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静:硝烟青春亦芳华
记者 王锦春 李伟 吕冰汝 通讯员 殷文华 文/图
核心 提示
真理信仰,有着巨大的力量。一批批仁人志士为此赴汤蹈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5岁,她走上革命道路,宣传队的金嗓子,犹如一支纯洁的白莲。
18岁,她担任中共区委书记,减租减息、征兵扩军,迸发出青春的活力。
25岁,她掩护战友撤退,高呼决不向敌人屈服,永不叛党,后壮烈牺牲。彼时她已身怀六甲。
赵海静,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白莲惜碎,芳华永存。
青春伊始——走上救国之路
1923年,赵海静出生于驻马店市确山县任店镇赵庄村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家庭生活环境好,上过私塾、受过教育的赵海静,原本是个富家娇小姐,为什么会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赵海静的父亲赵成先,是当地有名的人物。抗日战争时期,赵成先积极从事统战工作,促使地方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抗日。赵成先利用在当地的名望,保护了不少地下共产党人。他对共产党知根知底,很放心地把掌上明珠赵海静交给了党组织。
叔父赵进先是当地早期共产党员。在赵进先的带领下,赵海静的堂弟、堂姐,年纪轻轻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春,15岁的赵海静随赵进先到竹沟参加革命工作。赵进先,是赵海静参加革命真正的引路人。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素有“小延安”之称。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当时,中共中央长江局要求河南省委以竹沟为中心开展工作,加紧发展党的组织,明确指出:“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量,要设教导队,吸收青年学生,除训练参加部队工作以外,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党的干部。”
正是此时,赵海静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告别父母,离开温暖的家庭,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抗日军政教导大队(第一期)培训班。在这里,赵海静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的教育。革命的火种,在一名15岁少女的心中,悄悄点燃。同年,赵海静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队伍中最年轻的女党员。
竹沟抗日军政教导大队设在竹沟沙河东岸的三间茅草屋里,办公设备和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部油印机、一份《新华日报》、一些革命书籍以及向群众借来的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但教导大队的招生启事贴出以后影响很大,仅十几天时间,就有300多名来自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立志抗日救国的青年和工农积极分子投奔竹沟,报名参加教导队学习。当时的周口沙南工委选派来自商水的支天恩、周光武等一批进步青年来到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学习。培训班期间,赵海静结识了周光武,自此,赵海静与商水结缘。
1938年秋,赵海静叔父赵进先打入国民党内部,任确山县警察局长,同时兼任共产党确山县军事部长。在警察局任职时,赵进先成立了确山县“抗日救亡教战服务团”(以下简称“教战团”),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中。赵海静从抗日军政教导大队第一期培训班毕业后,受党组织指派参加“教战团”。到了1939年初,“教战团”中有共产党员9人,16岁的赵海静和其他8位进步青年张孔修、潘友謌、邢友凉(女)、陈登梅(女)、荀锡林、冯士俊、宋兴诗、宋承诗,均为“教战团”中的业务骨干,在各项工作中起领导作用。
“教战团”的主要任务是出墙报,演话剧,唱抗战歌曲,以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激励各界人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赵海静同父异母的妹妹赵海英回忆:“海静姐是个金嗓子,歌唱得非常好,多才多艺。她一唱抗日歌曲,老百姓就围过来叫好。”赵海静作为一名宣传员,经常深入敌后,为群众讲解党的政策,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启发群众觉悟,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竹沟抗日根据地的日渐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势力的极端恐慌和仇恨,形势日趋紧张。1939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指示,赵进先将在警察局发展的100多人拉了出来。7月20日、21日,赵进先率领队伍,在位于确山县城南二十多华里的老家赵庄村,分别与我党领导的其他队伍汇合。抗日救亡教战服务团的13名同志,包括赵海静在内,也赶到了赵庄集合。回到了老家,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人惊奇地发现,海静已完全变了样,成了一个标准的抗战战士。
据1939年南下的革命老前辈回忆,当时赵家妯娌和帮工十来个人,全都上了灶,给前来参加抗日游击大队的同志们烙锅盔、做面条。那种全家人出动、汗流浃背为抗日勇士搞吃搞喝的场面,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青春绽放——转战抗日前线
经鄂豫边区党委批准,在赵庄村会师的几支队伍正式成立确山县抗日游击大队,赵海静担任游击大队宣传队宣传员。同年,赵海静跟着抗日游击大队南下,赶赴淮南抗日前线。
战火中行军打仗,一路充满危险与艰辛。当年随行的老战士回忆,部队开到信阳北部的尖山后,一连几天下大雨,山洪暴发,干粮用尽。部队只得和老乡协商购买菜地的南瓜、树上的梨子,煮熟后给指战员当饭吃。一连几天顿顿都是煮南瓜、梨子,指战员们对这两样东西,实在是吃不下了。有些人宁肯饿肚子,也不肯吞下一口。
条件艰苦,但部队共产党员占多数,政治素质高,一旦发生战斗,干部战士浑身立即有了用不完的劲。坚强勇敢、不怕流血牺牲,战士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年仅16岁的女党员赵海静,就是这支坚强队伍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无法还原赵海静和战友们在行军中遇到的艰辛、革命的坚强。庆幸的是,赵海静的战友、同在确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宣传队担任宣传员的潘友謌(解放后曾任民政部副部长)在回忆录《硝烟青春》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情节:
“南下途中,我们部队由明港以南穿过平汉铁路,到达淮河北岸渡口闫庄。这个渡口只有一条可载二十来人的木船,一次往返需要半个小时,以这样的速度渡河,全团五六百人,得将近一天时间才能全部渡完。根据这一情况,团长命令部队,除妇女和病号外,所有的干部和战士涉水过河。我们宣传队有五名女同志:赵海静、邢友凉、陈登梅、唐世英和张爱兰,按规定她们本可以乘船渡河。但这五位女将毫不示弱,她们一点也没犹豫,穿着衣服一起跳进淮河里,手牵手向前进,我们男同志看到急忙靠近搀扶,与她们共同奋力向前,胜利地到达淮河南岸。这五位女同志的奋勇精神,得到了全团干部战士的赞扬。”
赵海静,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强、无畏的女战士,在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绽放着自己的别样芳华。
1941年,赵海静在鄂豫边区党校学习后,被分配到湖北省云梦县任胡金店区区委书记。这年,她刚刚18岁,但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不畏艰险,在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征兵扩军等工作中,能够迅速打开局面,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当时,周光武任云梦县民运部长,两人曾一起参加抗日军政教导大队培训班,在后来的抗日宣传和对敌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43年,鄂中地委决定,在湖北省安陆县北部地区和应山县(今湖北省广水市)城以南地区成立中共安应县委,由于赵海静和周光武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组织上调赵海静、周光武到安应县组成民运工作队开展工作。不久,经鄂中地委组织部长王良的批准,二人结为伉俪。
1944年,赵海静调任中心乡区委书记,当地的抗日救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此时的赵海静才21岁,如一把火炬,点燃了许多热血青年心中的爱国激情。不少抗日进步分子和爱国青年以海静“大姐”为榜样,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斗争中去,为抗日队伍输送了鲜活血液。
1945年8月,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断调集部队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至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派来包围中原解放区的兵力增至10个整编师,约有30万人。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被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今大悟)之间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内,此时,蒋介石认为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时机已经成熟,大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于6月26日明确指示: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突围在即。非常时期,根据党组织安排,赵海静化装成小学教师,以回乡探亲为名,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带着幼小的女儿回到确山老家开展地下工作。同时,周光武随军北上,后辗转返回老家邓城,经当地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吕复权介绍,由西华县委分配到邓城区任区长。周光武去信让赵海静来商水。赵海静接信后,化名赵雪洁,来到邓城周庄。一对革命夫妻并肩战斗,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青春高歌——喋血商水大地
仔细端详那张模糊的黑白照片,能够看出她是一个清秀干练的女子,这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一张赵海静的生前留影。
“我见过她,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她穿的和老百姓一样,天天挎把小手枪,很精神。”今年已84岁的邓城镇周庄村村民顾学文仔细回忆后,很肯定地对记者说。89岁的村民周天成看起来比顾学文记忆还要好,一看见记者手中的照片就认出了赵海静:“就是她,赵雪洁,长头发,好做群众工作。群众喜欢听她讲话。”
正如村民回忆的,在邓城赵海静很快就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白天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收集地主武装和土匪信息,晚上向群众宣传共产党救国救民的纲领和主张。她就像一把火,为穷苦百姓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她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向往共产党、追求光明的劳苦大众。赵海静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在各村建立了地下党活动小组。
1947年12月,中共郾商西县人民政府成立,赵海静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组织肯定,担任中共郾商西县妇联主任。
1948年4月,经党组织安排,赵海静与战友李德龙、刘福全等组成工作队,到邓城区陈泮台(今大陈村)、杨河等村开展土改工作,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到了这时,赵海静已经有了十年的革命经历。搞土改、斗地主,她的经验丰富,机智大胆。当地老百姓都说“这个女队长不简单”。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一带农民的土改热情如即将爆发的火山,势不可挡。
4月23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赵海静和其他队员早早地来到陈泮台村,召开土改大会。会场就设在村里一片空旷地上,赵海静站在小方桌上,腰里别着小手枪,大声宣讲党的土地政策。群众或蹲或站,黑压压地围成一片,情绪很高。
会议正至高潮,在村外放哨的侦察员跑来报告,当地地主武装勾结国民党残余势力的返乡团正朝会场方向扑来,要求工作队立即撤离。赵海静察觉到事态的严重,立即做出决定,一部分队员掩护疏散群众,她同工作队员李德龙、刘福全一起向沙河岸边撤退。
此时赵海静已怀有身孕。后撤一阵后,她愈感行动不便,难以快速前行。情急之下,李德龙和刘福全轮番背着赵海静撤退。
敌人发现了赵海静等人,发了疯似地追上来,越来越近。赵海静三人很快就被敌人包围起来。她环视一周,发现只有渡过北面的沙河才能突围。赵海静在这一带工作,曾多次路过沙河,她知道这里离沙河很近,过了河就安全了。
危急时刻,赵海静命令李德龙、刘福全立即向河边撤退,不要管她。李德龙、刘福全哪能舍得战友?坚决要背着赵海静一起突围。
敌人就要追到跟前,赵海静顾不得多想,用枪指着李德龙、刘福全说:“再这样下去,咱们谁也走不了,我喊一二三,你们立即朝沙河突围。我把党员花名册和重要文件交给你们,你们冲出去后把它交给党组织,就说我赵海静决不向敌人屈服,永不叛党!”
李德龙、刘福全还是不肯走。她以命令的口气让他们快走,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李德龙和刘福全才不得不朝沙河跑去。
为掩护他们突围,赵海静开枪吸引敌人火力,最终子弹打完,被敌人抓住。
就在这一刻,李德龙、刘福全成功突围,远远回望赵海静被捕的场面,心如刀割。
赵海静早就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捕后,敌人对她严刑拷打。但她毫不畏惧、坚贞不屈,对敌高声斥责,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
敌人把赵海静拖到5里外的杨河村北门,乱枪射杀。
年仅25岁的赵海静牺牲了,连同她还未出生的孩子。
赵海静牺牲后,邓城周庄村老村主任带领几名地下党员,趁夜晚的时候,找到了她的遗体,冒着危险连夜埋葬在周庄村西头田地里。
青春芳华——激励后人前行
赵海静在商水邓城光荣牺牲了。远在确山的家人并不知情。
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总是掐个指头盘算:海静该临产了吧,是生个男孩,还是个女娃?……小孩快周岁了吧?海静啥时候抱着孩子回老家一趟呀?
邻村参加革命的一个一个回来探亲了,母亲总是跑着打听海静的情况。因为他们经常收到海静的来信,或长或短,向长辈问好,说自已工作忙,大人小孩平安,等革命胜利了就回家探望等等。
一家人都提着心劲,等着这个团圆的日子。他们相信赵家这个15岁就出去干革命的女孩,一定会有出息,很快就要回来探亲。
1953年的一天,县乡民政部门派人来到家里。看到政府来人了,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大家落座, 一张盖有鲜红大印的烈士证书放到面前:赵海静1948年已经牺牲。 一家人惊呆了,多年来提着的心劲儿一下子摔到地上,全碎了。
谁能相信这是真的?海静不是经常来信吗?母亲拿着一沓海静的来信,喃喃自语:这不可能,你们搞错了,静儿还活着……
很快这个谜底揭开了。赵海静有一个姑姑,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很喜爱侄女赵海静。当她得知海静牺牲的消息后,十分悲伤。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懂得革命就会有牺牲的道理,更担心海静的牺牲会给家人带来更多的悲痛。于是想到替海静写家信报平安的办法。就这样,姑姑一直以海静的口吻往家里写信,寄了5年的假信,报了5年的平安,也瞒了家里整整5年。直到1953年,政府送来烈士证,家人才知道赵海静已经牺牲。
8月25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记者、商水县党史办殷文华一行,来到确山县任店镇赵庄——赵海静的老家。小山村渐有秋色。众人围在院里,谈起他们心中的赵海静。
海静的同父异母妹妹赵海英回忆道:“大姐的亲娘,就是我的大娘,老人话不多,知道女儿牺牲后也很少说起这事,我们一大家子谁也不敢主动提起海静姐,就是怕引起老人伤心,但我就看见过她多次偷偷抹眼泪。”
赵海静牺牲那年,赵海英才刚刚出生,从未见过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姐,但说起海静姐还是眼眶泛红:“前些年,俺家人四处打听大姐葬的地方,一直没找到。俺就想在有生之年找到埋葬大姐那堆土,了却一家人的心愿。”
“虽说没有见过大姐,但是我们都受过大姐的恩惠啊,原来每月27块钱的烈士家属抚恤金,让我们有饭吃、有学上,这是我大姐拿命换来的啊。”说到这儿,赵海英一度哽咽,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赵家家谱,单独为女烈士赵海静辟出专栏,记载她“在河南鄢陵县搞急性土改时牺牲”。
2015年秋季的一天,赵庄村突然来了几位商水县的客人,领头的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是为赵海静烈士而来。
2015年秋天,周口市盐业局驻商水县邓城镇许村第一书记康国富在一次与党员群众的座谈会中,听老党员邓民介绍了赵海静烈士的事迹,深受感动。会后,康国富当即与人到赵海静烈士墓瞻仰。身为许村驻村第一书记,竟还不知道这儿葬着一位女英雄,他有些内疚与自责。
“要为烈士做些事,要让烈士精神发扬光大。” 康国富查阅相关资料,到党史部门了解情况,并赶往百余公里外的确山县赵庄村,找到了赵海静的家人。
赵海静牺牲68年后,赵家人第一次得知她牺牲及埋葬的准确信息。
其实,赵海静烈士的英名,商水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商水县志、商水党史资料上,准确地记载了赵海静烈士牺牲的时间、地方、英勇事迹。
当年在赵海静掩护下脱身的李德龙,解放后曾任商水县劳动局长。这位老革命经常讲述赵海静的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李四清如今谈到赵海静时,情绪难平:“父亲在世时,总讲这件事,讲一次哭一次,说‘不是赵雪洁掩护我们先走,我们的骨头现在也该沤碎了,咱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她’。”
女共产党人赵海静壮烈牺牲的一幕,深深地镌刻在百姓心间,半个多世纪以来,商水西部、邓城一带的老百姓,把赵海静看做同刘胡兰、江姐、赵一曼一样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每逢清明时节,当地群众和师生都会来到赵海静坟前祭拜,缅怀英烈事迹,追思英烈忠魂。邓城一带的村民都知道:“俺这有一个女烈士,叫赵海静。”
2016年9月19日,在周口市、商水县两级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赵海静烈士的遗骸从邓城许村周庄迁葬到商水县烈士陵园,享受国家公祭礼遇。
迁葬现场,周庄村以及邻近村的老百姓去了很多,尽管也帮不上啥忙,就是不愿意离开。“大家都知道这里埋葬着一个为革命牺牲的女烈士,老百姓没有忘了她。”康国富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眼含泪花,他们都是听着赵海静的故事长大的。
赵海静烈士的遗骸迁葬仪式在商水县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哀乐声中,从确山赶来的赵海静家人泣不成声,面对冰冷的墓碑,赵海英哭着说:“大姐啊,找了大半辈子,可算找到你啦,没想到咱姊妹在这儿见面了,咱回家吧!”
从2017年起,每逢清明节,赵海英都要带着赵家十多人,来到商水祭奠赵海静。
从赵海静迁葬商水烈士陵园起,每逢清明节、国家烈士纪念日,康国富都要到赵海静墓碑处,上香祭拜 。“她把年轻的生命都献给了商水,不能让她孤单。”康国富说。
采访札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继8月25日赴确山寻访赵海静家人后,8月27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记者又来到商水县邓城镇周庄村,并于正午时分赶到县烈士陵园,瞻仰赵海静烈士的墓碑。
8月底的天气已不再溽暑难耐,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肃穆悲凉。赵海静烈士的墓碑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左侧第二排,静静竖立着。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向墓碑鞠躬,脑海里不断回旋着赵海静烈士战斗的一生,感叹其青春壮志终无悔,让人由衷敬佩。
15岁,她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25岁,她身怀六甲,掩护战友牺牲。
国盛家和祭英灵,巾帼何曾让儿郎!一个女人的一生,能有多少10年的青春岁月?又该将青春赋予谁?她把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她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中,经历无数磨难的考验和党性的淬炼。
赵海静烈士的一生,虽短暂,但无上光荣。无数像赵海静一样的英雄先烈,是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这个时代最鲜艳的旗帜!赵海静烈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必将永远激励无数青年人,在英雄辈出的新时代奋勇拼搏、争做先锋。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