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8年至2018年,共和国历史上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祖国大地日新月异。40年来,周口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和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周口改革开放成果,增强加快发展的自豪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本报编辑部梳理归纳了周口4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涵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印记、标志性工程、重点项目等,体现了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艰难探索、不懈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毅力和智慧。本栏目得到周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此致谢。
1978年
■6月,广泛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观点,从思想上、理论上拨乱反正。
■12月14日,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
■始建周口市人民公园,占地185亩,其中水域面积5.8亩,1982年正式开放。
1979年
■1月,财政实行“收支挂钩、增长分成”管理;超收部分给予10%奖励,支出结余归单位安排使用。
■7月29日,郸城县城郊公社张庄村女社员王玉兰,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献出生命。1981年,省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省委、省军区授予其“雷锋式的好民兵”称号。
■8月17日,社队企业产品首次在周口镇展销,展出各类产品1383种、4636 件,成交额2万余元。
■8月,引进百农“3217”小麦品种,亩产240公斤,比“7023”小麦每亩增产50公斤。
■11月1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周口地区行政公署。
■11月15日,成立中共周口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1979年秋,沈丘、项城部分贫困队实行大包干,土地承包到户,包征购、包提留,其余归己;牲畜作价保本保值,分户喂养。这种形式群众拥护,很快普及全区。1980年5月,地委印发《关于进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试行意见》,肯定了包干到户的做法,为下一步责任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地委、行署部署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有32283个,占生产队总数的86.7%。
■1979 年,地区财贸部门首先在饮食服务业推行不同形式的责任制,或公司对门店实行利润包干,全奖全罚;或公司与门店毛利分成、纯利提成,门店对职工实行浮动工资;个别门店实行个人承包,自负盈亏。
■1979年,周口镇成立公共汽车公司,购置大小车辆13辆;由于街道狭窄,市内未开辟运行线路,只沿环城路运行;随着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建,1984年市内营运线路开通;1990年有车辆17辆、线路4条,运程53公里;其他县尚无市内公共汽车运行。
■1979年后,职工家庭收入增长,食品货源充足,食品消费开始由谷物为主的“主食型”向注重营养的“副食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