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王其梅:征战豫东留英名(三)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核心阅读:王其梅,开国少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征战豫东,后任十八军副政委,率先遣支队进入西藏。在他革命生涯中,留下了“三违父命”“四下水东”“长期建藏”等动人故事。】
积劳成疾 延安学习
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频繁作战,王其梅积劳成疾。1942年11月,组织决定他到鲁西南治病。治病期间,王其梅认识到,虽然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工作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为此,他向组织提出到延安学习的请求,并得到批准。
延安代表着抗战,代表着光明,代表着奋斗,代表着胜利。在王其梅眼中,延安是一座神圣之城,这是他渴望已久的地方。1943年,王其梅如愿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踏上这里的土地,他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天地——五湖四海的追梦青年,不怕艰苦,奔赴这里追寻革命真理。
和大家一样,他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努力学习,唯恐浪费一分一秒。在这里,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思想有了更大提高。
1944年7月,从延安中央党校毕业后,王其梅被派到豫西地区工作,离开了水东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军的进攻,王其梅随部队南下鄂豫皖边区。此后,他的工作调动频繁,1945年12月任桐柏区三地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1946年2月后调中原局组织部,到湖南桃源、河北邯郸工作。
四下水东 开辟新区
抗战期间的水东抗日根据地孤悬于敌后,长期红旗不倒。为此,水东军民也付出巨大牺牲,5266人血洒水东,包括4位地(特)委书记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以及水东独立团团长马玉堂、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副总团长王介夫。水东革命先烈用生命和忠诚,树起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不朽丰碑……
抗战胜利后,正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国民党开始大肆抢夺胜利果实。当时,由于国民党正集中兵力围攻水东解放区,急需强有力的干部领导水东地区的工作,于是组织上又派王其梅重返水东地区。
此为王其梅四下水东。
临行前,王其梅把他筹集的金银首饰,一部分交给了组织。一部分带到水东解放区。1946年7月9日,王其梅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水东,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
此时的水东解放区是华北与华中联系的纽带和相互交通的桥梁,它既能钳制陇海、平汉两大铁路干线,又能直接威胁河南重镇开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妄图吃掉这块解放区,进而进攻华北。1945年10月国民党第一次围剿水东解放区失败后,又于 1946 年5月集中4万重兵第二次围剿水东解放区。
王其梅到水东后,首先传达了上级对水东如何反围剿的指示精神。接着和分区司令员金绍山率分区武装配合前来支援水东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于7月12日一举歼灭柘城守敌,端了敌纵队司令张岚峰的老窝,缴获大批物资和武器弹药,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破击战役,王其梅和金绍山率领分区武装积极配合,先后袭扰开封机场,攻克通许县城,从而牵制敌人1个正规师及4个保安团不能东调投入陇海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6年11月,国民党发动了对水东解放区的第三次围剿。王其梅率分区武装在杞南刘寨一举歼灭了敌六十四旅一九0团,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计划。
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和豫皖苏军区1946年12月在睢县平岗成立后,王其梅任一地委书记、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1947年7月,豫皖苏区党委和军区决定开辟黄泛区及京汉路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建立五地委、五分区,调王其梅任地委书记兼司令员、政委。他到新的岗位后,又很快建立了地委、分区、专署领导班子以及鄢陵、扶沟等8个县委、县政府、县大队,随后开展起双减、土改、三整三查、生产自救、肃清敌特、组织支前等工作,不但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扩大了解放区,也有力地支援了在中原作战的野战军。
扶沟县何楼村, 王其梅曾于1938年初来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当他担任豫皖苏边区五地委书记后,再次来到曾经战斗过的何楼村,为下一步攻取扶沟、西华、鄢陵、许昌、临颍等地做了前期铺垫工作。
王其梅率部重返何楼,当地百姓欢欣鼓舞。地委、分区驻地的老百姓都熟悉一、二、三、四、五号首长分别是王其梅等人,但是对外人却严格保密。老百姓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
至今,在何楼一带,还流传着王其梅的革命斗争故事。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会开封第二次解放时,王其梅还担任了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王其梅率部战斗在水东地区,成为刘邓大军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烽火爱情 相伴一生
烽火连天的日子里,王其梅也遇到了爱情。1947年8月,王其梅、王先梅在太康高贤聚台岗结为伉俪。
王先梅1924年出生安徽萧县,家族地位愈加显赫,宅第豪华,良田万顷。王先梅从小就生活在大宅门里,但是追求进步。她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部队的宣传队员、区妇救会主任、抗大四分校学员。1941年11月至1946年,王先梅在新四军《拂晓报》社任译电员、组长。1946年11月,王先梅随部队转战水东,后经人介绍,与王其梅相识。
聚台岗,王其梅三下水东时在此创建“水上根据地”,度过了抗战中水东军民最困难的时期。7年后,全国革命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王其梅四下水东,肩负着开辟新区的重任,又在聚台岗收获了爱情。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王先梅在日记中记下了新婚当天的情景——“今日在我有生以来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与其梅举行结婚。但未举行任何仪式。除临时通知一些负责同志外,任何人也不知道。这是出乎一般人所意料之外的事。这样做是我俩的本意。我的性情喜欢这样,不愿铺张,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
从此,这对革命伉俪相伴一生,写下美好的爱情故事。
如今,这份珍贵日记的复制品存放在聚台岗水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向后人诉说着那个烽火中的爱情故事。
任职十八军 惜别豫皖苏
淮海战役结束后,敌我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统一全军编制,迎接全国解放,中央军委决定以冀鲁豫、豫皖苏军区武装为基础整编为二野五兵团十八军。
1949年2月17日,十八军在河南省鹿邑县吴台庙(现属郸城县)成立,下辖五十二师、五十三师、五十四师,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王其梅任十八军党委委员、五十三师政委,从此离开豫皖苏,开始新的征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王其梅始终在河南坚持斗争。王其梅领导的部队,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建立了深厚的鱼水关系。
正如王其梅的爱人王先梅在回忆中说,在王其梅的一生中,在两个地区工作时间最长、感情较深,首先就是河南西华、水东地区。1936 年出狱后,从北京到西华,1939 年离开西华到水东,1941 年又奉命回水东,1943 年去延安学习,1946 年再次奉命回水东地区,直到渡江南下。十多年间,他四进四出水东,和当地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鱼水之情。
悠悠沙颍水,英雄吴台镇。吴台镇是十八军诞生地,也是十八军后代的童年记忆。2017年11月5日,王其梅的女儿王昌为和十八军首任军长张国华的女儿张小康、政委谭冠三的女儿谭齐峪、吴芝圃女儿吴小红等豫皖苏部队后代、十八军后代、“老西藏”部分革命军人后代组成的100多人的寻根团,千里迢迢来到豫皖苏革命老区太康县、十八军组建地原址吴台镇,追寻父辈的战斗足迹。
寻根团成员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当年,父辈与当地群众之间鱼水深情的情景再现,有人感动落泪、有人泣不成声……
进军西藏 建功立业
十八军完成整编后,王其梅率军南下,经安徽转战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于1949年12月到达四川省。不久,王其梅调任十八军副政委,负担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兼任泸州地区军管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命令十八军进军西藏,建立西藏工作委员会。王其梅调任西藏工作委员会兼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主任,负责进军西藏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久,十八军组建以王其梅为政委、军第二参谋长李觉为司令员的前进指挥所(前指)。
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集团无视中央人民政府举行谈判和各界人士要求和平解放西藏的意愿,仍陈兵金沙江畔。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十八军在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等人的指挥下,发动昌都战役,解放昌都等地,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0年10月24日,王其梅率十八军先遣队进入昌都,任昌都地区军管会主任、中共昌都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昌都地区认真贯彻执行法令法规,废除农奴制度,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
不久,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和谈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根据协议精神,十八军组建了进军拉萨的先遣支队,王其梅任司令员、政委、党委书记。
世界屋脊,高寒缺氧、终年积雪、峰高路险。1951年7月25日,十八军先遣支队克服重重困难从昌都向西藏首府拉萨进军。历尽千辛万苦,在先遣支队党委和王其梅的领导下,在随行的阿沛·阿旺晋美和藏族各界人士的支援帮助下,先遣支队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战胜了大自然的各种阻碍和物资极缺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全队300多人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行程,终于在9月初到达拉萨。先遣支队很快赢得藏族各界人士的信任,稳定了西藏的局势,做好了迎接张国华司令员、谭冠三政委率大部队进拉萨的工作。
1952年,十八军撤销,组建西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王其梅任副政委。1955年,王其梅被授予少将军衔,再次主持昌都地区的工作。
大义灭亲 爱憎分明
王其梅爱憎分明,对家事、家人更是如此。
全国解放初期,王其梅在繁忙的工作中协助地方政府很好地处理了自己家庭财产问题。湖南解放后,王其梅便给湖南省政府写信说:“我家是大地主,首先该从我家清算,特别是我那份财产应首清不待……”根据王其梅的意见,当地政府把王其梅的土地、房屋按政策分给了群众。
1946年,王其梅在一地委工作期间,国民党曾派王其梅的二弟王其桂作说客。王其桂看到其兄立场坚定,未敢策反。一天晚上行军,王其桂逃向杞县敌人据点。王其梅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即向部队下达命令:无论谁在哪里见到王其桂,随时都要枪毙他。
1953年,王其梅到北京开会,从在北京工作的五弟王其榘那里了解到王其桂的情况:王其桂自水东叛变投敌后,返回了湖南老家。湖南解放后,王其桂又逃到北京,在王其榘的动员下到北京市公安局自首。但因他自首时隐瞒了叛变投敌的罪恶历史,只说是逃亡地主,司法机关只判了他一年刑。当时,已刑满留在吉林省兴凯农场当了文书和会计。王其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让其弟王其榘写信把王其桂叫回北京。王其桂到北京后,王其梅当着姐姐、弟弟、弟媳和侄子们的面,愤怒地揭露了王其桂叛变投敌的罪恶历史,由于过度的气愤,抓起凳子向王其桂打去,被亲属拉住。王其梅在向北京市公安局揭发王其桂的信中说:“……其叛变投敌,罪恶重大,如在当时抓起来会立即枪毙。现仅判刑一年太轻,应当加刑。”
公安部门根据王其梅的揭发和王其桂的罪恶历史,给王其桂又加刑5年。王其梅大义灭亲,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长期建藏 魂归昌都
王其梅热爱西藏,热爱边疆。进藏初期,他就倡导“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进藏后,组织上再找他谈话调动工作,他都要求继续留在西藏、建设西藏、奉献西藏,并立下“死在西藏、埋在西藏。死在内地,也要求党把我的骨灰送西藏”的誓言。
远在西藏,王其梅不忘曾经战斗的地方。他曾多次给西华县三岗小学和家乡的学校邮书寄款,表达自己关心下一代的炽热情怀。
在对人民无限热爱的事业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受什么委屈,王其梅都以一个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坦然面对。在困境和病重期间,他以惊人毅力忍受着极大痛苦,艰难地写出《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这是他对党和西藏人民最后的奉献,也算是临终遗言吧。
1967年8月15日,王其梅北京逝世,终年53岁。
1977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一个批示中写道:“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做了不少好事。”
中共中央后来评价王其梅时曾表示:“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王其梅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开辟豫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武装和坚持豫皖苏地区的斗争作了重大贡献。”“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边疆的事业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青山埋忠骨,功勋载史册。经中共中央批准以及王其梅生前最后夙愿,王其梅同志骨灰移回昌都安葬仪式于2014年7月16日上午在昌都烈士陵园举行。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无比挚爱的雪域高原,回到了曾经艰苦奋战、深深眷念的昌都大地。
任时光蹉跎,拂去岁月的尘埃,王其梅的故事依然绽放出金色的光芒。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