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18年12月21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许家印的“家宴”

许家印夫妇和父老乡亲一起吃忆苦思甜饭。

首席记者 刘彦章 文/图

12月16日上午,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及其夫人丁玉梅,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聚台岗村老宅。热情的乡亲们把他层层包围起来,叙旧言欢。11时刚过,距离下午返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在弥足珍贵的时间里,请乡亲们在老家吃顿午饭。

许家印的“家宴”会是什么样的呢?专门赶来和许家印见面的老同学,诸如乳名“窝”的赵奏康,外号“泥鳅”的张怀亮,幼名“铁箍”的张乐营等,都充满了期待。

与周围邻居家现在的小楼相比,许家印的老宅显得很简陋。老屋东西间存放的三斗桌、织布机、纺花车、用绳盘结的木床、已经破损的水瓢等物件,让人充满浓浓的怀旧味道,一下子把人带到几十年前难忘的艰苦岁月。

老屋当门摆放着一张破旧的四方木桌,周围是四条长凳。老邻居把午饭端上来了:两小筐蒸红薯,两盘黑窝头,十来碗红薯茶,中间放着一盆水煮白菜粉条咸汤——这是唯一的一道“大菜”。

许家印招呼大家:“能坐下的都坐下,大家聚在一起不容易,咱们一块儿吃顿家乡饭。”

陪同许家印夫妇吃这顿午饭的,有村里的长者、邻居,还有长他一岁、上小学时总“欺负”他的发小高正福,以及同学张兴才等,有十来个人。

看到一桌子熟悉而陌生的饭菜,乡亲们有点意外。许家印的眼圈突然红了。他颤声说道:“记忆中的味道回来了!”之后,他拿起一块蒸红薯递给妻子,说:“趁热吃!小时候天天吃红薯,吃得老是吐酸水,作心、难受。现在却咋也忘不掉!”妻子被他的话勾起了回忆:“ 35年前,我跟许家印回家结婚时,村里穷得很。现在变化真大。不过,在南方,他还是经常吃红薯。”

老同学拿起一个掺有玉米面的黑窝头说:“这窝头跟小时候吃的窝头差不多!”许家印立即说:“不一样!没小时候的窝头黑。那时的窝头是纯红薯面蒸的,硬得像石头,可我就喜欢吃这种纯红薯面窝窝头!”

大家笑起来了,但笑声中分明夹杂着些许苦涩。

“高中毕业后,我们上山拉煤、拉石灰和外出挖河,不都带着蒸红薯和红薯馍吗?!那时候,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就这,还时常忍饥挨饿,不知道日子咋熬过来了。”

吃饭中,老同学高正福还跟许家印开玩笑:“老伙计,本想着今天弄瓶茅台喝喝,整几个大菜尝尝。没想到却是这。”许家印回道:“得了!得了!喝碗红薯茶吧!回忆回忆过去是咋过来的!”

吃窝头,喝红薯茶和白菜咸汤,在同学和乡亲们面前,许家印夫妇吃得津津有味。

“家印,你对咱村没少照顾,咱村都托你的福!要不是你捐款修路、通自来水、搞绿化、建小学中学高中,咱4000人的村子,孩子娶媳妇都是个大难题。”

许家印笑笑说:“要不是恢复高考,要不是改革开放,我也没有今天。不过,现在大家不都过上小康生活了嘛!”说完,他的眼圈湿润了。

“不论走到哪儿,不要忘了老家,常回来看看,聚台岗村的乡亲都盼着你。”

“有机会,我还会回来。”

大家说笑着,畅谈着,一顿特殊的“家宴”在浓浓的乡情乡韵中不知不觉结束了。之后,在父老乡亲的簇拥中,许家印无限留恋地离开了老家。

屈指算来,从1978年许家印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到今天这顿午饭,岁月正好走过40年的时光。40年来,许家印实现了从一个贫穷农家子弟到中国首富的逆袭,他的家乡父老也都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他坚信,这个太康县西北部曾经最贫穷的村子,这个生他养他哺育他的故乡,在新的改革大潮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②2

2018-12-21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50378.html 1 许家印的“家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