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与爱家(中小学生组)
张云博
有人说中国人只关心两件事:一是我家过得好不好,二是国家过得好不好。这话说得还真有点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天下大事。爱国本就是永恒的主题,不仅境界高远,而且关乎自身。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有一首白话诗,把爱国的道理说得再实在不过:“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处住。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是的,爱国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人人必须有、人人皆能有的道德情操。爱国不分大小,不论轻重,只要心中有国,舍身为国,行为保国,人人皆可称得上爱国者。清代爱国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历史的长河中,为爱国而抛家舍业者大有人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过苏武牧羊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匈奴长期对峙,苏武奉皇帝之命以使节的身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无理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都被苏武坚决回绝;后来匈奴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家里也有父母妻子儿女亲友,他也如平常人一样,无时无刻不想与家人团圆,但为了国家民族的气节,苏武誓不投降,竟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之久。苏武是汉朝的一位使节,他被困匈奴,每天陪伴他的没有家人,只有哀嚎的羊群和大漠的寒风。如果有人问,是什么动力支撑着苏武在北极寒地,艰难地熬过十九个严冬?那一定是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与苏武同时代,还有一位爱国英雄广为人知,他就是横扫漠北的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战场上勇猛果断,用兵如神,屡立战功。汉武帝曾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家与国的关系,震撼人心,曾经激励一代代保家卫国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去书写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这句诗,应该道出了所有爱国英雄的共同心声。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很少是仅为自己活着,更多是为别人、至少是为家人活着。人都是来自家庭,生而为人,谁不希望家人平安,谁不想与家人共伴一生?谁不爱家?但爱家须先爱国,方能成就家的美好。那些在关键时刻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人,只顾个人私利,只顾小家富贵,最终只能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西湖旁岳飞庙里的铁铸秦桧,不能说不爱自己的妻子与朋友,但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最终使他的妻子、同伙陪同他裸身千古,遭万人唾骂指点。抗战时期的汪精卫不能说不爱他的发妻陈碧君,二人夫唱妇随,情感至深,但汪的投敌叛国,不仅最终使自己臭名昭著、死无葬身之地,而且也使爱妻在牢狱中孤独终老。不能摆正家与国的位置,正是这些人成为民族败类的根本原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书写一代代中国人爱国的历史。爱国的观念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体现在许多普通中国人的行动中。无须说教,浑然天成。抗日战争时期,有位十多岁的孩子王二小,他的家乡被日军占领。有一天,日军看到放牛的王二小,就让他带路。为了给转移的乡亲争取时间,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用自己十多岁的生命,为八路军提供了歼敌的机会,也换来乡亲家人的平安。保家卫国,为国捐躯,十几岁的孩子也能完美诠释何为爱国,平凡且伟大。
爱国不仅表现在战争年代,在当代和平环境中同样有数不尽的爱国者,或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忙碌的各种岗位上,就在匆忙的人群中……只是他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党员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守卫孤岛,岛就是家,家是为国。夫妻二人每日巡岛、升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了整整35个年头,完美诠释了家国一体的理念。这份工作在旁人眼里很平凡,但在他们心中无比光荣,这便是爱国的力量。
平凡的爱国者以微薄之力处处彰显着爱国,他们似骄阳盛火、似波涛不息、似草木遍地、似繁星明灭,有数不尽的人物,也有说不完的故事。一颗颗爱国之心,汇成了爱国主义的洪流,奔腾不止,生生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梁启超先生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为了家人的幸福,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有责任树立爱国主义理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力争将来以优异的成绩、突出的贡献,回报父母,回馈社会。这也是父母的期待,更是祖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