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6日
第02版:要闻

刘君宜:我是徐楼一分子

编者按

前不久,省委召开全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表彰推进会议,对驻村帮扶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一批先进选派单位和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受到表彰,我市有24家单位和38名驻村第一书记榜上有名。在脱贫攻坚战中,贫困村是主战场,驻村第一书记是擎旗手,他们在农村脱贫第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收获的有成功带来的喜悦、兴奋,也有困扰带来的深深思考。在党的97岁生日来临之际,为弘扬先进、凝聚力量,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按照市委要求,本报经过策划,首先约请38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帮扶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驻村的日子,倾听并分享他们的多味人生。

郸城县巴集乡徐楼村,这个经济落后、村容破旧的贫困村从2017年5月走进了我的人生,我因驻村融为她的一分子,凝聚民心、带头苦干,一年时间让小村换新颜。

初进徐楼,杂草丛生的村室、荒芜破败的学校刺痛了我的心。这里学生流失严重,全校仅剩两名学生,而且都是因为家庭极度贫困,根本离不开这里。其中一个叫黄博,因为父母特殊情况,他一直跟着爷爷相依为命。“建学校、建村室”便成为我的第一个计划。我鼓励村里的党员出钱修缮学校,又积极向教育部门争取了学校地面硬化、餐厅建设、幼儿园建设等价值140余万元的项目。在学校校园里建成了“徐楼行政村新希望留守儿童之家”,向民政部门争取了8万余元的建设资金。市图书馆为留守儿童之家捐献了图书、桌椅、玩具等,并在这里设置了馆外借阅点,定时为孩子们换书。我们周口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校园植树种绿,还建成了学校花园。从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短短一年时间,徐楼小学由原来的仅有2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80多名学生,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我也成为黄博家的一员,照顾爷孙俩成为我驻村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徐楼村的贫困户中,喻凤芝老人家是我在徐楼的“第二个家”,当初到她家时,她家的庭院十分整洁,我想这家一定有个十分勤快的媳妇吧。现实令我心碎,她的大儿子、二儿子、大儿媳两年之内先后因故去世,老人独自带着三个正在上学的孙辈生活。即使如此,喻凤芝也没有被命运打败,正是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感动了我,我暗下决心要资助喻凤芝的三个孙辈完成大学学业。从那以后,我给喻凤芝的三个孙辈每人每月200元的资助,喻凤芝最小的孙子正在上初中,估计要资助他5-9年,他才能完成学业,我将坚持到底,坚决履行我的诺言,帮助孩子们长大成材。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我发现徐楼村其实有许多外出打工者比较有实力,只是缺乏凝聚力来为家乡做贡献。于是,趁着大年二十九,我把外出党员、成功人士、乡贤能人聚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号召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建设村庄。出乎意料的是,大年初八,全村人筹集资金30余万元,计划在徐楼行政村曹楼自然村建成生态垂钓园,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建成后预计年收益30余万元。

结合郸城县开展的“两建三扶四评”,徐楼村基层组织强了起来、乡村渐渐美了起来,通过扶志、扶能、扶业,贫困群众也渐渐强了起来,通过评孝老爱亲户、脱贫致富户、诚信守法户、清洁卫生户的“四评”举措,全村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子不仅美起来,小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06-2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8489.html 1 刘君宜:我是徐楼一分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