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瑞才 )近日,由鹿邑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创响中国·鹿邑尾毛化妆刷产业高峰论坛”成功开幕。来自全县的60多家化妆刷企业代表参加论坛,河南省国资委、省人社厅、省轻工业协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重构课题组组长、国家中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发展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永华,省大众创业导师、经济师、咨询师苏东江等领导和嘉宾与他们共同探讨鹿邑县尾毛化妆刷产业发展思路,就如何才能把鹿邑打造成“链条完整、配套完善,产、研、销一体的‘百亿级’化妆刷产业集群”,注入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最佳实践和良好的信息资源。
这仅仅是鹿邑县扎实开展双创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地处豫东平原上的农业大县是如何捧回这块全省甚至全国(县级仅两个)都为数不多、全市唯一的“国字号”金字招牌的?又将如何乘风破浪 “创响中国”的呢?鹿邑县因地制宜、出台实施的种种举措值得借鉴学习和推广。
据了解,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鹿邑在迅速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又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鹿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构建支持双创的“1+5”政策体系》等文件,明确优惠政策,为扎实开展双创工作奠定基础;鹿邑县还立足县情,打造一批具备县域特征和鹿邑特色的包括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跨地域众创孵化器、加速器等双创载体,创新打造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体系。加快培育金融服务新业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争取国开行、建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扩大针对返乡创业、新兴产业的创新信贷服务,设立创业企业贷款、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贷款等鼓励扶持创新创业;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做强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复合型农业”模式,着力优势产业,按照“小企业、大产业,小个体、大群体”思路,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推进并初步形成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协同的产业发展集群。
通过积极推进创新探索,引育双创人才。实施“乡情引才、政策引才、文化引才、产业引才”,大力推进“凤还巢”工程,制定实施高校人才引进计划、创业创新技能培训计划、人才定向委培计划、人才服务提升计划等,加强返乡人才技能培训,激发人才活力,探索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人才集聚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区域针对性双创人才聚集高地;借力传统文化,助推双创发展。以“产业兴城,文化立县”为核心战略,将双创文化植根于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助力双创发展的新引擎;强化宣传推广,营造双创氛围。培育创业创新精神,树立创新创业榜样,依托“创响中国”活动,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大赛和尾毛产业论坛等,集中展示返乡创业成功案例和主要成果,提高创业创新公众知晓度和认知度,推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愿创业、敢创业、善创业”良好风尚。
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目前,鹿邑县按照既定的以 “生物制药产业”“老子文化产业”创新创业重点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尾毛化妆刷”“羊毛衫纺织”产业优势,开启了以“生物制药(辅仁)、白酒酿造(宋河粮液)”和“尾毛化妆刷产业、羊毛衫纺织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为本体,以东区太清宫镇为主,打造“老子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以西区玄武镇为主,打造“工业产业园”;以“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一体两翼一轴”双创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创新”的良性循环、具有示范榜样意义和全国推广价值的“鹿邑双创模式”。2017年底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投入5488.93万元,引进内资680000万人民币、硬件外资538万美元;双创示范基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167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数量4项,与大型企业合作数量32项;实现区域增加值318.92亿元,基地内企业总数4335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二产业增加值148.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9.2亿元。今年一季度,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0750人,创办企业432个,销售总收入9652万元。鹿邑县正按照自己的“双创”节奏,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创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