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弱:永远的“拂晓”战士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核心提示:李克弱,原名刘圻。1916年出生于淮阳。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新四军师长彭雪枫身边工作,为《拂晓报》增光添彩,在拂晓剧团大显身手。以艺术为枪,迎接拂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投身我国美术电影事业,创作出不朽的艺术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晚年,历时五载写就《彭雪枫》电影剧本。】
李克弱少年时代,正值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山雨欲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一些地方开始悄悄传播。李克弱家乡——豫东古城淮阳也燃起了革命的火种。
1922年夏,我党早期共产党员李之龙受党委派,来到豫东淮阳县省立四中,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李之龙成为最早来淮阳传播革命火种的共产党员。
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淮阳二师的苏文焕,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学校发展了12人组成的中共淮阳二师小组。1926年秋天,成为中共淮阳支部,苏文焕任支部书记,这是淮阳最早的党的组织。
十六岁加入共产党
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消息传来,淮阳省立二师进步师生声援五卅运动。大批墙报、漫画铺天盖地,布满校园,成为淮阳一带传播进步思想的强大阵地。
这些宣传新思想的墙报吸引了大批年轻学子,其中就有年仅9岁的少年李克弱。出于好奇,他经常来这里看热闹。一天,李克弱正看得入神,一位名叫徐培志的高年级学生与他搭上话:“你喜欢墙报、漫画,自己又擅长画画,有个读书会你愿意参加吗?”
徐培志在淮阳小有名气,既是有名的足球、篮球运动员,还是学校闻名的游泳能手。李克弱满口答应“参加读书会”。
读书会并不开会,只是两三个人互相交换看些书籍。书由徐培志供给之后,再传给指定的另一个同学。
这个两三人参加的读书会,成为李克弱革命人生的起点。
1930年,徐培志奉组织之命到焦作读书兼搞学运工作,他经常给李克弱来信,大量介绍革命思想。这对李克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产生了引导作用。他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几本书打开了我思域新天地,使我的思想领域第一次步入社会、步入中国农村。我惊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还有如此的黑暗面,而苏俄如同中国一样,人民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李克弱树立了坚定的信仰,他第一次感觉到中华民族有了希望,对共产党产生了敬意。
1932年暑假的一天,徐培志与李克弱相聚在龙湖之畔,假山石上,草坪之中,促膝而坐,心情格外舒畅。徐培志谈起了他在焦作的学习生活,谈起了同矿工的共同劳动,谈起了工人们的悲惨遭遇,还谈起了苏联工人的今昔对比。当他渐渐地谈及共产党时,忽然问李克弱:“你赞成共产党吗?”
“当然赞成!” 李克弱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愿不愿意参加共产党?”
“愿意,但不知怎么个工作法?”
徐培志笑了笑:“你会工作的,只要你愿意参加共产党。”
李克弱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够条件参加共产党吗?”
徐培志肯定地回答:“可以,入党后你可以受到更好的锻炼和教育。但这是绝对的秘密,不能对别人说,包括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只能和我一个人保持联系,党分配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党的纪律,能做到吗”
“能。”李克弱坚定地说。
“好,从现在起,你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
李克弱激动万分,却又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感。
这是让他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年,李克弱读初中二年级,年龄只有十六岁。
自此,李克弱和徐培志之间有了更多书信来往;寄刊物、介绍书籍内容、讲解时事……
1933年,李克弱在入党后第二年就初中毕业了。这一年,徐培志身穿“华北运动会”的大背心,化装成参加“华北运动会”的代表。李克弱奉组织召唤,以徐培志秘书身份,携带党内书籍及宣传品,背上行李,带着“爱克法”照相机。两人大摇大摆地穿过警察、特务们的检查,昂然登上去北平的列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投身抗日宣传洪流
为系统学习绘画艺术,李克弱考入了河南艺术师范。
1934年,他又进入杭州艺专继续深造,同时,他还肩负一个特殊使命。党组织安排他,在学校秘密发展“民先”组织(即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是我党领导的进步组织)。
这是李克弱终生难忘的一年。在这里,他师从潘天寿等名家,绘画水平大幅提升。更主要的,在全国抗日救亡大潮中,他挑起发展“民先”的重任。同时,他也收获了爱情。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1936年,日军已占领了东北,在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战声中,杭州抗日救亡运动十分活跃。在这节骨眼上,党组织安排李克弱离开杭州,回家乡淮阳组建“抗日后援会”。几经思考,站在爱情与革命十字路口的李克弱,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了,李克弱回豫东淮阳后,以“民先”为骨干的“淮阳县抗日后援会”发展壮大,在淮阳各界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徐培志、李克弱等为中坚的“后援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抗日宣传,动员群众筹集募捐,慰问前线战士。在群众中演出 “街头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抗日歌咏大合唱”,产生巨大影响。在群众中形成了“不当亡国奴”“枪口朝向外”的壮烈场面。
“淮阳抗日后援会”,成为豫东人民抗日运动的坚强核心。
兄妹四人奔赴延安
民族的觉醒,援救危亡的神圣使命,深深震撼了各界人民的良心。作为开明绅士,李克弱的父亲刘惠普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自筹川资银元50元,亲送儿子李克弱、侄儿、侄女奔赴延安抗日。临行,老父亲叮嘱李克弱:“你是大哥,又是大学生,此行责任重大,要带领弟妹奔赴光明,勉之,慎之!” 李克弱不负重托,带领三弟妹于1938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李克弱兄妹四人奔赴延安抗日,震动了淮阳各界,一时间成为佳话。
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1938年,李克弱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管理科长。1939年春,奉组织安排,李克弱到安塞县与周扬等人在边区教育部编审委员会,任美术编辑。
革命圣地延安,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民主空气浓郁、活跃、生动。同大多数革命战士一样,李克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幸福时光。
彭雪枫与《拂晓报》”拂晓剧团“部分同志合影。前排左三为彭雪枫 ,左五为李克弱
改名“克弱 ” 投身“拂晓”
1939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李克弱奉命带领20多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奔赴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20多天急行军里,沿途冲破国民党和日军无数阻挠,一路东行,于中秋节前到达安徽涡阳北的新兴集新四军驻地。
当大家时隔20多天再次听到《延安颂》时,内心郁积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光,忘记了疲劳与饥饿。这时,列队前来欢迎的队伍聚集在路边,他们高唱的正是《延安颂》。 演唱者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小战士,他们也是新四军“拂晓剧团”的演员。
李克弱带队到达新四军驻地当天,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多年后,李克弱还清楚记得与彭雪枫初次见面的情景:当我们来到司令部——一个被打扫得很干净的农家小院子时,雪枫同志正站在门口迎我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枫同志,他穿着白粗布衬衣、灰军裤,绑腿打得整齐利索,布袜草鞋。他脱下军帽,头发是剪光了的,完全是一个战士的装束。他红光满面,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这二十几个来自延安的青年人说:“同志们来到啦,我早几天就接到洛阳的电报……坐下来,坐下来……”我感到这又与延安一样,首长都是这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顿时感到心里有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
他逐个与大家谈话,并很快地分配了工作。
彭雪枫的治军和领导特色是文武兼备。他一手创办《拂晓报》,组建的“拂晓剧团”以及日后的“骑兵团”,被誉为彭雪枫的三件宝。彭雪枫亲自点将,李克弱分配到支队政治部宣传部,具体参加《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工作。
从这时开始,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他把原名刘圻改为李克弱,表达为了革命工作,要不停地克服弱点,克服缺点的决心与意志。
为《拂晓报》增光添彩
李克弱一到《拂晓报》,他的绘画特长就有了用武之地。从那时起,彭雪枫经常与他谈话。有一次,李克弱发疟疾,彭雪枫送来了一包“奎宁丸”,并说:“近来《拂晓报》上插图多了,很有起色,现在给你一个任务,今后配报纸社会及重要内容,在一版的左上角画插图,能办到么?”李克弱向彭雪枫打个敬礼说:“能办到!”
接受任务后,李克弱在报纸上增加了时事漫画,一版社论内容配了插图。报纸的版面比以前新颖活泼多了。后来,李克弱又掌握了钢板画的技术,能画出复杂柔和的层次,如同制版的炭画,简直让人辨不清是油印。
刊发于1939年10月5日《拂晓报》、由彭雪枫亲笔撰写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最近又来了李克弱同志,他的速写和漫画,给《拂晓报》增了不少光彩。
1941年6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来到淮南新四军四师驻地巡视工作。11日,李克弱与记者李波人去拜访并采访邓子恢主任,并为他画了一幅画像。采访结束后,彭雪枫看到李克弱为邓子恢画的像说:“我很清楚他。他很平凡,但到处都受到人们的热爱……(原载于1941年6月15日《拂晓报》)”
拂晓剧团大显身手
彭雪枫十分看重拂晓剧团。他亲自下剧团给大家讲解了表演、布景、服装、道具、效果的基本常识,甚至还教会大家怎样训练说“普通话”。部队严惩敌伪,扫荡土顽,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他就从中挑出大方美观的白绫手绢送给剧团每一个同志,又把数匹墨绿色绸子批给剧团作幕布,把彩色绸子批给剧团做舞衣裙裤。
很快,彭雪枫向李克弱下达一个重要任务——在幕布上绘制能表现“拂晓”含义的标志。
李克弱经过几次深思熟虑,最终设计出“雄鸡司晨”的标志。图案上,一只雄鸡正对着舞台昂首挺胸高唱。
李克弱这个设计得到了彭雪枫的赞扬与肯定。后来,这个“雄鸡司晨”的图案被定为“拂晓剧团”的团徽,受到大家广泛称赞。
新四军练兵速写,李克弱作于1939年
战争年代,拂晓剧团的随军演出虽然紧张艰苦,但同志们凭着满腔热情,还是能够应付过来。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缺少道具,尤其是演出古装剧,服装道具更成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经过苦苦思索,一个火花在李克弱脑中闪过。他突然想起在杭州艺专演戏时,曾因缺少戏装而用油画代替的做法,油画戏装尽管近看图案没有层次感,但远看演员,却如同穿真戏装一样,不仅彩色鲜艳,而且富有立体感效果。于是他提出一夜之间画绣龙袍的设想,得到同事的大力支持。
紧张的制作开始了。李克弱用龙头白布及红、绿布等剪成宽衣大袖的褙袍及袖袍,用各色油墨在剪成的袍上涂龙、画凤、画虎、画八卦、画潮水红日、画图案花纹。果然,一台《空城计》人物服装及布景,在两盏汽油灯的照亮下,一夜之间“绣”成了!剧团的几位同志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他们对李克弱说:“你真了不起,这真的是创造,真难为你了,谢谢你,想出了这个好办法。”
这件“保密”的事,在第二天晚上当众展现了出来,惊动了台下战士和老乡们,他们议论起来:“这是哪里来的戏箱?”“八成是打鬼子汉奸得到的战利品”“可真了不起,彭家班要唱大戏了”。
彭雪枫知道这个底细之后,表扬了李克弱,还对大家说,最近剧团工作很有起色,部队和群众都对旧瓶装新酒节目喜闻乐见,认为是一大创新。你们勇于克服困难,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作出了很好成绩!
他亲切的表扬,热情的鼓励,使在场所有人欢呼雀跃,激动流泪。
战地创作“活报剧”
现在一些城市街头社区偶尔会现“行为艺术”,看起来比较新颖。80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李克弱就导演过“行为艺术”。
为了让剧团能在战斗间隙随时随地演出,李克弱创出了“活报剧”。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对我根据地进行猛烈围攻。彭雪枫提出“军事、政治、游击、宣传战”,与国民党、日伪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剧团一分为二,二分为三地到团里去,到连里去,到第一线去。”于是,李克弱采用第一手材料编写活报剧。这些活报剧与美术工作结合起来,因陋就简,及时反映国民党反共的罪恶行径。
细心的李克弱发现了许多戏剧素材。例如,国民党军官把马拴在老乡家里,还强迫老乡给他喂马,临走时,不仅不给草料钱,反向老乡要粪钱。他们嚷嚷:“一匹马在你槽上喂了两天,吃草吃料能费几个钱?老子的马少说每天也拉上几十斤马粪,每斤马粪按两毛钱算吧,一匹马至少也要收上八九块钱的马粪钱吧!”李克弱就根据这些鲜活的素材,创作出活报剧。
李克弱把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先在白漂布上画成连环画的彩色漫画,每到一地,敲锣打鼓召集群众,用“顺口溜” “数来宝”的形式讲解漫画故事。讲着,讲着,漫画上的人活了:从屋后、墙边、草垛旁、树木后、篱笆外、群众里走出来化妆好了的演员,和连环画上的人物形象一模一样。
精彩的“活报剧”开始了……
这种结合形势需要的戏剧形式,受到彭师长和广大官兵及根据地百姓的热烈鼓励与表扬。
受命潜伏 策反起义
形势发展日益恶化,根据地日渐缩小。剧团也相应地紧缩了。一边行军,一边打仗,一边演出。剧团随军演出不仅每天要走很长的路,更艰苦的是,有时每天都吃不到一顿饭,偶尔吃上一块红薯就不错了。即使这样,李克弱与拂晓剧团的演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
多少年后,李克弱还清楚地记得彭雪枫师长经常鼓励大家的话,“黑夜即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
晚年的李克弱
1943年,敌人加紧扫荡根据地。部队根据工作需要,送李克弱、曹颖夫妇去国统区潜伏,以另一种形式为革命工作。曹颖也是拂晓剧团的演员。不久前,在组织关怀下,李克弱与曹颖结为革命伴侣,从此,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此次潜伏,时任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吴芝圃直接安排李克弱,以艺术家的身份,运用社会关系,交国民党的高级人士朋友,为统一战线工作打基础。
按照党的指示,1944年到1946年,李克弱以画家的身份,并运用家庭关系,为国民党的一些高官画像,并与这些人交“朋友”,借此了解掌握国民党内部情况。潜伏期间,李克弱圆满完成了策反800多伪军起义的重任。又运用漫画形式,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国民党淮阳县长下令逮捕李克弱,李克弱被迫远走他乡。直到1947年淮阳解放,他才重回家乡。
编创经典动画《大闹天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克弱继续拿起最心爱的画笔,为艺术献身,为人民服务。
1953年,李克弱调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导演、编辑组长、编剧等职务,直到离休。
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作为美影厂的导演编剧,李克弱以满腔的创作热情、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动画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享誉中外的美术动画片《大闹天宫》。这是李克弱进入美影厂后首次与大导演万籁鸣先生成功合作创作的一部美术片大戏。
《大闹天宫》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前七章改编的,这是小说的精华部分。但是,小说原著的迷信色彩及封建思想也很浓厚。结果是美猴王孙悟空却得到一个“欺天罔上,绞乱天伦,恶有恶报,不得翻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这是违反人民意志的,是属于“糟粕”的部分。
李克弱站在先进文化的立场上,对《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改编。把孙悟空 “冲出八卦炉,打上灵霄殿”这个高潮点,作为全局的胜利。代表纯真、正直、勇敢、智慧的孙悟空,对阵代表昏庸、腐朽、虚伪、貌似强大的玉帝,闹得有理,应该闹得胜利。所有关于迷信内容及宿命论部分,均都剪去了。李克弱此处一改,化腐朽为神奇。
从1964年《大闹天宫》被搬上动画银幕起,除了在国内普遍多次放映外,这部动画片曾向44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据当时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统计,《大闹天宫》曾先后参加过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并先后获得多个大奖。
《大闹天宫》不仅代表了我国美术片的最高成就,也是李克弱的艺术顶峰。作为文化战士,李克弱在不同的战场,始终为人民而战斗。
此后,李克弱对美术片剧本创作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这期间,他还先后创作、导演了其他优秀美术动画电影,如《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墙上的画》《人参果》等作品,为中国美术动画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留给子女的传家宝
20世纪70年代末,战斗了一辈子的李克弱离休了。但是他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迅即投入新的战场——写作《彭雪枫》的电影剧本。
当年彭雪枫在戎马倥偬之中,非常重视部队文化建设,善于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李克弱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是新四军四师的文化能人,深得彭雪枫喜爱和器重。
威震敌胆的彭雪枫有三件宝——《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李克弱就参加两项,爱人曹颖1939年来到拂晓剧团做演员。很长时间以来,李克弱觉得应该把彭师长的雄才大略写出来,把战友的革命精神写出来。
写出一部电影剧本,对于一位离休老人不是容易的事。当时,李克弱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经常写一两页,眼疼痛得受不了,不得不停下来。老人用点眼药水,伏案小歇。每逢这时,他就仿佛看到了无数牺牲的战友在催促他继续写作;每逢这时,他常常自言自语,又好像对战友报告——放心吧,我李克弱一定完成任务,我永远是拂晓战士。
老伴曹颖给李克弱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她收集资料,提供素材。两位新四军老战士一起探讨回忆烽火岁月。
从1976年到1981年,李克弱用5年多时间,一笔一画写出十多万字的电影剧本《彭雪枫》上、下集。在剧本中,李克弱、曹颖用亲身经历,向后人讲述了老首长彭雪枫的不朽功勋、彭雪枫师长“三件宝”的故事、对彭雪枫的深厚感情。
这是第一部由曾在彭雪枫身边工作过同志写的很有思想深度的剧本。尽管囿于各种原因,剧本未能拍成电影,但是,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精神食粮。
2001年1月,李克弱病逝于上海,享年85岁。
李克弱的子女说,父母呕心沥血写就的《彭雪枫》剧本,是父辈革命的青春记忆。40多年来,他们兄妹一直珍藏,是父母留给子女最好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