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鸿 王珂 实习生 李曙光
刘华,一个出生在沈丘农村的80后大男孩,身为教师的他,在人工智能大潮涌来之际,编写了人工智能中小学教材。为响应国家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号召,刘华发挥所学、不畏艰难,已初步完成中小学各级段人工智能教材的编写,并进入报批阶段,有望成为我国编写此类教材的先行者。
“人脸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项应用。”刘华面带微笑地说,“这项技术搭配在手机上,已掀起了手机行业的‘革命’。市场证明,人脸识别技术逐渐成熟,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第一步。人工智能的另一应用:无人车。无人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可以像人一样进行交谈,人工智能正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刘华在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学校选派到日本信州大学进修,留学期间,刘华跟随导师接触到了时代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在取得医学、法学双学位后,刘华担任了应用生命研究员,归国后他在沈丘县担任教师,时刻关注着国内外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随后,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次新课标重点加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通知,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刘华凭借多年经验,认真分析了我国相对于美、日等国家的优势与差距。“在人工智能学科层面上,从2006年到2015年底,华人作者参与的顶级AI论文,占全部顶级AI论文数量的42.8%,甚至可以说,按文章数量计算,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第一。我国已具备全球领先的大数据优势,但在算法和计算能力方面仍有差距。”刘华说。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教育仍处空窗期,各种教材资源非常紧缺。日前,教育部发出2018年秋季试行新课标的通知,刘华迅速投入课程设置开发工作中,不到6个月,成功开发出首套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按学年、学期分册,从学生身心成长出发,分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阶段。小学课程以感知为主,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简单交互;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够深度理解人工智能;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开发出人工智能应用。经相关领导批准,已开始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今后将在更多学校推广。
“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确实没有先例,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工业界和教育界的实际经验,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但在一些先进国家的某些领域内,还是可以找到个别人工智能教育案例的。”刘华说。在问及自己编写人工智能中小学教材的动力和目的时,一向低调的刘华不好意思地说:“我想为国家的教育出一份力,身为教师,这也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在谈到未来愿景时,刘华表示,将持续迭代,更新该教材,使之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场景,为人工智能教育蹚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