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再塑繁华
千里颍水不知道流了多少年,一路又滋养了多少村镇。
这条从春秋时期就非常重要的水上通道,上承河洛,下通江淮,烟波浩荡,九曲十八弯。就在豫皖交界之地,颍水转弯回首,形成一个大湾,从而孕育了一个依水而生的小镇。
小镇自唐朝时期因漕运而兴起,到南宋,随着当地造纸业的繁盛,这里逐渐成为颇有名气的纸类交易地,而小镇也因此被称为纸坊店。明朝年间,此地成为造纸和贩纸的重要集散地,来往客商熙熙攘攘,改称纸坊集。明清两代均在此设巡检司,建有官廊,并设有传递公文和军事情报的铺塘。现在,镇上仍然有一条叫坊子街的老街道,直通沙河古渡。想必在以前这条老街一定有很多造纸、贩纸的作坊和商铺。
小镇被称作千年古镇,不仅仅是因为唐朝漕运,从历史的典籍中翻阅,这里更是三国的“武丘遗址”。“武丘”原称“丘头”是颍水的一段,因司马氏父子在嘉平三年(251年)和甘露二年(257年),分别在此地平淮南王凌以及寿春诸葛诞的叛乱,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魏帝曹髦下诏更改“丘头”的名称为“武丘”,以表扬司马氏的武略和功绩。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丘头在项城县东南四十里。而小镇的白果村刚好离赵古台四十里,且该村河堤历来都是陡峭之地,“白果村”之名更是来自唐朝该地香火鼎盛的“白果庵”,从“白果庵”到“白果堂”再到现在的“白果村”,千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悠久的历史给了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小镇的新时代发展奠定了基调。
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小镇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这一主题,依托县委提出的“三边四化五美”工程,以彰显文化特色为主要抓手,在全镇构建“一村一景观、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大局。两年的努力,让小镇再次焕发出新颜,打造了一条全镇一日游的乡村旅游带。这条包含九个行政村的路线,集历史故地、百年古寨、红色战地医院遗址、园林新村、脱贫致富示范村、游乐公园、村居等主题,全面展现着小镇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发展的动力一定是创新,作为一座水陆皆贯通的小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造就了这里一直保持着创新的思潮。小镇领导在全面发挥基层党建战斗堡垒的作用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两堂三中心”建设。暨以乡村文化大礼堂为依托,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以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带动儿童课后活动中心和家宴中心的运营,全方位服务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县宣传部长卢琪珍在观看小镇的“两堂三中心”后,对其党建功能给予了新定义: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作用,以党风引领政风,以政风带动民风,以民风转变促进农村移风易俗,进而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小镇的“两堂三中心”正是按照这一指导要求,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全镇掀起了一场改变社会风气的新潮。
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更有动力。小镇领导在“两堂三中心”的基础上再次谋划,开始打造更为全面、方便的“党建综合体”。不仅涵盖“两堂三中心”的功能,更把党群服务中心、物流超市、快递直播、医疗休闲全部纳入综合体内,形成全一站式党建服务体系,打造“能服务、能办事、能休闲、能看病”的综合场所,让群众闲时能玩、办事能来。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基础。正是有了产业的助力,乡村的集体经济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了产业的“造血”功能,才有了村集体经济源源不断的输出,才能有效地解决乡村发展“缺血”的问题。近年来小镇以重点项目的建设为依托,以持续扩大规模的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打造“西瓜小镇”、“国家级槐山羊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食用菌综合产业观光旅游园”等一系列在全市有影响的企业产业,大大提升了小镇的经济水平。
前行于百尺竿头,发展于中流击水。全面振兴乡村,产业是基础,但解放思想才是发展的根本、振兴的主旋律。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我坚信小镇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未来一定会成为沈丘的副中心城市,为“美丽大花园、幸福新沈丘”增添一抹来自纸店的亮色。(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