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任职“第一书记”,从2015年9月份起,我的人生便与沈丘县刘湾镇朱李庄村紧密相连。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亩三分地,还得看天气”。这是当时朱李庄村的真实写照。乡亲们多是种点粮食打点零工,温饱将就够。贫困像一块大石头,压得他们直不起腰。
入村前,我的想法很简单:驻村期间,把家底摸清了,计划定实了,项目立住了。这样即使自己以后离开村子,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也就有了。
但是,走访的结果却让人揪心:村里有点本事的,早就跑到外头闯去了。待在家里的,就业机会很少,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贫困户大多因病致贫,入不敷出。有的孩子学习优秀,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打工。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不能健康成长……
走访越是深入,我越深刻感受到,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一些贫困家庭“穷怕了”“穷垮了”,不管别人怎么帮,不愿试也不敢试。只是“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救济。
没了志气,再帮也扶不起。扶贫咋扶志,怎样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要想让大伙儿有心气儿,就得给他们希望。经过考察,我和扶贫队员发现,村里适合种植晚秋黄梨。于是,我们开始给大家讲流转土地的好处,准备带领大家种植晚秋黄梨。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离了地,我们还能干啥?”“不中不中!”
一趟趟、一户户,拉家常、讲政策,让大家感觉你和他一条心了,工作也就做通了。最终,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一地生三金”,即流转土地挣租金、梨园打工赚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2500元提升至2017年的10934元。自从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大家的劲儿开始往一处使了。
梨树长势良好,村民心里乐呵。我激动,却更清醒。脑子活的村民能种梨树受益,需要兜底的贫困户咋办?没劳动能力的村民又有啥收益?我深知,要想长效发展,必须彻底盘活村集体经济。
经过商议,我们将梨园20%的利润,大小荷塘、光伏发电站以及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肉牛养殖的收入,全部归村集体经济所有,用于贫困家庭的兜底及村集体经济发展。
如今,村民一得闲,便争着参加集体活动,做义工。为啥积极性这么高?用村民的话说,这样做既锻炼身体又能赚积分。有了积分,就可以去爱心超市换生活用品。
不仅做义工有积分,垃圾清理、敬老爱亲、凡人善举等都有积分。如今,村里人人比卫生、比孝顺、比做好事,村风向上向好。
“这路坑坑洼洼,走着难哦!”“没玩的地儿,只能猫在家看电视!”……入户走访,村民最迫切的诉求是改变村貌。
可整修村里的基础设施,花费不是小数目。不过,我也明白,越难的事,你解决了,村民就越服你,越相信党组织。
为此,我们多方筹集资金、找设计部门设计图纸……当6.2公里的道路硬化完成,道路亮化、自来水管网改造成功,村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成,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就像盛开的梨花那样好看。
端起粗瓷碗、吃吃农家饭,坐在板凳上、聊聊农家事,卷起袖子来、干干农家活……转眼两年过去了,从茫然无措到与村民打成一片,我的人生在扶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历练。
每当我走在村里笔直、整洁的村道上,不时会有村民和我打招呼:“书记来两年,朱李庄村干了过去几十年的活儿。”我想,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一枝一叶总关情,“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这两横一竖就是“干”。②5
(记者 韦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