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社科理论助推周口高质量发展)
胡涌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科技赋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记录,并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和传播途径,使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融入不够深。不仅在数字化存档记录方面应用不够深入,在数字化传播开发方面更有待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方面,这种技术应用的单一性使得一些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获得必要的数字化保护。此外,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标准不一致,导致非遗数字化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全息拍摄、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并未实际深度介入和得到广泛应用。
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目前,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其他社会资源如企业、个人等的投资非常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对较低,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而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又非常高。企业和社会组织更青睐于选择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其他项目。对于个人而言,除了非遗传承人外,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了解或热衷,因此个人捐资行为也相对较少。
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当前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传承保护的认知度并不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程度不一。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手段多侧重于单向的信息传递,如数字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虚拟展览中的视频播放等。观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互动和参与度不够,使得观众难以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公众即使有意参与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式。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持续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出具体规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解决数字化技术的版权保护等问题,在开展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避免版权纠纷风险。发挥文博场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宣传渠道,不断拓展影响力。通过多媒体、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技术设备,全方位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五个纳入”基础上,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财政投入,根据非遗项目的重要性、濒危程度、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等因素,选择优先拨款的对象,确保资金分配的合理性,避免浪费和滥用。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将数字内容与文化产业有效链接,创造性地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并通过版权授权、联合开发、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从原创、推广、营销的产业化运作。建立虚拟旅游空间,全面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虚拟旅游空间中,游客将旅游的对象物及旅游活动本身与历史事件、文化事项联系起来,形成对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理解。通过线上空间充分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改变旅游服务模式,提高旅游业新的附加值和旅游活动质量。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的线上店铺,扩大销售渠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用户需求和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内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新运作模式。
增强传承人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切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利益,给传承主体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其能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谋求更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支持、扶持他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活动,给予传承人部分经费或津贴,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互动展示。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在线课程。以视频教程、在线直播等形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更广泛的教育传承,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贡献力量。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研讨会、展览等,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意义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的生产、传播与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最大限度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内容的展示、传播、共享与利用。应积极与企业、商会、文化基金会等形成合作关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通过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影像资料、开发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等,满足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学习和体验需求,进而通过销售这些产品和服务获得经济收益。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旅游线路、教育课程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周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