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3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如今照相不再难

王天瑞

咱不说城市人照相、不说青年人照相,说说农村里老人照相吧。现在,无论你想不想照相、愿不愿照相,总得照张相片放在身份证上吧,总得照张相片放在医保卡上吧,总得照张相片放在老人生活补助表上吧……其实,现在农村老年人也不再害怕照相了、也不再躲避照相了,早已把照相看成是生活中的一件普通事,不再像新中国刚成立那时候,不敢照相、不想照相、不愿照相,一说照相就提心吊胆、就担惊受怕、就心惊肉跳。因为,人们纷纷传说,照相吸血、照相折寿损命。一说让谁照相,就躲、就藏、就跑、就逃,令人啼笑皆非。

新中国成立前,黄村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照过相。新中国成立后,县里照相师傅举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下到黄村,为农民照相。可农民们不知道照相为何物,谁也不敢前来应试。照相师傅苦口婆心地劝说半天,才有七八个人答应试试。又过半个月,照相师傅再次来到黄村,一是给上次照相的人送相片,二是再次发动群众照相。当人们接过相片,一看底版,不由大惊失色,纷纷传说,照相吸血。因为,他们看到底版上,有白有黑、有明有暗,误认为黑处、暗处就是血痕。这样一传,再也没有人敢照相了,谁不害怕折寿损命哩!只有王豹一家人第二次照了相。于是,在很长一个时期,照相出现了两头难:一是农民们不敢照相,照相师傅下农村拉不到顾客,没活干;二是全县只有两家照相馆,位置全在县城里,农民离县城远,平时活又忙,个别想照相的农民也没有闲暇去照相。

照相,还叫摄影、拍照,就是使用照相机,将物体、景物、人物拍摄下来,进行保存。“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以后传入中国。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说:“孔夫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其实,在中国,不但孔夫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老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没有留下照相来,李白、杜甫、白居易……也没有留下照相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形象,无不是后人的幻想与创造。摄影的诞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可以断定,很多很多当代人的照相将流芳永远。

当时,黄村人也有不信邪的,因为他们懂科学,虽然懂得不是很多,但毕竟还是懂一些,懂一些总比不懂一点强得多。王豹听王老师讲,照相不吸血,照相是利用光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经过照、冲、洗、印、放大出来的,怎么会折寿损命哩!于是,王豹在照相师傅两次来黄村照相时,都带领全家人照了相。有一次,解放军走出军营进行训练,团宣传股的几位同志住在王豹家,临走时,孙干事给王豹照了两个卷,留下作为纪念。还有那一年,开封的一位下乡知青住在王豹家,王豹待他像待自己的亲孙子一样。那位知青有台照相机,不定啥时就给王豹照张相,时间一长,就照了不少相。王豹把这些相片底版整理好,请照相师傅放大后,镶在相框里,挂满了正堂。每张相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个相框里都有一串故事。每当有人来看相片,王豹就自豪地、眉飞色舞地、口若悬河地大喷一阵子,直喷得来人心驰神往。

那个时候,虽然社员们很穷,日子也很苦,但村里还曾出现一个趣事。王良老人的孙子有了孙子,也就是说,90岁的王良老人五世同堂了。这是黄村第一家五世同堂。在农村,五世同堂的人家很难找啊!一个村庄里多少年还不出现一户哩!走遍很多村庄还找不到一户哩!这喜事迅速传遍全村。王良老人高兴,就想庆贺一下,怎么庆贺哩?请邻居们来吃顿饭,不行,囤里没粮、缸里没面啊!请武村鼓乐班来吹奏一番,也不行,文化大革命还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哩!王豹跑来建议说,到县里照张“全家福”吧,再多加洗几张,回来一家一张,往堂屋当门里一挂,多喜庆哩。中!中!中!生产队长说,明天队里没啥活,五辆大车全出动,牛马都戴上花,咱也出去跩一跩。第二天天刚亮,生产队的五位大把子,赶着五辆太平车,牛摆尾、马昂头,浩浩荡荡向县城赶去……

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渐渐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摄影器材普及,照相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试想,在劳动愉快、心情舒畅时,拍几张照片作为人生留影,那是多么惬意;有朋自远方来,拍几张照片作为重逢纪念,可谓情深意长;游历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拍几张照片供闲暇欣赏,更是情趣无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拍几张照片保存起来,若干时日后,便成了历史资料,就显得格外珍贵……

好消息!数码相机横空出世。用它照相,立马就能看到拍摄效果,是亦真亦幻?是充满质感?是赏心悦目?是妙不可言?很快,手机也有了照相功能,人人都是摄影家。如今,庄稼人照相也不再难。②8

2018-09-03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37657.html 1 如今照相不再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