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贡献郸城力量
中国科学院技术人员操作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平台。记者 徐松 摄
智慧灌溉让农作物“喝水喝到恰好饱”。记者 徐松 摄
□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李鹏 胡劲彬
今年以来,郸城县按照“13710”工作部署,紧盯15项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力推动农业强县建设,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提供强大动能、贡献郸城力量。
科技赋农,加快农高区建设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推进会召开后,郸城县聚焦“四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速推进农高区建设。
全力建设“智慧粮田”。围绕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慧粮田”,高标准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与中科院合作,围绕“田、土、林、路、水、电、气、技、管”九字建设内容,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五体系、全流程”数字农田信息系统,建设5万亩“智慧粮田”和3000亩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控制,为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周口样板”提供了郸城方案。
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业。聚焦小麦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建设5000亩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已入驻千喜鹤、同福、正星粉业等企业。做优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发挥金丹科技生物材料产业链主优势,依托河南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院,规划建设3100亩生物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做大甘薯精深加工企业,以新天豫食品为依托,流转土地3.2万亩,订单种植优质脱毒红薯1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形成了订单种植、精深加工、科普展示、文化休闲、科技研发、良种繁育、绿色种植、冷链仓储为一体的多维发展模式。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双创”中心、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周口师范学院共建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拟与中原农谷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10余个种子研发团队合作,坚定不移把农高区打造为黄淮地区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豫麦、郑麦、周麦全覆盖。
产业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实现“四级”创建体系全覆盖。
目前,已入驻产业园区重点龙头企业25家、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65家,总产值72.5亿元。通过“双绑”机制带动19.7万农户实现增收,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成功打造“老家丹成”公共品牌,认定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个、名优特新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工作。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中介”的土地流转一体化服务体系。
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托管面积95.7万亩,流转率58.5%,年底可完成建设用地指标任务3068亩。培育各类合作社4044个、家庭农场3176个、社会化服务组织66个,带动10.2万户群众参与产业规模化经营。
持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落实“单月讲评、双月观摩、半年量化、年终评比”工作机制,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619座,棚均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加快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数字蔬菜基地、好多肉园艺、青年鸭、唐桥鸭蛋、康全水产养殖、肉牛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
强基惠农,建设和美乡村
该县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县职业中专新校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零辍学”。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19个乡镇卫生院实现胸痛单元和急救点建设全覆盖,15个乡镇中医馆获批省级示范中医馆。加快推进乡村农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由8名首席专家、106名科技骨干组成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实现农技推广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乡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县城区建成4300平方米的数字化仓储中心。19个乡镇建设200家“供销便利店”,实现“一个平台、一网通用、一体融合、一店多能”。打造县级综合商贸中心(增强型)2个,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19个。投资1.7亿元建设农村“四好”公路和通村入组道路240公里。建成3个县级物流园区、18个乡镇物流快递配送中心,完成村级便利店数字化改造,实现物流配送服务全覆盖。
为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该县探索“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整治残垣断壁、废弃宅基地、空心院3476处,整理清退土地3521.6亩。
县长董鸿表示,郸城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持续保持“人一之、我十之”的竞进状态和“一天当作两天用”的姿态,弘扬实的作风、提升干的能力,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贡献郸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