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林:川藏线上的筑路英雄
□记者 王锦春 张志新 文/图
核心提示
2014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英名享誉川藏线
在3000多名捐躯“两路”的英烈中,有一名从周口扶沟走出去的农家子弟。
他没有渊博深厚的学识,也没有声名显赫的家庭背景。
他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解放军战士,没有太多悲壮杀敌的英雄事迹,也没有位高权重的职务,在部队仅是一个班长。
他经历太原、秦岭、成都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没有在艰难困苦的行军中掉队,也没有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倒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1951年冬抢修康藏公路(注:1955年原西康省撤销后,改称川藏公路并以成都为起点)雀儿山路段时不幸被滚落山石砸伤牺牲,年仅26岁。他牺牲后被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追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生前所在班以他的名字命名。1953年,当时的中央交通部和西南军区授予他“筑路英雄”称号。
2011年,他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位感动西藏人物”。
他是谁?生前这么平凡,死后却如此伟大?
7月24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组记者来到距离扶沟县城3公里远的一个小村庄——大李庄乡林宋村。
在这个小村庄里,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 “张福林事迹陈列馆”,而这位名叫张福林的烈士,也就是我们此行要了解和挖掘的 “红色历史人物”。
一座典型的北方院落,坐北朝南,一个简单的门楼,门楼上悬挂着“张福林事迹陈列馆”牌匾。推门而入,可以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院落里栽植着菊花等花木,显得清静幽雅。
院落中的三间红色瓦房,展览的便是与张福林相关的一切事迹材料。 “张福林事迹陈列馆”西侧还有一个院落,两座院落之间有一个相通的小门,里面同样花木葱郁,还有几株松柏巍然屹立,而同松柏一样屹立的还有两座墓碑。
58岁的村民宋法顺看护这两座院落。他介绍,西侧这座院落是张福林家的祖坟,两座墓碑分别是张福林父母的墓碑和张福林烈士的墓碑,而张福林烈士仅有墓碑,没有坟墓。张福林牺牲后,葬在了川藏线经过的雀儿山下。
宋法顺介绍,“张福林事迹陈列馆”是1997年所建,其史料也是经过多年搜集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每年接待的大多是乡里或者县里部门的一些人员。
记者了解到,“张福林事迹陈列馆”于2015年4月举行开馆仪式,对于这样一个陈列馆,扶沟县以外的人知之甚少。
而张福林烈士,除了史料简单记载的外,也少有人知道他的情况。从小就生活在林宋村、曾在大李庄乡政府任职的72岁老干部宋洪顺提起张福林,仅仅知道他是一个革命烈士,牺牲在川藏线筑路途中。
不过,当地人也都自信地介绍,张福林虽然在周口没有多大名气,在川藏高原名气却大得很。“张福林事迹陈列馆”建成20多年里,曾接待过不少从川藏一带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记者查阅资料,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在川藏交界处的雀儿山不但建有张福林烈士陵园、张福林烈士墓,还立有张福林烈士铜像。2011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张福林被评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近年来,川藏地区更是大力弘扬张福林“筑路英雄”事迹。据四川甘孜当地《康巴媒体》2019年6月5日报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将分散在雀儿山上的张福林烈士陵园、无名女烈士墓地、最后的五道班等红色优势资源串点成线成面,进而转化为教育资源、宣讲资源、旅游资源,打造川藏公路上首个以弘扬“两路”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其中,就包含新建张福林烈士纪念馆。
热血甘洒雀儿山
那么,张福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在周口这么沉寂,却在川藏地区如此闪耀呢?
在“张福林事迹陈列馆”里,记者见到了与张福林相关的杂志、报刊、文件、证书、影像纪录片等资料,找到了其短暂且如流星般闪耀一生的答案。
其中,在陈列馆一个玻璃展览柜中,有几张老旧发黄的纸页,上面是一篇题为《为修筑川藏公路献身的模范共产党员——记张福林烈士》的文章,记载了张福林一生的事迹。
张福林,192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林宋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下,全家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1948年秋,他的家乡刚刚解放,张福林就怀着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强烈愿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炮兵战士。1950年,张福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川藏公路通车的时间表定在1954年。任务紧迫,来不及也不可能先勘测后施工,只有边勘测边施工。“世界屋脊”上修公路,一切都从零开始。打通雀儿山是争取1952年川藏公路雅安—昌都段通车的关键。1951年初冬,总计1.2万人的筑路大军投入雀儿山区的“攻坚战”。
“住的是5000米高度,睡的是斜坡30度,气温是零下30度,开水是沸点70度,可我们的劳动热情却到了100度!”这是当年参加打通雀儿山“战役”的老兵们都能背得出的顺口溜。而每个讲述这场“战役”的人,又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筑路英雄——张福林。
时任18军53师159团3连炮班班长的张福林及所在部队由炮兵变工兵,投入到修筑康藏(今川藏)公路的战斗,开拔到位于川藏边界、海拔5300多米的雀儿山安营扎寨。
当年开凿石方全靠钢钎打眼和放炮。张福林所在班担负爆破任务。
早一天打通雀儿山,就能早一天把公路修到西藏,这成了张福林和战士们最强烈的心愿。施工之初,只会打小炮眼,一炮只能炸石两三立方米,工程进展很慢。张福林主动到工兵团学习经验,虚心学习,苦心琢磨,反复试验兄弟部队放大炮的经验。他很快掌握了根据不同的山势、石质,打不同的炮眼,装不同药量的科学方法。第一炮装70公斤,一炮便炸掉540立方米坚硬的石头。继之又以40公斤炸药炸去470立方米,超过了标准功效260倍,创造了少见的好成绩。张福林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开来,施工进度大为加快。
繁重的任务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张福林经常头昏眼花、呕吐反胃、茶饭不思,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事事冲在前面。他脸色苍白,日渐消瘦,同志们硬把他拉到医生面前。经医生诊断,张福林患高度贫血病,不适合在高寒山区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医生和部队首长都让他下山休息。张福林却坚定地说:“任务这样繁重,藏族兄弟姐妹都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我怎么能下山?怎么能当逃兵?”
没有想到的是,1951年12月10日中午收工后,部队正集合吃饭,张福林发现本连三排刚打的炮眼不符合要求,顾不上吃口饭,便立即投入炮眼的纠正工作。就在这时,以前受震松动的一块大石头突然坠落,砸在了他的右腿和腰部。当同志们赶到现场时,发现他脸色苍白,陷入昏迷。
几分钟后,他慢慢苏醒过来,第一句话便是对指导员说:“我不行了,衣袋里还有些钱,请拿去帮我交上最后一次党费吧!我对不起党,再也不能为人民工作了。”指导员掏出被鲜血染红的钱,眼睛湿润。
卫生员赶来了,准备给他注射强心针,他用手推开,用沙哑的声音说:“反正我不行了,还是替国家节省一支吧!”大家把他抬上担架,他挣扎着说:“同志们,你们围着我耽误工作,赶快上工吧!藏胞在等着你们,快把公路修到拉萨。”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同志们在清理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了5包菜种和一个笔记本。
战友回忆说:“这是班长在离开四川时拿自己的津贴购买的菜种,他说一定要把它带到西藏,撒在高原上,让菜种在藏胞中传播,生根开花结果。”
张福林的日记里,除记载着工作情况、爆炸数据和施工总结外,还写着他的人生格言:“忘掉自己,为人民,由民兵改炮兵,由炮兵变工兵,这是党的需要,听党的话。”
张福林牺牲18天后,雀儿山段的公路修通了。通车前夕,时任18军后方部队司令员的陈明义来到雀儿山西坡张福林的墓前,深深地三鞠躬:“我们有这样的英雄战士,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困苦!”
1952年,张福林被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追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1953年,当时的中央交通部、西南军区授予张福林烈士“筑路英雄”称号。
张福林牺牲3年后的1954年,康藏(今川藏)公路终于通车。它历时4年时间修建,沿途翻越14座大山,横渡10多条大河,牺牲了3000多位官兵,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将古老文明带入一个新纪元。
与此同时,与康藏公路同时修建的青藏公路也于1954年实现通车。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以张福林为代表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成为中国大地上又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红色基因筑心间
回首过往,人们不禁感叹:张福林生命这么短暂,为何能拥有如此崇高的革命精神呢?
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培养。
张福林所在的部队为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诞生于豫东大地,这是一支钢铁劲旅、威武之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英雄、功臣和模范,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张福林在这所部队里接受着革命思想教育,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参加过解放山西、进军秦岭、南下成都等大小战役十几次,成长为一名百发百中的“神炮手”,多次荣立二、三等功。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张福林负伤仍坚守阵地,以一挺机枪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在名山一带剿匪时,他深入群众,宣传我军政策,瓦解了土匪杨万贵部。在整训中,他所在的五班,荣获模范班称号,本人立了三等功。
张福林精神源于红色家庭的熏陶。他的母亲薛桂芳于1944年参加革命,任扶沟城关北街妇联主任,中共扶沟县地下党的联络点就设在她家。薛桂芳常常出入街巷,传递情报,地下党和游击队多次在她家召开秘密会议,均安然无恙。
薛桂芳遵照党的指示,发动妇女给解放军做军鞋,成百双军鞋放在她家,再由她千方百计辗转送到解放军手中。1947年3月16日,在执行地下党组织交办的一项秘密任务时,薛桂芳被国民党发现后杀害,献出了年仅35岁的生命,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福林牺牲后,弟弟张福立投笔从戎,毫不迟疑地接过了哥哥手中的镐头,战斗在张福林献身的地方——为国戍边直至退休。
采访札记:
张福林生命的翅膀,虽然折断在险峻的康藏(今川藏)公路上,以他为代表的“两路”精神却永远传承不止……
当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就更加需要战天斗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越挫越勇的 “两路”精神。
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相信,以张福林为代表的“两路”精神,将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永放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加强大的动力。①2
新闻链接
四川省德格县举行张福林烈士衣冠冢安放仪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柏无声祭英灵。7月16日,德格县雀儿山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举行了十八军进藏革命烈士张福林衣冠冢安放仪式,十八军后代代表、该县相关机构代表、军队代表、群众代表等参与了祭奠活动。
当日上午10时,参加仪式的一行陪同烈士家属安放张福林烈士衣冠冢。袅袅青烟中,鲜红的蜡烛映着烈士遗照上年轻的面孔,烈士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亲人和老领导、老战友的脑海中,大家神情悲伤凝重,为烈士敬献了哈达。
仪式上,该县相关负责人说:“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今天我们在此庄严举行张福林烈士衣冠冢安放仪式,就是要告慰浴血奋战的十八军将士,就是要缅怀以张福林烈士为代表的十八军先烈,就是要发扬好、传承好‘两路’精神,将红色基因的旗帜接过来、传下去,高高的迎风飘扬。愿‘两路’精神浩气长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老兄长,我们又来看你了,大家没有忘记你,藏族同胞更没有忘记你……”原西藏军区副政委、十八军烈士张福林之弟张福立站在哥哥的墓碑前深深鞠躬。多名十八军老战士及十八军后代肃立默哀,令人动容。
采访中,76岁的张福立告诉笔者,60多年前,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十八军进藏筑路部队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让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原载2020年7月20日四川《甘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