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岩岭:把一生献给黄泛区
□翟国胜
路岩岭1901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城关镇,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路岩岭在黄泛区先后从事学生运动、党的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与沈东平等人一起,开创了被誉为“小延安”的“三岗”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投身于黄泛区的复兴运动,亲手创办了大型机械化的国营黄泛区农场,使之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为闻名全国的样板农场。1952年全国干部首次定级时,路岩岭被定为行政9级。在农场所在地区调整时,路岩岭分别担任中共淮阳地委委员、许昌地委委员、周口地委委员。路岩岭把一生献给了黄泛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尽管他已离开人世30多年,但豫东一带仍传颂着他的许多动人事迹。
指点江山的爱国青年
路岩岭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聪慧好学,兴趣广泛,在扶沟县立高等小学上学时,就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1919年,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消息传到扶沟后,县立高等小学的进步学生迅速行动起来上街游行,路岩岭被推举为学生会负责人。当时正值夏收前夕,县城举行贸易大会,百货立于大街两行。路岩岭就带领学生们手挥旗帜、高呼口号、聚众演讲,揭露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劝阻商家销售日货。他们在书院街两端和城隍庙前搭起了戏台,请了戏班和鼓乐,每日演出前,路岩岭就组织学生上台演讲,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痛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介绍北平学生火烧赵家楼的爱国义举。
迫于学生高涨的爱国浪潮,县商务局长的几十匹日本洋布被没收,并被处以200银元罚款。县商务局长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便带领油厂的几十个工人拿着油锤来打学生。路岩岭事先得知消息后,就组织100多名学生手持木棍作好自卫准备。这些人一看学生有防备,没敢交锋就匆匆而逃。县商务局长一计不成,就又与反动县长密谋,采取迂回策略,派人抓走了剧团的几位主要演员,想以此阻挠学生运动。路岩岭知道后,就又带着学生拿着木棒追赶上抓演员的打手,将被抓的演员营救出来。第二天,县长派人来到学校,让学生代表到县衙商谈。路岩岭和其他7名学生代表在县衙与县长对话中无所畏惧、据理力争,此事最终以学生胜利而告终。
1923年,路岩岭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东岳艺术学校美术专业。在这里,路岩岭进一步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25年5月,在老师谢瑞阶带领下,路岩岭等30多名学生前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考察,适逢“五卅”运动爆发。路岩岭他们目睹工人、学生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及慷慨激昂的反帝情绪,个个义愤填膺,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在上海,他们将南京学生给他们的传单从火车站一直撒到英租界。当天晚上,他们在旅馆一住下,就遭到英租界的逮捕,并在国际会审公堂审讯。在公堂上路岩岭义正辞严,痛斥英租界的蛮横行为。再加上河南老乡的声援帮助,英租界最后不得不将路岩岭等30多名师生释放。当时多家报刊对此给予报道,此事一时震动上海。
以教书为业的“革命先生”
1925年7月路岩岭从开封东岳艺术学校毕业后,先是回到家乡在扶沟县立高等小学任校长。但路岩岭不囿于平静的生活,为寻求救国之道,1926年又毅然投笔从戎,到吉鸿昌所在的西北军十九路军担任宣传员。后调二十三军魏凤楼部先后任文书、军法官。1930年,路岩岭追随冯玉祥、吉鸿昌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路岩岭于1931年南下江西宁都寻找参加红军起义的老上级赵博生未果,又返回扶沟。因他曾听魏凤楼说过西华县“三岗”(陵头岗、苗里岗、都成岗)的胡晓初有一支劫富济贫的地方武装,就想以此为基础组建一支革命队伍。于是就以寻找学生为名来到了“三岗”。和胡晓初见面后,胡晓初听说他和魏凤楼很熟悉,就请他在陵头岗完小教书。
1933年6月,路岩岭又北上张家口,参加了冯玉祥、吉鸿昌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失败后,经中共地下党员宁子襄介绍,路岩岭到许昌灞陵中学任教。在这里,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沈东平联系上了路岩岭,并询问西华县“三岗”的胡晓初及地方武装情况。路岩岭后来陪同沈东平来到“三岗”住了三天,沈东平向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他们几个讲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几个人都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1933年8月,经沈东平介绍,中共北方局批准路岩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组织安排,路岩岭继续在许昌灞陵中学任教,在师生中宣传爱国思想和革命道理,从事地下工作。
1934年国民党调集部队围剿“三岗”胡晓初的地方武装,路岩岭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将胡晓初、屈申亭以及他们的家人秘密接到许昌,安排在学校附近隐藏起来,保护了革命力量。
1936年初,设在许昌的美英烟草公司在收购烟叶时压级压价,使烟民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他们还故意吹毛求疵刁难烟民,致使门外烟民排起数里长的售烟队伍,日夜等侯,经常有因饥寒交迫而死亡者。路岩岭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和地下党员宁子襄一道,发动数百名烟民和学生冲进公司大院,放火烧了烟叶仓库,使美英烟草公司压榨烟民的行为有所收敛。
1936年,国民党许昌当局哗众取宠,假惺惺地开展禁烟活动,把6月3日定为禁烟日,并召集许昌中小学生开会,成立禁烟会。会上,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官员大讲吸食鸦片的危害,要求青年学生到人民群众中广为宣传。而在天平街,国民党许昌当局仍然开办着贩卖鸦片的官膏局。许昌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禁烟会,组织群众对官膏局进行斗争,揭露国民党当局的欺骗行为,并决定由灞陵中学的路岩岭和许昌县立女子师范的郭晓棠任禁烟游行总指挥。当学生来到街头宣传鸦片的危害时,人们纷纷议论:“政府挂着招牌公开贩卖鸦片,如今却在这里搞禁烟会,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路岩岭看民情高涨,立即组织学生大呼:“走,砸官膏局去!”顿时,数千名学生及群众一齐拥向天平街的官膏局,将官膏局的招牌砸得粉碎。他们又冲进院子,把正在熬制鸦片的大锅抬到大街上,将搜到的鸦片公开销毁。沿途的群众扬眉吐气,无不拍手称快。
1936年10月,路岩岭按照上级指示,离开许昌灞陵中学,和沈东平一起来到“三岗”,建立了隶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豫东特别委员会。沈东平担任特委书记,路岩岭任组织委员。此时,路岩岭的公开身份仍然是教师。陵头岗完小也已办起了初中,更名为“普理学校”,寓含“普及马列主义真理”之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沈东平和路岩岭介绍胡晓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沈东平派路岩岭到北方局请示下一步的工作。在天津法租界4号路长春大旅社,路岩岭见到了北方局的领导同志。路岩岭回到西华后,豫东特委就按照党的指示,广泛开展建立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工作。
1936年底,豫东特委在普理学校办起了第一期抗日干部训练班,有当地进步青年20多人参加。1937年底又在普理学校办起了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学员来自豫东各县,有淮阳师范和成达中学的进步学生,也有青年农民,合起来有300多人。当时将这期学员分为三个队,师范、中学的学生一个队,知识青年一个队,青年农民一个队,路岩岭、刘作孚、王其梅分别担任队长。培训结业后,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又以这些学员为骨干,回到各县办起了不同类型的抗日训练班。随后豫东各地的民先队、农协会、妇救会、儿童团、少先队、姊妹队、老人指导团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先后成立,参加人员达10万之众。他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站岗放哨,教唱革命歌曲,宣传抗日救亡道理。豫东特委当时还办起了《大众报》,宣传抗日救亡,报纸发行量在3500份以上,除豫东外,还发行到一些敌战区。在豫东特委领导下,以西华“三岗”为中心发展壮大起来的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党在河南创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有“小延安”“小竹沟”之称。
1938年春,豫东一带遇到了灾荒,群众生活非常困难。这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老婆带着副官到周口、西华一带抢购了17船粮食,准备经贾鲁河运往新郑,再转道运往陕西高价出售。豫东特委获得这个情报后,就组织200多名抗日武装人员和群众,在西华龙池头到上郭桥一段的贾鲁河畔设下了埋伏,命令船主将船靠岸。特委组织群众迅速跳上船,抬的抬、扛的扛,开始了抢粮行动。驻守河防的国民党一0五师一连得知消息后想来镇压,路岩岭出面,晓之以理做统战工作,最后不了了之。这17船粮食少部分用于抗日培训班,大部分分给了贫苦农民度灾荒。
1938年四五月间,豫东特委按照省委“关于豫东沦陷后,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的指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就在“三岗”拉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由进步县长楚博任司令,下设4个分团,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分团团长。1938年7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将原来的4个分团改编为3个支队,7月更名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路岩岭有一族侄叫路耀林,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供职,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并加入了共产党。吉鸿昌牺牲后,路耀林回到了扶沟。路岩岭就动员他也参加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任第二大队队长。
路岩岭上世纪70年代末在回忆录《三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写道:“由于特委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特别是开办了抗日干部训练班,培养出一大批干部,发展了不少党员,这些人就成了我们的骨干力量,所以我们很快掌握了全县的政权。群众也充分发动起来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抗日武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38年夏,我们在各区原有武装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许多贫苦农民,组建了拥有3000人和枪支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楚博任司令,晓初、申亭和香山任副司令,沈东平同志任参谋长,王其梅同志任政治部主任。‘三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很快就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中心,特委就成了豫东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指挥部。”
1938年7月29日,沈东平在睢县马路口与日军的一次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周季方接任豫东特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周季方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他在回忆西华的抗战工作时,一再称赞路岩岭“对党忠心耿耿,在西华地下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作出很大贡献。”
驰骋沙场的“路大胆”
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游击“先遣大队”在西华杜岗胜利会师。杜岗会师后,组建了新的豫东特委,吴芝圃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其梅、周季方、路岩岭等为委员。三支部队整编后,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此时,路岩岭也结束了他的“教书先生”生涯,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二总队后勤处长。
1943年,路岩岭受时任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派遣,多次化装成绅士,利用其族侄、已打入国民党新编第二路军第一军的共产党员路耀林的关系,做国民党中将军长赵云祥的策反工作。经过多次艰苦卓越的努力,终于迫使赵云祥于1945年11月11日率所部1万多人起义,并签发反蒋通电,使盐城得以和平解放。
1946年冬,路岩岭到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任新编豫南支队政委,在解放商水、邓城、许昌等战斗中冲锋陷阵,人们崇敬地称其为“路大胆”。
1959年8月13日,路岩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录《邓城除害记》,详细介绍了他和战友们在邓城“不发一枪”为民除害的经过,从中亦可见路岩岭的智勇双全:1947年,在邓城寨子上,国民党设有一个乡公所,驻有乡丁四五十人。这些人以为寨子紧靠沙河南岸,形势险要,解放军不会来打,就经常跑到沙河北岸肆无忌惮地勒索钱财、奸淫妇女、拉壮丁,弄得鸡犬不宁。当时,路岩岭所在的一支部队正驻守在离邓城不远的地方,他们决定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去为民除害。在老乡的带领下,路岩岭的队伍涉过了沙河。忽然“乒”的一声枪响,原来是敌人的一个岗哨发现了部队,他开了一枪撒腿就跑,战士们冲了上去。老乡领着部队很快就找到了乡丁们住的地方,门紧闭着,门上镶有铁皮,很结实,从门里传来一阵阵的鼾声。老乡知道寨里有一个磨面的,天天给这些乡丁送面,于是就让这位天天送面的老乡去叫门。门叫开后,乡丁们正横七竖八地躺着,睡得像死狗一样。战士们大喊一声:“不准动!”40多个人都乖乖地当了俘虏。从俘虏里查出了乡队长,押着他又去叫伪乡长的门,结果又智取了伪乡长。就这样,路岩岭带领战士们一枪未发,就把这个无恶不作的伪乡公所解决了,为邓城人民除了一害。
复兴黄泛区的垦荒老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泛区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由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兼任主任的黄泛区复兴委员会;3月,河南省成立了由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的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此时,已在河南省农业厅工作的路岩岭,听从党的召唤,担任复兴局副局长,毅然告别城市生活,又回到自己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投身复兴黄泛区的伟大事业。
路岩岭领导返乡农民垦荒种地,组建机耕队和防疫队,协同当地政府治理颍河、贾鲁河、双洎河。1950年12月,赵一鸣、路岩岭受吴芝圃委派,赴北京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财政部、水利部、内务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长都参加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周总理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并指示:“开垦出来的1000多万亩土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3年不交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一个大农场。”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赞同。经过紧张筹备,黄泛区农场于1951年1月正式建立,路岩岭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
建场初期,黄泛区处处黄沙弥漫、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蒲草黄蒿深可没人。春天,飞沙能填平新挖的树坑,拔走根浅的禾苗,人们在帐蓬内过夜,天明被子及其他物品上可见一层铜钱厚的沙土。夏天,白天炎热异常,难找到一处乘凉的地方;到了晚上气温骤降,人们则感身寒。秋天,雨水连绵,积水遍地,因没有雨具,人们常冒雨赤脚下地干活。冬天,栖帐篷睡行军床,御寒物就是一身棉衣、一条被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路岩岭带领垦荒队员们搭帐篷、住茅草屋,在荒凉的土地上斗风雪、战酷署,垦荒造田,改良土壤。当时,垦荒队员最喜欢唱的歌是:“担负着祖国建设的任务,我们是垦荒的健儿,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把荒地变成良田。同志们,继续努力,建设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经过艰苦创业,黄泛区农场农田披绿,果园飘香,厂房林立,树木葱茏,成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当时,农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客人,他们从天山脚下、从松花江畔、从西南高原、从东海之滨,跋涉千里到这里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交流生产经验。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华东农学院等高校也把黄泛区农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一些教授和专家经常在这里和职工们一起研究农业科学上的问题。黄泛区农场以特殊的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国际友人的关注,迎来一批批参观考察的外宾。1957年第六期《新观察》刊载了王苏写的黄泛区农场访问记《最美的画》,其中有一段介绍路岩岭的文字:“有一位青年同志,在和我谈到他们的党委路书记时说:‘我们的路书记真行,会打仗、会建设,还会画画呢!你看见过吗?他给我们画过墙报头呢。’”记者最后由衷地感叹:“我始终没有看过路书记画过的画,但是我确确实实亲眼看到了他和农场的其他领导同志带领全场职工同志,10年来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辛勤劳动、用他们的全部精力,在这又穷又白的大沙荒上,画出了一幅多么瑰丽壮观的画!”
1977年,路岩岭当选为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享受副省级干部待遇。路岩岭离休后还情系农垦,经常过问黄泛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1980年12月23日,他在致农场干部的信中还坚信:“中央已下定决心要把农场办好。泛区农场是有希望的,前途是远大光明的。”
1989年6月,路岩岭在郑州因病逝世,享年88岁。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