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屋子、泥台子到高标准教学楼、塑胶操场;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从扫除文盲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从全市末位到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影响……40年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郸城教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学校发展、校长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昂首走进了教育强县的行列!
学生成长成才
“改革开放初期,辍学还比较普遍,很多人连小学上不完就辍学了,农村基本没有学前教育。”郸城县第三实验中学教师王敏说,“现在的孩子都能挑着上幼儿园了,跳舞、钢琴、书法等等想学什么有什么,教育资源的充足,学习环境的优化,同几十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全县在园幼儿由1981年的3402人增加到44012人,小学入学率由1983年的93.5%提高到了100%,初中在校生由1978年的47733名增加到62834名。农村学生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近7年考入清华、北大的217名学生中,80%来自农村。
郸城有一个完整的助教网络,覆盖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学生。政策资助每年都在6000万元以上,可以保证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校内资助每年投入资金上千万元,郸城民办学校全面落实了困难学生学杂费减半收取政策,可以保证临时发生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救助;社会团体、责任企业、爱心人士每年捐助教育上千万元,激励贫困优秀学生飞得更高、更远。
教育的发展悄然改变着郸城社会风气,全县尊师重教、渴望子女成才的风气非常浓厚,昔日的贫困县如今已浸满书香,郸城学子升入大学的人数在不断刷新。1978年大、中专院校录取114人;1988年大、中专院校录取267人;1998年大、中专院校录取612人;2008年本科录取2652人,专科录取4397人;2018年,郸城全县参加普通高考12369人,仅本科上线就达7892人(不含艺体生和对口招生)。
除了考试成绩之外,郸城在市以上各种学生体育比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科技创新大赛中,都是全市获奖最多、级别最高的县。郸城学生在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的人数和加分额连年保持全省第一。
教师乐于从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学校公办教师很少, 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他们边种地边教学,有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还在从家中急急忙忙赶往学校的路上。现在好了,老师是清一色的大学毕业生。如今政府拓展了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城市的优秀教师也来咱乡村学校支教了,真正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快70岁的陈克林是郸城县石槽镇陈桥小学的退休校长,家离学校不远,没事的时候还常常到学校和老师们聊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郸城县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补充教师新生力量,县委、县政府腾出编制,面向社会启动了公开招教工作,十年招聘教师4105人。偏远的汲水二中现有51名教职工,仅特岗教师就有13 名,占全校教职工的26%。出台优惠政策为高中招聘高学历教师,仅郸城一高近4年就招聘高学历教师20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85 人。1982年全县公办教职工2596人,民办教师4709人,代课教师63人,其中大学学历85人,专科学历128人,中师学历935人,还有初中及以下学历619人。2018年全县在编在岗教职工10842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历高、素质高、有激情、观念新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该县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12个百分点。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工作补贴和农教补贴,每年为教师免费体检,建设676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和1620套教育社区教师住房,优先为困难教师提供廉租房、公租房,让教师安居乐业。每年教师节、春节、中秋节,县委书记罗文阁都带领县四个班子领导深入学校慰问教师。教师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郸城从教师培训抓起,逐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提升师德水平。建立郸城县师训经费专户,年投入师训经费800多万元,常年开展“菜单式”培训,教育干部到一高等学校跟班学习培训,经常举办校长沙龙、名师论坛、班主任讲堂等。
出台《郸城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2015年到2017年共选拔了192名教师、185名校长进行了交流轮岗,偏远的白马实验小学学生听到了郑州和城区学校名师的课。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建立“学习——反思——引领”等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形成了教师“愿教、会教、教好”的生动局面。
郸城教育典型频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校园妈妈王西梅、“最美老人”侯一风、中国好人赵义荣、坚强少年谢宇慧……近5 年,郸城教育系统有2 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称“全国最美乡村教师”,4人上榜“中国好人”,2人被评为“河南最美教师”,1人被评为“河南最具影响力校长”,4 人当选为“周口最美教师”,1人入选“感动中原”年度人物,4 人当选为“感动周口十大年度人物”,10人次被评为“郸城县道德模范”,2000多人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光荣当选为十九大代表。
校长与学校同成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说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实际上,村级没有财政,乡财政能力较弱,义务教育缺乏有效的财政保障,教师工资经常拖欠,校长常常为‘钱’发愁。”郸城县教体局退休干部丁儒仁这样说。
“生均公用经费的持续增加,为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为学生扩展了课程资源,开阔了视野,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升,令我们实现‘四个发展’有了底气。”郸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勇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今年教师节前夕,市委书记刘继标在郸城一高座谈会上指出,郸城一高名校的形成,就是校长刘成章形成了一套好经验和做法,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和教师团队。事实上,郸城县致力打造名校长团队的努力持续了多年。
有为才有位。县委、县政府坚持从教育内部提拔任用教育管理干部,不搞外行领导内行。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等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有魅力、没私心的教育领导干部,都是从一般教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担当郸城教育发展重任的领军人物。县教体局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工作理念,选用干部“用成绩公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玉刚、秋渠一中校长刘中华等一批基层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郸城各学校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权、财权和决策权,学校经费足额预算、专户管理,直接拨付到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调控、克扣,学校的人事选拔、考核评价等不受外界影响,全县学校进行全员竞聘、职称工资等改革,充分调动了学校办学和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教会学习和工作。周报告、月例会、期汇报、年考评,有针对性的研讨、论坛活动,以“汉字工程、高效阅读、高效课堂”为抓手的新课程改革,引导着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在教育教学这项“主业”上不断深钻细研,鼓励校长办名校、成名家。
有位就要有作为。全县校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郸城教育发展的大舞台上唱响了自己的开拓创新之歌。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提出并践行的“四维一体”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带领学校在十年“二次创业”中创造了辉煌业绩,新时代又适时提出了“二次跨越”的口号,誓把郸城一高的品牌擦得更亮。郸城二高校长赵耀推行的“621”工作法,通过务实精细的过程管理,郸城二高的高考成绩令许多省级示范性高中望尘莫及。郸城三高校长刘德敬全面推行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坚持实施“每日六课”,把“朱婷精神”引入校园,学校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勇自编养成教育教材,担任学校“养成教育课题组”组长,并成立“起点语文”“起点数学”“起点科学”子课题组,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张扬和挖掘。双楼后徐楼小学校长韩天杰把办公桌搬到学校门口,每天学生进校门,他逐人检查批改家庭作业;每天学生离校,他安排叮咛目送学生回家,下雨天也不间断。学校学生从前年的12人增加到126人,村民们自发送来5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一个个名校长带出了一所所名学校,目前,全县5所学校被授予“河南教育名片”学校,234所学校被评为“汉字工程、高效阅读、高效课堂”星级学校,近20位教育干部经常受邀到外地讲学。
学校优美如画
“从教38年,可以说我是唱着《春天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见证并真切地感受到了郸城教育的巨大变化。”河南最美教师、郸城一高教师张永华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郸城教育新变化深有感触。
回忆起1980年参加工作的首个单位——郸城县胡集一中,张永华记忆犹新:“‘土屋子、土台子、坐着一群土孩子’是当时许多学校的真实写照。学校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和完整的办公桌,能用钢板铁笔蜡纸油印一些教学资料就算好的了。”如今的胡集一中有了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标准运动场,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一人一台办公电脑,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看到郸城学校建设的丰硕成果,张永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完善的设施,这么漂亮的环境,那时候连想都不敢想啊!”
像胡集一中一样,全县所有学校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仅2015年以来,郸城县就投入建设资金3.68亿元,新建、改扩建项目416个,新增校舍面积22.3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地面积7.3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5000个,新增绿化面积40.8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书香校园、现代远程教育等专项工程资金1.78亿元,建设中小学功能室,购置图书126.7万册、计算机1.3万台和教学仪器、音体美设备等,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初中和完全小学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郸城每年能有那么多学生考上名牌高校,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体系、精当的备考方案外,从根本上说还是得益于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创造的良好办学条件。”刘现营说。2014年至2017年财政教育投入均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持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郸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增强了郸城学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郸城县在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化的基础上,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努力让乡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到今年9月底,全县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235所,满足了农村留守儿童以及白天务工家长的需求,乡村学生开始回流。今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乡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800多人。中国教育报以《寄宿让乡村学校逆势生长》为题报道了该县的经验。
“以前,村里的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里去上学,但现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好了,环境美了,教学质量也高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我感到很满意。”家住汲冢镇李庄行政村的董国富说。
40年风雨砥砺,40年辉煌成就,已成为实现更大突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蓝图已经绘就,落实才是水平。我们全体郸城教育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坚定信心,勇担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开新局、创新绩,在新时代唱响‘郸城教育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郸城更加出彩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刘现营信心满满。②8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