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的“周口力量”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陈永团
核心阅读:最近,随着一部讲述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的热播,又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70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纪念是为了致敬,更是为了传承。1950年10月,面对延烧至新中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霸权行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全国上下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周口三川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增产节约支援前线。不仅以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志愿军赴朝作战,而且给志愿军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周口力量”。
抗美援朝 周口掀起全民运动
1950年,刚刚获得解放的周口人民(原淮阳专区),正致力于医疗战争创伤。朝鲜战争的爆发给和平带来阴影。为使广大干群明白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道理,揭露美帝的侵略面目和纸老虎本质,树立正义战争必胜的决心,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全力支持朝鲜前线,中共淮阳地委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学习时事并开展抗美援朝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1年12月,全区游行2315次,参加4111140人,参加和平签名2213次。人们打着横幅标语,高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将抗美援朝进行到底”等口号,情绪十分高涨。全区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达到高潮。
活动中,各地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工农业生产等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把经常性的时事宣传与适时集中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突击宣传活动相结合,不断巩固和提高抗美援朝爱国教育的成果。1951年1月,城乡各界群众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游行示威,到当年3月8日,辖区有1583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经过普遍深入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恐美崇美的心理有很大的改变,并解决了“抗美不援朝、援朝要报酬”的错误思想。
彼时的周口,从机关到学校,从工厂到军营,从城市到农村,抗美援朝的宣传铺天盖地。“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打败美帝侵略者”的口号声响彻周口大地。
血染征袍 万余名周口子弟赴朝杀敌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号召的鼓舞下,周口地区掀起了参军参战高潮,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参军画面。
经过宣传发动,全区人民纷纷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中去。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兄送弟、妻送夫的事例。在西华县,父送子参军的就有35名,妻送郎的有100名,送未婚夫的有4名,兄送弟的有76名。在太康四区夏堤口,一位老大娘一下子就送3个儿子参军。淮阳全区有6000名职工报名参军,220名青年团员要求赴朝参战,其中9名团员还写了血书,表示“不打败美帝不回来”。据统计,抗美援朝时期,境内广大青年积极报名,自愿服役,赴朝作战。淮阳、沈丘、鹿邑、郸城、扶沟、项城6县就有8716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1950年10月至1952年底,境内共有10880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3年间,全区共有一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军,赴朝参战;数百名车夫、医疗工作者赶赴前线,开展战勤工作。他们中,许多英雄儿女在战场上壮烈牺牲,长眠于朝鲜的山山水水中。
70多年后的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的赞歌犹在耳畔,英雄的精神和事迹持续感召着后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周口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支援前线 踊跃捐献飞机大炮
在朝鲜前线的将士们浴血奋战,位于后方的广大周口群众也心系祖国,积极开展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等爱国活动,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早日胜利。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当时的淮阳专区抗美援朝分会发出通告,号召全区人员行动起来,订立爱国公约,为捐献飞机大炮而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和捐献活动,户户订立爱国公约,人人制订增产节约计划。
在那个爱国热情高涨的年代,周口人民捐献出节省的每一个铜板、每一粒粮食,拿出家中珍藏的物件,支援志愿军改善装备,捐献飞机大炮成为那个时代的闪光印记;签订爱国公约的活动深入车间学校、田间地头,“多打一粒粮食”“多产一支棉纱”“多造一个零件”成为人民群众支援战争、奉献国家的自觉行动。据史料记载,在捐献活动中,1951年8月,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增长捐献号召,只是淮阳县人民就踊跃捐款30万元,可购买飞机1架,大炮5门。1952年3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与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一行20人来到淮阳县,干部群众万余人听取了归国汇报和访华报告。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之情,卫国之志,历史的天空不会忘记,周口人民更不会忘记。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