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家风——周口籍烈士张福林家风传承
耿党恩 支亚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大李庄乡,有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烈士事迹陈列馆,诉说着一个普通农家“两烈士一将军”的红色家风故事。
“我们这个27口人的大家庭有21名共产党员,其中14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8人立功22次,17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原西藏军区副政委、张福林烈士之弟张福立自豪地说。70多年来,张福立将军一直传承着一心向党、忠心报国、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好家风,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张福立将军家庭的血脉,成就了红色家风,也滋养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英名享誉川藏线 热血甘洒雀儿山
他是用机枪打退敌人18次进攻的“钢铁战士”,他是“但凡党需要步兵变工兵”的“模范党员”,他是苦心钻研、全线推广放大炮法的“技术尖兵”,他是为了西南边疆人民幸福、将25岁生命定格在雀儿山的“筑路英雄”……其生前所在的“模范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现仍驻守在海拔3197米的西藏边防前哨。
他以身殉职后,中央军委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并记一等功;交通部、西南军区授予他“筑路英雄”光荣称号。2011年4月,他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他就是张福林。
1925年,张福林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林宋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8年8月,为继承母亲薛桂芳烈士遗志,他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太原战役等。为坚守松树堡阵地,在战友多有伤亡、自身7处负伤的情况下,他以一挺机枪连续打退敌人18次进攻,顽强守住阵地,给大部队赢得时间,荣立一等功。在川西剿匪中,他曾通过房东瓦解土匪杨万贵部,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参与修筑川藏公路。
1951年冬,张福林所在部队接到抢修川藏公路雀儿山段的任务。
“住的是5000米高度,睡的是斜坡30度,气温是零下30摄氏度,开水是沸点70度,可我们的劳动热情却到了100度!”71年前的初冬,张福林与1.2万名怀揣着“将公路修到拉萨去”梦想的年轻士兵一起奔赴青藏高原东麓,开始“突击”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当时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在海拔5300多米的雀儿山高寒缺氧、地面封冻、食物不足,需要在几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作业、在冰雪泥浆中施工、在潮湿寒冷的帐篷里生活。来到雀儿山后,繁重的任务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张福林经常头昏眼花、呕吐反胃、茶饭不思,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事事冲在前面。他脸色苍白,日渐消瘦,同志们硬把他拉到医生面前。经医生诊断,张福林患高度贫血病,不适合在高寒山区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医生和部队首长都让他下山休息,张福林却坚定地说:“任务这么繁重,藏族兄弟姐妹都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我怎么能下山?怎么能当逃兵?”
张福林还刻苦钻研爆破技术,反复研究爆破实况,以40公斤炸药炸去坚石470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功效26倍,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他总结的先进经验在整个工地推广开来,使工程进度快了3倍。
公路修通在即,他却不幸遇难。
1951年12月10日中午收工后,部队正集合吃饭,张福林在检查炸药室时遭遇塌方,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以身殉职。他负伤以后,连队指导员立刻安排抢救。在给他打针时,他坚持不让,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国家服务了,为国家节省一支针吧!”临死之前,他又艰难地从衣服兜里掏出来旧币,缴最后一次党费。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依然想到的是国家、关心的是艰苦的筑路工程,他所痛惜的只是自己再也不能为党工作了。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通车。它历时4年时间修建,沿途翻越14座大山,横渡10多条大河。
播下希望之种 遍地开花结果
“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西藏高原上,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张福林在日记中写道。战友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5包菜种。在解放军进藏前,高原上几乎没有蔬菜。在传统观念中,高原气候寒冷,不适合蔬菜生长。5包菜种是他进藏前在四川新津用津贴购买的。当时他对班里的同志说:“西藏荒地多青菜少,我们到西藏后就要好好生产劳动,我要把种子带到西藏,教会藏族同胞种菜,让它在西藏生根、开花……”
战友们没有忘记张福林播撒幸福种子的遗志,他们带着5包菜籽,所到之处与藏族群众一起播种、收获。张福林生前所在的18军53师159团3连60炮班也被西藏军区命名为“张福林班”。“张福林班”转战西藏各地,参加了平息叛乱、边境自卫反击战、西藏民主改革和各项建设,先后有36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曾29次荣立集体功。1987年5月,“张福林班”将五星红旗插在西藏边防3197高地,从此在这海拔3197米的驻地扎下了根,为祖国站岗放哨。
70多年过去了,如今从理塘到林芝,从那曲到德格,走在川藏线上,不时与满载着“极地果蔬”、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大卡车相遇。路边连片的蔬菜大棚和房前屋后大小不一的小菜园,让人仿佛看到了那5包菜籽在高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红色家风代代传 红色基因永流传
回首过往,人们不禁感叹:张福林生命这么短暂,为何能拥有如此崇高的革命精神?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培养,也源于周口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红色家庭的熏陶。
张福林的母亲薛桂芳于1938年参加革命,任扶沟城关北街妇联主任,中共扶沟县地下党的联络点就设在她家。1947年,在执行地下党组织交办的一项秘密任务时,薛桂芳被国民党发现后杀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张福林牺牲后,弟弟张福立毫不迟疑地接过了哥哥手中的镐头,1964年参军入伍,战斗在张福林献身的地方,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少将,三次立功。在西藏军区工作的35年,张福立始终初心不改、心系群众。
张福林烈士家庭的红色家风,也传递到了下一辈人。“我奶奶牺牲以后,我爷爷受我奶奶的影响,把我大伯送到部队参加革命。当时我爷爷说要前仆后继,大儿子牺牲了,二儿子要继续参加革命。”张福林烈士的侄子、现在郑州市公安局工作的张铁岭介绍说,“无论是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父母都要求我们艰苦朴素,为人要忠厚老实。我姊妹四个都继承了我大伯的遗志,从学校毕业以后都光荣参军,分别在西藏、成都、重庆。只要有时间,每年我都会带领儿女到雀儿山我大伯的墓前进行悼念,让我的儿女也继承我大伯的遗志,发扬优良革命传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为使红色基因一代代永续传承,红色家风建设成为张福立家庭的永恒课题。张福立儿子张铁岭,在公安战线上任劳任怨敢担当、以身作则严要求,曾6次立功,其中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三次,2021年公安部又授予他一等功。他们把良好的家规家风融化在了自己的血脉里。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生命密码,红色家风是奋进新时代的营养剂,是精神的坚守,是迎难而上的底气,更是信仰的传承。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