抗日英烈沈东平老家——漯河市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沈东平的儿子张付群、儿媳王玉兰、孙子张要民,听他们讲述英雄背后的感人故事,感受英雄崇高的革命情怀。
当看到沈东平的儿子张付群也是满头白发时,记者不禁感叹光阴似箭。
“沈东平,其实姓张,真名张秉乾。他们兄妹5人,沈东平是老大。沈东平这个名,是为掩护身份,到周口以后才改的。因为他小时候俺奶给他认了个姓沈的干娘,所以他改为姓沈。沈东平有三个弟弟。”张付群说,“实际上,沈东平是我亲大伯,我是沈东平二弟张金盘的儿子。我是在大伯牺牲6年后过继给他的。那时我8个月大……”
往事充满血与泪。采访过程中,张付群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沈东平生于1905年,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失学后帮父母种地、开粉坊、磨豆腐,走村串巷,沿街叫卖,后来到漯河北舞渡镇文茂祥京货铺当了两年学徒。18岁那年,不满现实的他决心远离家乡寻找人生道路。
“从我记事起,俺爷张彦申和俺奶、大母(即沈东平之妻彭秀珍)就经常跟我讲沈东平的故事。当时,不少人知道我大伯在外面做事,但除了俺爷俺爸知道干啥外,其他人不知道情况。”张付群说,“多年后,俺爷告诉我,那时漯河万祥街上有个修表铺,其实是地下党的联系点。大伯沈东平每年都要回来和这里的人联系一下,问问家里的情况,向家里报个平安……”
1923年,沈东平踏入军营,几经辗转,曾在冯玉祥西北军当过兵,后在西北军地下党组织培养教育下,1929年加入共产党。
张彦申其实很支持儿子沈东平闹革命。有一年沈东平回来后,不久又要外出。这时沈东平已身无分文。张彦申就卖了几亩地换40块钱全都送给了沈东平。
“当时党组织遇到了困难,要不俺爷怎么会把地卖了呢?”张付群说,“俺爷对沈东平那么好,也没享上他的福。他牺牲得早,该尽的孝就由我来做。”
1933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员吉鸿昌揭起抗日反蒋大旗,组成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沈东平跟随吉鸿昌积极投入到抗击日军的斗争中。同盟军失败后,沈东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到许昌、漯河、西华一带做秘密工作,曾任许昌中心县委书记,后又到西华“三岗”(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一带从事党的工作。
沈东平口才好,说服能力强,为人随和。有一年,沈东平离开家乡时,父亲劝说,家里人口多,你在外面挣了钱,回来多买几亩地好养家糊口。沈东平对父亲说,放心吧,将来有大家种不完的地。
张付群说:“大伯看得比较远,相信他当年离家出走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人人有衣穿有饭吃,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我一直认为,他当年对俺爷说的这些话一定是暗语。他对自己事业充满希望,认为革命一定会成功的……”
受命危难铸忠诚
火种早已备齐,只待成为燎原之火。
1933年,沈东平来到西华后,就联手地方武装的领导人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开展工作。沈东平为他们指出了光明前途,最终三人走上革命道路。在沈东平领导下,党组织以西华“三岗”为中心,还将陵头岗小学改造命名为“普理学校”,意思是豫东特委在此扎根,宣传马列主义革命真理,发展壮大党组织。
据记载,1935年,河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沈东平以西华、许昌为依托恢复和发展中共在河南的地方组织。1936年7月,沈东平在许昌主持成立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沈东平为主要负责人。193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在西华陵头岗建立豫东特委及下属西华县委,沈东平任豫东特委书记。1937年4月,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由刘子久、沈东平、吴芝圃三人组成。1937年9月,新的河南省委正式成立后,沈东平任河南省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
沈东平的通讯员、解放战争期间立下“一等战功”的刘尚文1983年离休后,曾在回忆录《含泪忆恩公》一文中说:“表面上沈东平在‘普理学校’挂了一个没有薪水的教书职员,实际上日夜为党的工作操劳。沈东平曾说,‘为革命一两天不吃不喝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幸福就是做好党的工作。党的事情办好了,比啥都痛快’。‘现在苦点,将来党的事业发展了,一切都解决了’。我在沈东平书记身边学到不少东西……”沈东平日夜为革命操劳的形象跃然纸上。
1937年7月7日,全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1937年11月,楚博出任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和豫东特委合作,把全县四个区的顽固派区长换掉,由共产党员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分别担任各区区长,各区还成立中共党支部。这样,西华实际成为抗战时期河南省第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又是合法的抗日民主县政权,被誉为“小竹沟”“小苏区”“红色基地”“豫东战略支撑点”。
“在沈东平遗照中,有一张戴眼镜的照片,他外出隐蔽身份才戴眼镜的。平时,我在堂屋里摆放的都是这张戎装照。”张付群说,“村民都说我年轻时和照片中的沈东平有几分像。”的确,那张沈东平黑白戎装照,英姿飒爽,不由让人想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采访时,张付群从家里找出一张泛黄老照片,说:“这张照片是沈东平生前拿回来的原照,虽然有些破旧甚至模糊,但我们一直珍藏着。你们看,前面这位行走的人就是沈东平……”从照片上看,大约上千名士兵扛着步枪坐在村庄旁偌大的空地上休整。沈东平身旁能有如此多的士兵,这支部队应是在豫东特委领导下组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抗日旌旗红艳艳
抗战时期,豫东特委以西华为中心,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活动范围包括西华、周口、淮阳、沈丘、项城、商水、鹿邑、太康、睢县、宁陵、扶沟、许昌、鄢陵、郾城、漯河等地。
“说日本,道日本,日本真是虎狼心;攻辽宁,陷吉林,黑龙江热河顺口吞;占我地,杀我民,堂堂大国受蹂躏;举红旗,拿起枪,坚决打倒小日本……”这是沈东平为丰富宣传内容自编的抗日歌曲之一。多才多艺的沈东平曾创作很多此类歌曲,嘹亮的战歌使人热血沸腾,鼓舞激励着抗战军民奋勇向前。
豫东特委从1936年底开始在陵头岗举办党的骨干培训班,1937年春开始又举办形式多样的抗日干部培训班。这些学员中有幸生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都成为栋梁之材,比较出名的有:李耀,开国中将,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刘建功,曾任兰州军区副政委;李子木,曾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侯西斌,曾任公安部边防局局长……从培训班出来的人,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这里还要说一下著名将领魏凤楼。他曾长期跟随冯玉祥,历任冯玉祥卫士、警卫警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冯玉祥下野后,魏凤楼也返回了老家西华。这期间,在沈东平关注下,豫东特委特批魏凤楼为中共特别党员。在豫东特委努力下,魏凤楼先后出任西华一区区长、扶沟县长、鹿邑县长。魏凤楼曾多次支援彭雪枫部队,开创了良好的抗日局面。
豫东特委还在扶沟、鄢陵、淮阳、商水、沈丘、周口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青年训练班、支部书记训练班等40多期,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深入敌后抗日、开辟豫皖苏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沈东平领导中共豫东特委开办多种类型的抗日干部训练班,规模之大、期数之多、训练人员之广,堪称河南典范。
华北危急!中国危急!1938年5月,日军铁蹄踏入豫东。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将工作重点由一般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变为武装斗争,要求豫东特委迅速组织抗日武装。
豫东特委很快组建了一支抗日部队,番号“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后改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县长楚博兼任司令,共产党员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任参谋长(实为政委)。豫东特委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大队设政治教导员,中队设政治指导员,部队中党员达380多人,思想政治工作有声有色。
据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记载,在豫东特委领导下组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短期内组建了近6000人的武装。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也是“杜岗会师”后,彭雪枫率部东征打击日寇的主力之一。豫东特委的抗日救亡活动多次受到河南省委赞扬,彭雪枫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各种工作略同边区规模”,对沈东平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的贡献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当年曾与沈东平共同战斗过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沈东平以西华为中心,骑着自行车穿梭豫东各县做工作。他懂政策,特别是党的统战政策,有远见。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有极大的毅力耐心。他在统战工作中建立了西华抗日武装支队,后来这支队伍并入新四军,成为四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豫东特委对抗日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张付群家中,有一件沈东平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战刀。看到这把缴获的日军战刀,让人想到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仓皇逃命的激烈战斗场景。
“我听俺爷说,沈东平每年外出都要通过漯河那家修表铺的地下党组织传递消息,自1938年后,再也没有消息。后来俺爷听修表铺的人说,沈东平‘挂彩’了。俺爷托一位经常到西华和周口一带卖货的亲戚打听,才知道沈东平牺牲了……”张付群说到这,禁不住泪流满面。
东征殇逝马路口
烽火连天的1938年,悲壮的历史在上演。特别是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形成黄泛区后,群众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8年7月初,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按照上级指示,浩浩荡荡开赴敌人后方睢杞太方向开展游击战争。沈东平率军深入太康、睢县途中,沿途歼灭了阻止前进的伪顽杂牌军300多人。据史载,沈东平率西华部队行至太康县转楼时,豫东抗日第三游击支队司令员吴芝圃专程迎接,双方就开展游击战交换了意见。
7月下旬的一天,西华部队获悉,睢县部分日本兵押大车数辆,出城给驻城南河堤岭的日军据点运送弹药、给养。沈东平决定打一个伏击战。伏击战在日军经过的高粱地打响。在与日军援兵激战中,沈东平身负重伤,仍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掩护其他人员撤退时,他和另外17名勇士不幸牺牲。
时年,沈东平和妻子彭秀珍的女儿张玉花刚刚3岁。
整天在外干革命随时有掉头的危险。作为职业革命家的沈东平非常清楚。1937年,沈东平回家时,曾对妻子彭秀珍说,我在外边兵荒马乱的,家里没有人照顾,你在家再抱养个孩子吧。不料想,这竟成为他对结发妻子最后的嘱托。
沈东平牺牲6年后,沈东平遗孀彭秀珍抱养了8个月大的张付群。
“在得知沈东平牺牲后,俺奶经常哭泣,没多久她老人家的眼睛就瞎了。当时可能是思子心切吧。”回首往事,张付群无奈地说。
现已76岁的张付群近年来时常会梦见沈东平,梦中的沈东平一身教书先生打扮,步履匆匆,从这个县到那个县不停地奔波。“大伯牺牲时我还没有出生,没有见过他,他虽然没有抚养过我,我一辈子都认他为父亲,我一辈子都敬重他。”张付群说。
“1944年,大母收养了我。因为当时我父亲张金盘孩子多。但是,后来除了我活了下来,父亲多个孩子长到两三岁都因缺医少药先后夭折了。大母待我比亲妈还亲,那时母亲因有病没有奶水,大母就带着我,在村里到处给我找奶吃。大母曾对俺娘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这孩子养活大。沈东平是化名,敌人并不知道他牺牲了。沈东平牺牲后,大母还被拉到村公所几天,逼她说出沈东平的下落。可以说,没有大母的抚养,就没有我的一切。大母和沈东平,就是我的亲妈、亲爸!”述说痛苦往事,总能让张付群潸然泪下。
漫长的岁月里,张付群对待彭秀珍比对亲娘还亲,直到1975年彭秀珍在林庄村病逝。张付群以亲儿子的身份操办后事,让这位饱经风霜的农村女性无憾地离去。
那么,葬在村西头的沈东平陵墓是真的吗?
张付群说:“记得1954年清明节前夕,我10岁,家人拿着省政府开的迁葬沈东平遗骨的信,到睢县马路口村见到了当地领导说明情况,在当地领导带领下找到一位老石匠。这位老石匠知道沈东平埋葬在哪个坟头,当年就是他埋葬沈东平遗骨的,当时他还在一块老砖上刻下了沈东平的姓名。在老石匠指点下,大家在一个坟头里果真挖出一块老砖,上面刻有沈东平的名字。于是,家人把坟挖开,将沈东平遗骨摆放在一个棺材里拉了回来,在村里安葬……”
是啊,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尊重让我们铭记在心。素不相识的老石匠,如此尊重抗战英烈,让人肃然起敬,更让人感受到了纯朴善良的伟大!
神州无处不家乡
早在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沈东平为烈士,吴芝圃主席亲自安排抚恤烈士家属,将沈东平女儿张玉花和养子张付群送进学校读书。张玉花后来还被安排到郑州国棉六厂上班。而张付群在1962年,从郑州又回到了故乡林庄村,这是为什么呢?
张付群为我们解开了答案:“沈东平1938年牺牲后,我奶奶1958年离世,终年77岁。这时候我爷爷年龄也大了,需要人照顾。1962年,我从郑州回来务农,照顾俺爷直到他1963年离世。我生父、生母、大母的后事也是我来处理的……”
自古忠孝难两全,沈东平牺牲得早,但有张付群这样的好儿子替他行孝道,英雄若有知,想必会宽慰。
沈东平女儿张玉花也后继有人。她有两儿两女,一女生活在上海,其他子女住在郑州。日前,记者采访了张玉花的大儿子杨铁柱、二儿子杨志。现在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管理部工作的杨铁柱说:“我听母亲说,她从小和我姥姥相依为命,有时为躲避国民党的迫害,东躲西藏,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找到了母女俩给予了照顾,我母亲后来也入了党。我们都听共产党的话……”
回顾历史,记录永恒。抗战岁月早已融入历史的年轮,但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的红色基因永存。2013年10月1日,舞阳县人民政府在林庄村沈东平陵墓原址重建一座汉白玉“沈东平烈士纪念碑”,让更多人缅怀先烈、尊敬英雄,昭示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林庄村有了纪念沈东平的这个小小“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周边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聆听英烈故事,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表达对英烈最诚挚的敬意。
让学生们向英烈敬献花圈,向烈士肃立默哀,在烈士墓前宣誓,唤回不应失去的记忆,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不正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舞阳县人民政府办了一件好事!
“每年清明节我都要给爷爷、奶奶、大伯上坟。当然,思念他们的还有我在许昌98岁的三叔张金榜。今年清明节,他还自己开着电动三轮车回来,看看父母和大哥沈东平。”张付群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三,是大伯沈东平的忌日,我也要过来看看、扫扫墓,在我脑海里,总是他在战场拼杀的场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如今,在沈东平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都有为纪念他而立起的纪念碑,表达对这位豫东特委书记深深的怀念。他的故事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他的精神更是辉耀未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在哪里都是丰碑,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神州大地,哪里不是英雄的故乡?!
河南省委对沈东平的评价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短短一句话,字字重千斤。
现在,林庄村已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间道路全部水泥硬化,人们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这也是对沈东平最好的告慰!
沈东平的孙子张要民说,将来有机会,拿着爷爷的烈士证明书,我带着俺爸俺妈,去俺爷沈东平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记者站在林庄村“沈东平烈士纪念碑”前,肃然起敬,想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耳边似有千军万马冲过,杀敌呐喊声久久不绝……
采访札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每当听到这铿锵嘹亮、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歌声时,我们就会想起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面对日寇的凶残野蛮、疯狂暴虐,没有谁愿意被人任意欺凌宰割,没有谁甘心成为屠刀下的奴隶,是热血男儿,就勇敢地站出来!
国难当头,不怕牺牲、慷慨赴死,沈东平和另外17名勇士在睢县马路口同赴国难,书写了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18名勇士抗日杀敌的呐喊共同组成了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烈士背后,其家人默默承受了所有不幸和痛苦。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才懂得,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托起了我们的幸福和美好;更懂得,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记住革命初心,勇担历史使命,这就是镌刻在烈士丰碑上的不朽人生命题和奋斗答案!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