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卫国 远征抗日——我的父亲郭杰三是抗日英雄
郭劳动,男,1958年生,太康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周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招生、教育工作,其中主持全市招生考试工作24年。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周口市政府通令嘉奖,记个人二等功。
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逝世14周年,又值 “ 永远的淮阳师范 ” 征文的日子。近段时间,陆续读了部分师生回忆淮师的文章,很受感动,尤其是读到与父亲相关的内容,更使我热泪盈眶 。
父亲在淮师工作了几十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他是含笑九泉的 。他对教育的赤诚,对学生的挚爱,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因此,我们兄妹和后辈也都热爱教育,并从事着教育工作。淮师79级文科一班学生尚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郭杰三老师是抗日英雄,在另一片土地上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国威、军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赞扬,英勇地扛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为了缅怀父亲,也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我仅就父亲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抗日救国的故事追忆如下。
协助地下党抗日救国
父亲生于1922年,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爷爷喜爱。爷爷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又因为排行居三,所以取名郭杰三。1922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一年,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而我们家乡河南太康地处中原,更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中华民族有志之士都在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我爷爷诗书传家,希望父亲能够读书报国。1932年父亲由私塾转入郭楼小学(由我爷爷发起创办的新式学堂),1936年9月升入太康县初级中学。在这里,父亲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杨昆、王洽惠等,萌发了参加抗日组织的思想。1938年6月,太康县沦陷,中小学停办,15岁的父亲失学在家。这期间,他与王洽惠联系密切,并通过亲戚帮助,给“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王集支部买枪和子弹。当时,父亲名义上是为农村大户人家战乱自保看家护院而购买枪支子弹,暗地里却是给地下党输送武器物资。王洽惠非常欣赏父亲的机智大胆和敢作敢为,在他担任地下党王集支部书记后,就邀请父亲加入抗日游击队,父亲欣然同意 。可是就在各位领导人拟批准父亲加入的关键时期,因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 河南、安徽、江苏44县沦为一片泽国。人民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1940年4月, 民国政府在未沦陷的扶沟县城成立了扶沟联中,开始在沦陷区招收失学的学生。看到联中招生,爷爷就要求父亲去报考,先完成学业,再做其他的事情。
父命难违,父亲就和同学一起参加考试,结果考上了扶沟联中初中部。于是父亲只能暂时把参加抗日游击队的事情埋藏心底,收拾行囊到扶沟上学去了。“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王集支部在张俊峰、杨坤和王洽惠的领导下,对盘踞在太康一带的日本鬼子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位领导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王洽惠,曾任许昌市副市长。父亲虽然未能参加敌后抗日游击队,但他对地下党的情感和对游击队所做的贡献,王洽惠一直没有忘记。2000年,近90岁高龄的王洽惠,专程来周口看望父亲,并把他在“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王集支部的几本日记托付给父亲整理。同时,他还为父亲亲自书写中堂、条幅,以此缅怀他们不平凡的岁月和对父亲的高度赞赏。中堂的内容是:青少共患难,抗战一条心。环境突然变,互为异乡人。各走坎坷路,窃喜今尚存。许昌握手见,心语未尽云。条幅内容是:杰英行动服众望,三省吾身作典范。这个条幅是两句藏头诗,就是父亲的名字 “ 杰三 ” 。
为了老友的重托和 " 睢杞太 “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记录,近80岁的父亲不顾病重体弱,一边与骨癌病魔抗争,一边每天坚持整理日记。由于战争时期形势险恶,时间紧迫,王洽惠的日记都是蝇头小字,写得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纠结丛生,很多语句不通畅,字词的错漏非常多,父亲的整理难度很大,他必须用老花镜和放大镜进行阅读、修改,再手写誊抄到干净的新日记本上; 因为阅读困难,父亲经常读一阵儿就不得不摘下眼镜休息,放松一会儿再继续工作。除了吃药治疗、生活起居之外,父亲还坚持做眼保健操、头按摩操,以保证每日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用来做整理工作。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八年,他一直不曾停笔,直到骨癌再次引发病重住进医院,无法握笔才最终停止,此时他已经整理出了日记16万字,这是他的心血结晶,甚至临终前,他还不断嘱咐我们,一定要把日记交给王洽惠的后人或太康县委党史办。
投笔从戎赴印缅抗日远征
1942年,父亲在扶沟联中初中毕业后,又赴南阳内乡县参加甘肃清水国立十中招生考试,被录取。为了求学,他和一名同学长途跋涉,背着干粮徒步了两个多月,终于到达甘肃清水。此时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仅仅一年,父亲一直关注着抗战局势。前线将士的英雄事迹撞击着他的内心,又激发了他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决心抗日报国。1944年6月正读高二的父亲,当看到印缅抗日远征军征招在校学生青年军的入伍简章时,激动万分!他怀着“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毅然放弃学业,号召并带领多位同学应征入伍。经过浴血奋战与惨烈牺牲,最终取得了远征抗战的胜利,并于1945年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下图:父亲于1945年南京留影,右二)
这一段激烈悲壮的历史,是父亲和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铸就,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来却在史书中很少被提及,以致被忽略或遗忘,因此,我做重点叙述,以兹铭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势如破竹,一路南下西犯,东南亚各国飞速沦陷,守卫缅甸的英军节节败退,滇缅公路不保。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国际补给线的安全,按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议》,1942年2月中国政府组成第一批中国抗日远征军,3月开赴缅甸对日血战。
远征军在缅甸协同英军作战,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我军虽然也取得了某些战役的胜利,在局部战场重创了日军,但从总体上看,是惨败而归。出国十万人,最后只剩四万多人,五万多将士或战死疆场,或牺牲于撤退途中的野人山中。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也牺牲在异国他乡。在戴安澜将军的追悼祭奠仪式上,国共两党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的挽诗是“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悼词是“黄埔之魂,民族之雄。”蒋介石的挽联是“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父亲参加的印缅抗日远征军,是中国政府组建的第二批远征军。其中,驻印军只有两个军——暂编新一军和暂编新六军,分别驻扎印度列多和蓝母迦,全美式装备,由中国战区副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指挥。
父亲远赴印度、缅甸抗日前线对日血战,实现了他人生的一次壮举,也终于弥补了少年时期没能参加敌后抗日游击队的遗憾。父亲曾告诉我,当时国立十中在校学生报名参军的有120多人,经面试体检,合格的只有40人,编为一队,由一名军官带队,徒步翻越秦岭,乘轮船到重庆,集训两个月后,再坐火车到昆明,然后又乘美国的运输机走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空运到印度东北小城列多,编入中国驻印军暂编新六军。当时乘坐的运输机原本只是运送物资,不能调控温度,又没有保暖设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非常寒冷(零下30多度),而学生兵只穿随身单衣,极低的温度让大家几乎冻伤,这是到达印度前的第一次生死考验。
编入新六军的学生兵,由美国教官亲自训练,全程英文教学,许多人跟不上。一个月后,父亲因成绩优异,被选入干训团。干训团培训一结束就下到连队,用中文给普通士兵进行培训。1944年11月,印缅大反攻前夕,军长廖耀湘对全军作了战前动员,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与敌人决一死战,同时宣布新六军的全体战士火线入党(国民党)。
反攻开始, 新六军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由史迪威将军统一指挥,分两翼向缅甸进攻。经过近三个月的鏖战,终于在1945年1月打通印缅公路,与国内攻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会师密支那。因父亲在大反攻战役中作战勇敢,技术过硬,被编入炮团,并提拔为少尉排长。但是这次战役也让父亲充分领教了缅甸密林湿热难耐的严酷环境,右腿擦伤感染,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这也为他晚年右腿骨癌留下了隐患。
1945年3月,父亲随干训团空运回国,驻扎云南曲靖,继续训练、待命。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干训团全体官兵乘汽车到达湖南芷江机场(插图5),再空运到南京,参加南京日本受降仪式(插图6) 。
抗日胜利后,父亲本有两个选择:一是前往东北打内战,二是退伍。根据入伍前政府的承诺:允许青年军学生退伍后继续读书完成学业。父亲认为保家卫国的心愿已完成, 想到昔日抗日游击队的老朋友,不能也不愿打内战,于是就以右腿受伤为由申请退伍,到江西星子营后方医院疗养并等待转业。1947年6月转业复学,回到甘肃清水国立十中继续读高中(此时学校已搬迁至郑州,并更名为中正中学) 。高中毕业后,父亲于1948年9月升入河南大学 。1950年大学毕业, 9月分配到太康县初师教书育人; 6年后,即1957年2月调入淮师,从此开启了他在淮阳师范30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 。
父亲一生坚强勇毅、无私无畏、为人师表、光明磊落,行事做人堪称典范。他很少向我们提起远征时期的艰难岁月,就是因为这段经历遭受磨难,他也只是默默承受,无怨无悔。他喜欢给孙子孙女讲述共产党解放军的英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爱党爱国,晚年也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2005年9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正视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历史。之后,父亲才给我讲述他远征抗日的经历,并撰写了《回忆我在中国驻印军新六军时的见闻》一稿,刊登在2007年《周口文史资料》上。政协为表彰父亲的贡献,特别颁发了“文史资料优质稿”奖状。
父亲这一生,是见证和书写中华民族命运的传奇一生,是既保家卫国血战疆场、又桃李育人大爱无疆的一生,是对“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最好诠释。他将永远活在他的子孙和学生心中!②15
注:文中相关抗日远征军的影像均来自章东馨主编的《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