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 兴文明礼仪之邦(大学生组)
孟上星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涵,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描绘美好蓝图、确立价值导向、提供价值标准,才能真正把十几亿中国人凝聚起来,汇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精神保障中国道路。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效益。提倡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加强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
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具体来讲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2.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社会治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
3.用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4.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开展实践活动。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就必须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1.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2.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
4.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5.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
6.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筑牢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牢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筑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成和广泛实践,使我们从思想理论、实践、社会制度到价值层面,进一步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处于新的历史地位。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具有基本内在性和有针对性的规范性的重大任务,才能实现它,才能增强人们在道路上的自信心、理论上的自信心、制度上的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传承了礼制、礼义、礼仪的价值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振文明礼仪之邦,全国各族人民应团结一心、迎难而上,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