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村:鹿邑革命播火者
记者 王锦春 张洪涛 李瑞才
核心提示:
他,是共产党人李梅村,原名郑鼎,又名李云鹤,历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红27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局农委书记、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这里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鹿邑县赵村乡宝北行政村桑桥自然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却曾与当地有名的农民武装红枪会,与鼎鼎大名的李梅村,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历史,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故事。
1928年,中共河南省委派李梅村到鹿邑县发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在鹿邑,他改造了当地的红枪会,并在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桑桥村,成立了红枪会西方分会。从此,桑桥村与李梅村产生了“交集”。
9月下旬的一天,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记者一行来到桑桥村,聆听当地群众记忆中的革命故事。
鹿邑建起农民武装“红枪会”
桑桥村位于鹿邑县城西部,现有村民112户、714人,居住着吴、刘、桑、孔等姓氏的村民。放眼望去,厚重的黄土地上是一望无边的庄稼,一排排绿树点缀其间,乡间阡陌纵横,房屋院落,错落有致,这里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豫东平原特有的粗犷、豪迈。
吴万金,老家就在桑桥村,从鹿邑县人大退休后十多年来,一直钟情当地的党史文化研究,著述丰厚。说起桑桥历史,他如数家珍。桑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从吴家埠,到熊家楼,再到桑桥村,村子三次易名。近代以来,桑桥村在革命斗争中,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经是鹿邑早期农民武装红枪会西方分会和红二十七军第二师部的所在地,连遭三次火烧,不少村民献出了生命。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它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这片黄土地上 ,至今仍闪耀着红色的光辉。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出现在北方农村、以“保家自卫”为目的原始自发的组织。红枪会的兴起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它的主要成员是在军阀、官僚、地主重重压迫之下的农民,没有出路而自发产生的一种民间武装自卫组织。
当时,在鹿邑县就有一个红枪会组织,其首领是张朝聘(绰号张疯子)。关于这段历史,吴万金进行了专门研究。
吴万金介绍,张朝聘是鹿邑县城南关翟庄人,农民出身,从小习武。长大后,张朝聘在县城南关开了一家干果店,做个小本生意,经常行侠仗义。此时,桑桥村的吴芝芳也在南关做牲畜交易生意,和张朝聘的干果店相邻,两人有着不错的交情。后来,张朝聘广泛发动群众加入红枪会,在鹿邑一些集镇建立了分会,组织群众抗粮、抗捐、抗税,与反动官府进行斗争。一直跟随张朝聘的吴芝芳也回到桑桥村办起了红枪会,村民纷纷加入其中。
为红枪会注入新力量
这一时期的红枪会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更没有先进阶级的思想指南,它只是广大农村中各阶层农民的武装结社组织。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共产党员李梅村的到来,给红枪会带来了新的生机。
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李梅村在夏邑期间,得知鹿邑县农村红枪会组织发展很快,为了组织农民武装,把豫东各县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发动并团结起来,他曾多次到鹿邑县,找红枪会首领张朝聘联系。
吴万金介绍,李梅村找到张朝聘时,穿着道袍,手拿拂尘,化妆成“道士”模样,与张朝聘进行接触。在二人的谈话中,李梅村向张朝聘讲革命道理,讲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张朝聘对他言听计从,并称李梅村为“大师兄”。
李梅村从夏邑转移到鹿邑后,与其他共产党员一起,积极开展恢复党团组织和群众工作。他们利用关系,在县城开设民智书社,出售进步书刊,进行革命宣传。接着,在学校进步教师中建立“读书会”,学生中组织“学生联合会”;在妇女群众中,以进步女教师为骨干成立“放足委员会”,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城镇居民中,他们通过东关张木匠等,以市民、小商贩为主成立“扁担会”,针对国民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进行抗税抗捐斗争。
吴万金发表在《党史博览》上关于李梅村的文章中说,为了把红枪会这支农民队伍引导到革命的道路上来,李梅村为红枪会制定了“不争权、不夺利,不谋朝、不坐帝,反恶兵、反污吏,为百姓、除奸弊”的行动纲领,又制定了“不扰民、不贪财、不盗淫、不叛变”的组织纪律。他又建立了总会、分会、支会的上下联动、层层管理的领导体制。
李梅村在红枪会中积极联系苦大仇深的贫雇农,在红枪会内成立“老冤会”(会长吴芝芳),起草了章程,号召大家联合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他组织会员学习革命书籍,大力宣传革命道理,同时又纠正了会员服朱砂、念咒语的迷信陋习,以战前动员、讲革命道理去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红枪会会员出则是兵,入则为民,定期集中进行训练,号炮为令,统一指挥,除恶反霸,打击敌人,很得民心、顺民意。豫东各县市及皖西北的亳县、涡阳、蒙城、太和、阜阳、萧县、蚌埠等地的人民揭竿而起,纷纷响应。
组织红枪会武装斗争
在对红枪会进行改造之后,李梅村经常奔走于各个红枪会会员之间,组织他们进行武装斗争。不久,红枪会奇袭了鹿邑县城东南十字河集所驻的亳县八大队王兴仁部,缴获长短枪90余支、迫击炮1门。红枪会还与亳县八大队及鹿邑保安团联军激战,接连取得胜利,声名大振。
吴万金介绍,1928年初,当时的国民党鹿邑县长摆下“鸿门宴”,邀请张朝聘进县城,要趁机加害他。识破意图后,李梅村让张朝聘主动进城赴宴,并带了1000多人的队伍当随从。县长见势头不对,没敢露面,张朝聘趁机抢了20多条枪。
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李梅村按照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组织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李梅村让张朝聘带领红枪会会员,把鹿邑县城团团围住,要求“减租免税”,并交出在本县作恶多端的“四大劣绅”。国民党县长一边拖延时间,一边向上司求援。战斗打响后,红枪会会员冲入城内,敌人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战斗中,已经是红枪会骨干的吴芝芳负责攻打西门,他带领敢死队员,冲上城墙,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眼看西城门难保,县长准备从北门逃窜,又被张朝聘带人打了回去。
就在双方进行拉锯战时,国民党的援军赶到。张朝聘赶紧让人在城北付桥村一带伏击敌人。此时,驻扎在安徽省亳县的国民党骑兵也杀了过来。骑兵到后,发现遍地都是红枪会会员,就想了个办法,把附近村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红枪会会员见自家的房屋被烧了,纷纷回村救火,给围攻鹿邑县城的红枪会队伍带来不小的打击。此时,红枪会也面临着三面受敌的情况,被迫撤退。
在战斗中, 20多人光荣捐躯,一些红枪会骨干先后被捕,英勇就义。随后,敌人又在黄桥、丁亮、尚桥等方圆几十里的村庄烧杀三天,房屋几乎全被烧毁,惨不忍睹。
桑桥村遭遇血与火洗礼
为了保存实力,李梅村采取了“东进”“北守”“西撤”的策略,决定迅速转移。他让张朝聘带领红枪会主力,转移到豫皖边界的鹿(邑)亳(县)太(和)交界地区活动。他则留一部分人在鹿邑和商丘的边界坚持斗争,并在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鹿邑城西15公里的桑桥村,成立了红枪会西方分会。
1928年,李梅村来到桑桥村,住在了村民吴天文家。当时村民不知道李梅村的真实身份,觉得他有文化、懂道理,都亲切地称他“李老汉”。
李梅村发现桑桥的群众热情很高,红枪会办得红红火火,他就给村民讲革命道理,宣布在桑桥村成立红枪会鹿邑西方分会,任命吴芝芳和吴天文为正、副会长。西方分会先后办起了26个红枪会支会,会员发展到3000多人,在当地很有影响。
桑桥村的红枪会迅速壮大,也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928年12月23日,敌人清剿桑桥村。关于这段历史,村民回忆说,当时,敌人先派骑兵来到村里侦察,结果被村民发现了,村民一边跑,一边大喊:“土匪来了,赶快跑啊!”闻讯,村里的几名红枪会会员带着长矛大刀跟骑兵打了起来,骑兵没占到什么便宜,就回去报告称,这里的红枪会会员多。于是,敌人派60多名骑兵,从村东面赶来,与红枪会会员隔河“对垒”,展开激战。几番较量后,双方相持不下。
此时,吴芝芳派吴天文带人趁着大雾,绕到敌人后方,断敌后路,杀敌2人,伤7人,夺得战马13匹、长枪5支、短枪2支,大获全胜。剩余的骑兵逃回去后,敌人又派一个营的兵力去桑桥村报仇。此时,桑桥村依旧被大雾笼罩,红枪会乘机把全村人分成两队,向附近有寨墙的程庄和白杨村(现均属张店镇)转移。
转移的群众没走多远,就被敌人追上了,红枪会会员拼死抵抗。吴收芳、吴老黑等村民在与敌人搏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安全转移。这次战斗共杀死打伤敌人数十人,缴获枪支8支。红枪会人员也伤亡很大,桑桥村150多间房屋全部被烧毁。
“这一仗,受到了李梅村的褒奖。时任中共豫东负责人的吴芝圃事后专程召见了参战人员。”吴万金介绍。
以红枪会为基础成立红27军
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30年5月,由于豫东地区党的活动日益活跃,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李梅村由鹿邑转移至沈丘槐店教书,豫东特委机关亦转移至槐店。不久,省委要求各地尽快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军。李梅村利用和鹿邑、商丘、亳县等地红枪会的关系,组织一部分红枪会会员,并从孙殿英部第7师中拉出100余人,组成红27军。他以豫东特委书记的身份,兼任该军司令员,率领这支武装在商(丘)鹿(邑)公路两侧开展活动。
“红27军成立后,李梅村宣布张朝聘带领的红枪会主力为红1师,张朝聘为师长;红枪会西方分会为红2师,吴芝芳为师长……” 1930年秋,国民党调动大队人马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按照中共豫东特委的指示,李梅村命令红1师阻击国民党军。在亳县城南的十字河、高桥一带与敌人展开了激战。经过一天的战斗,消灭了敌军有生力量,为保卫苏区做出重大贡献。活动在鹿邑和商丘交界处的红3师,多次剿匪反霸,消灭了当地的土匪势力,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在亳县的反动武装“八大队”,群众拍手称快。
此后,柘城县一个国民党县长为逃避战乱,到今天的鹿邑县张店乡李大楼村一亲戚家暂住。该县长所带的护卫恶习不改,欺压百姓。原红2师的战士得知消息后,痛打了“恶奴”。后来,反动势力偷袭报复,把桑桥村房屋全部烧光,又抓走村民30多人,后经李梅村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周旋,这些人才免遭杀戮。
红27军有力打击了敌人,动摇了反动势力在当地的统治基础。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大力进行反革命镇压,革命的形势迅速转入低潮。当地的党组织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部分共产党员被杀。张朝聘也于1931年5月被捕,后死于狱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中共河南省委于1931年秋取消了红27军的番号。
李梅村等共产党人在鹿邑的活动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派遣大批特务严密控制,鹿邑党的组织受到严重威胁。1930年秋,李梅村转移到淮阳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69年1月,李梅村逝世。1982年,安徽省委为其平反昭雪并召开追悼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朱蕴山为他写的挽联:“成亦革命,败亦革命,成败总是革命;生也光荣,死也光荣 ,生死总是光荣。”生动地概括了李梅村的革命生涯。鹿邑县送去了“豫东山河壮,群情念故人”的挽联,表达了鹿邑人民不忘革命前辈功勋、缅怀人民英雄的一片真情。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
岁月不居,时光穿梭!如今,桑桥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然而,对于桑桥村那段饱含着先辈们血与泪的历史,却不能被忘却。
采访当日,两鬓斑白的吴万金说起搜集整理桑桥村历史资料的初衷,眼神里充满期待,他说:“村里的老一辈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鲜血滋养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更多人铭记。”
吴万金至今仍清晰记得,1996年清明节那天,他回到桑桥村扫墓祭祖,顺便看望几个年迈的长辈。当见到自家的叔叔吴振江时,叔叔拉着他的手说:“以前,咱村的红枪会可有名,咱们还当过红军,你爷爷吴芝芳在咱们当地名气很大;咱们村干革命死了15个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再过20年,这些历史更不会有人记得了……”
“你得想想办法,让更多人了解咱们村的这段历史啊……”此后,吴万金开始四处奔波,搜集整理桑桥村的历史资料。他找来村里的老年人座谈,聆听老人们记忆中桑桥村的历史;找县志、查党史,研究李梅村在鹿邑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走访鹿邑的丁亮村、尚桥村、翟庄村等地方了解红枪会的历史。
在走访过程中,吴万金一不叫苦,二不喊累,感觉不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对不起先辈,对不起父老乡亲。此时的吴万金有一种义不容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吴万金开始了艰辛的写作过程。此时,他的家庭也突遭变故,2016年他的妻子突然生病,在郑州做手术,9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孩子都不在家,一切都需要他一个人打理。在这种情况下,吴万金也没有产生放弃写作的念头,即使在他生病期间(心血管内放置两枚支架),他还在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加紧撰写稿件。
“桑桥村的历史需要被后人铭记,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搜集资料很辛苦,可是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值得。”吴万金介绍。
说起吴万金,不能不说他的奶奶,这位性格坚强的老人在默默支持着他的革命工作。
吴万金在《深明大义的奶奶》一文中说,奶奶思想开明,深明大义,坚决支持爷爷吴芝芳的革命工作。她辛勤操持家务,无怨无悔,还经常教育家人不能拖了爷爷的后腿,不能耽误爷爷干革命。一次,敌人要逮捕爷爷,情况十分危急。奶奶就对爷爷说:“你放心走吧,去找大部队,家里有事我撑着。”
吴万金回忆,奶奶贤惠善良,性格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爷爷很少在家,繁重的家务就落在了奶奶一个人身上。农忙时,奶奶穿梭于田间地头;农闲时,奶奶挑水、喂牲口,干着一般男人才干的活。
正是这样一位既深明大义,又顾全大局的老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家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采访札记——
记住乡愁留住根
周口是革命老区,在周口境内还有很多像桑桥村一样的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发生在这些村庄里那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大多随风湮灭。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像吴万金一样热衷于挖掘这段历史的热心人,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把那段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整理出来,让后人铭记。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把文化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可以不断丰富和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让乡村更具魅力。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只有时刻铭记那段光辉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