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归田葆忠诚——访沈丘县抗美援朝参战老战士卢兴文
记者 陈永团 彭慧 文/图
人物档案:
卢兴文,出生于1930年8月,1952年9月参军入伍,同年入朝作战,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1953年6月入党,并获得中国、朝鲜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各一枚。
参军入伍抗美援朝
暮秋,细雨,微凉。
10月14日,蒙蒙细雨中,在沈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何聪股长及纸店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卢兴文的家中。三间红砖屋,四周墙壁斑驳,门框玻璃脱落,但小院却收拾得整洁有序。
1930年出生的卢兴文,是沈丘县纸店镇卢寨行政村卢腰庄的普通农民,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他是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尖刀兵,参加过马嵖山阵地战等战役,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他幸运地活下来了,还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
记者的到来让老人非常激动,他拄着拐杖坚持要自己走出屋。
“老人家,老兵是宝,老兵是财富,您上过朝鲜战场,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朝鲜、英雄……老人听到这几个字眼,身体有些抖动,眼里现出了一抹亮光。
“我可配不上这样的称呼,我就是一个老兵”。
“我是志愿军40军354团炮二连的战士,是尖刀连的兵。”老人记忆的闸门被渐渐打开。
1952年9月,抗美援朝战役激战正酣,部队大量招兵。当年20出头的卢兴文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积极响应号召参军入伍。“走的那天,先是乘车到县里集合、换装,又到周口统一坐车,几百口人经过几天几夜行程,赶到辽宁沈阳军部。”当年的场景让90岁的老人记忆犹新。
卢兴文和其他新兵从沈阳进入辽东半岛,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1952年一天深夜,一辆辆草绿色军车满载士兵,借着月色悄悄穿越中朝边境,直奔被收复的平壤,卢兴文和战友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出发前,他递交了遗书,将姓名、部队番号写好,缝在内衣夹层里,心无牵挂,异常兴奋。
老人回忆,到达平壤后,到处是倒塌的房屋,一片废墟。些许光亮的夜色里,空气中充满着硝烟的味道,远处传来隆隆炮声,被炮弹轰炸后的坑洼广场上,数万志愿军悄无声息接受检阅,要求部队与朝鲜人民军联手,誓死保卫东西海岸,防止“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实施两栖登陆反扑,伺机配合大军进行大反攻……
热血战场英勇顽强
由于卢兴文他们是新兵,当时作为补充兵员等待上战场。几天后,上战场的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前方战势紧张,前沿阵地不断有伤员和战士们的遗体抬下来。战争到最激烈的时候,一个班甚至牺牲五六名战士,在这种背景下,卢兴文和其他新战士走上了战场。
这场战争让卢兴文刻骨铭心。当时战场是在一个叫马嵖山(音)的地带,这是一场阵地战,作为尖刀连的一员,他主动请缨担任“瞭望员”,当时这个岗位十分危险,敌人有专业狙击手,只要我方稍微暴露目标,随时就有被狙杀的可能,卢兴文的任务就是在打仗的间隙观察敌方情况,一旦有敌人进攻,他会第一时间敲响钟声,通告战友们做好战斗准备。
任务看似简单却危险重重。在最初几天的阵地战中,面对敌人的进攻,卢兴文和战友们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枪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我们当时使用的步枪有效射程是1000米,为了节省子弹,更大地消灭敌人,我们都是等敌人走近了再放枪。”老人回忆,在此次战斗中,敌方经常使用炮火轰炸压制我军,有时候还利用“步坦一体”进攻,在几十辆坦克的掩护下悄悄逼近我方阵地。
由于卢兴文和战友们的英勇无畏,敌军的多辆坦克被打得陷入泥地里动弹不得,战斗力顿时大减。在这场战役中,卢兴文的战友中一名姓金的四川籍老兵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冲出阵地利用炸药连续炸毁几辆敌军坦克,后荣立一等功,获得“反坦克英雄”的荣誉称号。
战役结束后,因卢兴文作战英勇、冲锋陷阵,荣立战时三等功一次,同时火线入党。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终于低下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进行,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卢兴文和战友们仍留在朝鲜,帮助修路、修战壕、巡逻边境,直到1957年5月回国。
回国后,部队驻守辽宁沈阳,卢兴文又立即投身到部队营建工作中,因工作成绩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当卢兴文在部队如鱼得水时,老家来信说其母亲年纪大了,眼睛突然瞎了,思母心切的卢兴文不得不立刻提出复原回家的请求。因为卢兴文参军前,大他10岁的大哥已经牺牲在山东抗日战场上,他要替大哥回家尽孝。
解甲归田不忘初心
苦痛祗教心底涌,荣光不与外人宣。
复原回到老家后,因战功在身,老人在县、乡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主动要求回家务农。从战斗功臣到一名普通庄稼汉,卢兴文老人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很少给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村民们仅知道他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舍生忘死立战功,不忘初心葆忠诚。多年来,老人始终没有忘记那段军旅生活,他情系家国情怀,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送到部队,子孙们在部队修身立德、淬火成钢均立功受奖,特别是大孙子卢攀,从小受到爷爷和父辈的熏陶,参军入伍后还参加了抗洪救灾等重大军事活动。老人的小儿子卢永新,虽然未去当兵,在老人的严格教导下如今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
转瞬到了中午,记者的访谈仍意犹未尽。
卢兴文的女儿去屋里寻找老人珍藏多年的宝贝——军功章和证书,却没有找到。老人“俏皮”地说:“你们不知道地方,被我藏起来了。”随后他进屋找到一个小包,在大家的见证下慢慢打开,是三等功奖章、参战纪念章和一些证书。其中一枚显眼的和平鸽印章为铜质,外形呈五角星状,上方书有“和平万岁”,中间主图是一只和平鸽,四周是红色烤漆,背面铸有“抗美援朝纪念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还有一枚以志愿军肖像为背景的纪念章,尽管过去了近70年,这几枚纪念章依然保存完好。家人叙述道,老人原来健康良好,前段出了一场车祸后身体大不如前,但是这个包老人一直自己珍藏着,谁保管都不放心。
听说记者要为他照相,老人立即要求家人为他换身干净的衣服,很认真地把军功章、奖章一一戴在身上,双腿合拢,努力地挺直上身,对着镜头打了一个标准的敬礼。
轻轻抚摸身上佩戴的军功章,老人的眼睛湿润了。那些卢兴文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他埋进了记忆深处。除了这些勋章和证书,在人们眼中,他只是一个躬耕乡野的庄稼汉、一个大公无私的老兵。
这些身份,似乎都和英雄二字无关。
这些身份,却又是一个英雄的底色。
告别卢兴文老人,记者踏上了返程的路。刚刚修建的一条高铁静卧在村庄的田地里,回想着农家小院这名坚强的九旬老兵,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涌上心头,记者的眼眶湿润了。
致敬英雄!致敬老兵!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