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曹建生 肖鹏飞 文/图
近年来,郸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县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用新时代郸城精神诠释忠诚担当,用大爱之心、爱民之心织密兜底脱贫保障网。
提高站位 精准规范
把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心窝
“民政部门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承担着兜底保障任务,主要是做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做好农村特殊困难人群关爱保护工作,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对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说。
民政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郸城县民政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民政领域脱贫攻坚的政治站位和行动自觉,把民政工作落实到点子上,把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心窝。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创新“精准扶贫+民政”服务,下足“绣花功夫”,织密兜底保障网,取得显著成效。
该局按照全县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整村推进整体提升”工作安排,在全县进行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及提升改造等工作,开展“抓整改、转作风、促落实”暨基层民政工作大走访、大调研“回头看”活动,确保了全县基层民政服务机构安全运营,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精准”体现在一组数据上。
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该局以“精准救助、精准兜底”为原则,按照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办法,适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两线合一”,低保对象与扶贫对象双向衔接。对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对于通过产业扶持仍不能脱贫的农村困难群体,实行低保兜底脱贫。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0661户46329人。
提高低保补助和分类施保水平。结合全县实际,调整低保分类施保标准,其中A类补助标准人均月补助164元;B类补助标准人均月补助154元;C类补助标准人均月补助144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8561万元、电价补贴206万元,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同,与车辆、住房、公益金等信息对比,城市低保管理方面日益规范,做到“凡进必核、在保必核”,救助标准人均月262元,救助城市低保2092户4869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530万元。
全力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该局贯彻落实《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精神,切实履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面的托底保障功能。将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4500元,年人均高于其他县市15元,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月再发放150元零用钱。全年救助农村特困供养对象8495人,累计发放补助金3822万元、电价补贴47万元,失能半失能人员护理补贴293万元。
同时,该县总投资3680万元新建胡集乡敬老院,并对其余18个乡镇的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监控、消防、紧急呼叫、智慧用电系统等全面升级改造完成。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持证率80%以上,各项运营补贴发放到位。
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到实处。严格坚持个人申请、乡镇受理、县残联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办理程序,全县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10226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277人,共发放1332万元。
孤儿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孤儿救助标准每人每月700元,集中供养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全县382名孤儿(其中集中供养24名),发放救助金305万元。
医疗救助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起付线,累计“一站式”医疗救助10820人次,发放救助金893万元。
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帮扶困难群众7126人次,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369万元,实现“应救尽救、兜底救助”,充分发挥“救急难”作用。
高龄老人保障范围实现全覆盖。全县按照90周岁至99周岁,每人每月50元,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高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全年共发放214万元。
独居老人户房屋拆迁补偿有序进行。独居老人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困难贫困户住房拆迁补偿工作,由民政、国土、住建等部门组成复核组逐户进行复核补偿,补偿户1843户,每户补偿1000元,第一批拆迁补偿款发放到位。
社会优抚工作全面上台阶。完成了9480人优抚对象年审工作,发放优抚款5120万元,为3972名重点优抚对象报补医疗费183万元;军休人员“两个待遇”落实到位,380名退役士兵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353人,合格率达93%。认真开展退役士兵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
同时,婚姻登记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民政建设。
这些数据,看上去是一个个数字,背后却关乎很多人的个人命运和幸福指数。其中,有找到新工作的向往,有告别贫困的喜悦,有对新生活环境的新奇,也有迁入新居的欣喜。可以说,每组数据背后都是群众的幸福体现。这些数据汇聚在1490平方公里的郸城大地上,书写着壮美故事。
凝聚力量 砥砺前行
步履铿锵行走在脱贫路上
“郸城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激战正酣,贫困特殊人群脱贫已经成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聚力贫困乡村,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持之以恒做好兜底保障各项工作,以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向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郸城县长李全林说。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该县民政局强化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首先做到政策领会到位。该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召开全局脱贫攻坚专题会、推进会、培训会,第一时间将有关脱贫攻坚的法律法规、政策、重大决策部署传达全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在全局上下营造浓厚脱贫攻坚政治氛围。
组织领导到位。该局设立扶贫办公室,统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负责局脱贫攻坚日常工作。选派33名专职扶贫队员分别进驻胡集乡贾集、中沟和丁村乡毛庄村三个贫困村,以及胡集乡郝寺、李庄、鲁里等12个非贫困村;抽调65人分别进驻15个村开展入户帮扶。围绕脱贫攻坚民政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签定目标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夯实责任。为驻村队员、帮扶人员配齐必要的生活用品,严格按照政策,落实选派干部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局党组定期到扶贫点看望慰问扶贫队员,解决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后顾之忧。
该局先后制订了《郸城县民政局三年脱贫攻坚计划》《2018年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2018年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等文件。
“‘精准扶贫+民政’使我们的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审查对象,严格执行标准,公开操作程序,确保一切惠民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郸城县民政局局长贾培民坚定地说,在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应有贡献,在民政系统脱贫攻坚任务方面也完成得有声有色。
该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高度重视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推动作用,选派31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到3个贫困村和12个非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安排一名班子成员与第一书记联系,定期对第一书记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督促协助第一书记切实履行帮扶职责。15个帮扶工作组严格遵守县委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加班加点,科学制订帮扶计划,完善帮扶措施,加大帮扶村村容村貌治理力度,成效明显。目前,胡集乡中沟、贾集村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89%和0.92%,丁村乡毛庄村贫困发生率为0.91%。
“精准扶贫+民政”换来百分幸福。郸城县积极推行这些措施,实实在在改善了兜底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郸城民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得到加强,业务能力得到提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该局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税先进单位”等。
日月不肯迟,勤恳献征程。郸城县民政局表示,将以“不忘初心,勤政爱民”为己任,上下同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助力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奋斗,为郸城经济社会发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