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大方向”提升党员教育“精准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需优化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强化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基础性、常规性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特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教育工作面临新趋势与新需求,各级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从教育内容设计、手段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着手,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精确性和成效。
内容创新注入活力,提升党员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党员教育不仅是理论学习,更是实践引领的过程。因此,教育内容应聚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通过系统化、专题化设计,让党员在学习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刻理解党的核心理念。此外,各级党组织应善于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如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革命题材影视作品,深挖革命故事中的精神内核,帮助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更需结合实际生活。例如,可将党史与地方发展史相结合,组织“红色足迹”探访活动,引导党员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创新手段提升吸引力,增强党员教育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形式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育手段的创新尤为关键。各级党组织可探索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让党员在真实场景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为党员教育形式的拓展提供了可能。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增强党员教育的科技感和吸引力。针对不同群体的党员,可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例如,年轻党员对新兴技术和社交媒体较为熟悉,党组织可开展线上知识竞赛或短视频创作大赛,让他们以创新形式表达党史学习心得;而对老年党员,可通过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教育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党员学习社区,定期分享学习资料与心得,促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成果转化注重实效,强化党员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党员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因此,各级党组织需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可组织党员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与扶贫帮困活动,通过直接参与基层工作增强实践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党员不仅能够锤炼党性,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果的落地还需要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保障。各级党组织可定期开展教育成果考核,针对党员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及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定期测试、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等。同时,结合“双报到、双报告”制度,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难题。这不仅能让党员在实践中强化党性观念,也能充分体现党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作者: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