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帛书老子新解(《德经》55章)
□王海山
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今本《德经》 55 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⑴。
蜂虿(chài)虫蛇弗螫(shì),攫(jué)鸟猛兽弗搏⑵。
骨筋弱柔而握固⑶。
未知牝(pìn)牡之会而脧(zuī)怒,精之至也⑷。
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⑸。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⑹。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⑻。
【译文】
德行深厚的人,就像是初生的婴儿。马蜂与毒蛇不螫咬他,凶禽与猛兽不伤害他。
他的筋骨柔软细腻,两个小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不知男女之事而小生殖器常常自然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可以整天号哭,声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醇和的缘 故。
做到了元气醇和,就把握了生命的常态,把握了生命的常态,就明达了道的玄妙。
虚心守柔而使元气自然益生,叫做祥和;用意志支配精气而失于守柔,是人为的逞强。万物强壮之极必将衰老,衰老则远离大道,远离大道就会早亡。
【新解】
本章主要讲德行深厚的人像婴儿一样,因其元气醇和,清净无邪,没有欲望,柔弱而不争,对别人不会造成伤害,所以细菌与毒虫不会轻易上身,恶人与猛兽不会轻易入侵。老子以此教人无知无欲,握固守精,静养和气,复归于婴儿,永远保持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心法】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握固生精,益生曰祥。
【注释】
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河上公:谓含怀道德之厚者也。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庄子》:卫生(养生)之经,能儿子(如婴儿)乎?终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身(如)槁木之枝。若是者,祸也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wu)有人灾物害也?
⑵蜂虿(chài)虫蛇弗螫(shì),攫(jué)鸟猛兽弗搏
此句经文,帛书甲本作“逢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乙本作“疠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王弼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句意相近。王弼: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河上公:蜂虿(chài)蛇虺(huī)不螫(shì)。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剌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⑶骨筋弱柔而握固
河上公: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而心不移也。《庄子》:儿子终日握而手不掜(yì),同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shùn),偏不在外也,是至人之德矣。
⑷未知牝(pìn)牡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
河上公: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⑸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此句经文,帛书乙本有残缺之处,由甲本补之。河上公: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 致也。
⑹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和曰常”,帛书乙本残缺三字,仅存一“常”字,甲本作“和曰常”,河上公本作“知和曰常”。河上公: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
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生曰祥”,帛书乙本漏失一“曰”字,依甲本修补。河上公: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其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⑻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壮”,帛书甲、乙本皆残缺,依河上公本补之。“早”,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蚤”,河上公本作“早”。河上公:万物壮极则枯老也。枯老则不得道矣,不得道者早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