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锦春
1978年——2018年,共和国的40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1978年——2018年,豫东周口4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40年,周口人民造就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
一
身处内陆、偏僻落后的周口人也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
1978年,当安徽小岗村村民按下18枚鲜红手印“分田到户”的时候,河南周口沈丘县沙颍河南岸的张营、崔营、东李营三个村庄,也开始了包产到户。
1979年秋,沈丘、项城部分贫困队实行大包干,土地承包到户,包征购、 包提留,其余归己;牲畜作价保本保值,分户喂养。这种形式群众拥护,很快普及全区。1979年, 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地委、行署部署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到1981年底,全区包干到户生产队发展到49742个,占总队数的99.5%。
农村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荒原。
1982年,沈丘成为河南省黄河以南第一个小麦单产突破300公斤的高产县。从1983年开始,全区农村基本改变“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状况,实现一季小麦吃全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周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中抢得了先机。
农村改革走在前头,工商业也要冲破僵化的牢笼。
1979年,我市财政实行“收支挂钩、增长分成”管理。超收部分给予10%奖励,支出结余归单位安排使用。地区财贸部门首先在饮食服务业推行不同形式的责任制。1980 年,工业战线推广周口市麻纺厂在一线工人中实行超产提奖的经验,各县市先后设立百分计奖、超产提奖、超利润分成、计件工资等多种形式的奖励办法和工资分配形式。1981年底,全区95%的工交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1984年,发端于农业的改革开始向众多领域推进。1984年11月, 地委、行署发出《周口地区关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确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计划体制、价格、税收和信贷制度,改革流通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
继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工商业的改革也开花结果。1985年年初,沈丘县留福乡新亚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成立,兴办配套企业,至1989年发展工业企业19个,以先进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淮阳县白楼矿山齿轮厂,首创全区乡镇企业系统人均产值4.2万元、人均利润1.1万元的新纪录。
二
“春天的故事”,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鼓起开放的风帆。
从有粮吃到有钱花,从温饱到小康,周口人民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新点子、新尝试、新经验层出不穷。
广大农民向“一亩三分地”要效益,敢于土里刨金。间作套种、塑料大棚、中小拱棚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密集使用;耕地复种指数翻番,一亩地变成二亩地。被扶沟县农民誉为活财神、土专家的高喜,在扶沟县大李庄乡高河套村农业实验站进行6种6收间作套种实验。北京的农业专家看了称赞说:“你的6种6收套种试验,亩产双吨粮,理论上还不存在,世界上还没有,我应该向你学习。”
1991——1995年,地委、行署把发展农业集约经营作为“兴周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小庭院成为发展经济的新战场。周口庭院经济模式叫响了,全省学习推广周口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经验。
谁有远见谁养牛。周口地区畜牧业生产坚持从区情出发,大力开发秸秆饲料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养牛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之路。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在《人民日报》发表《赶着黄牛奔小康》的报道,盛赞“周口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道理,只要给人民群众一个创造权,人民就能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1992年底,全区黄牛存栏跃居全国第一位。 1992年起,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观团来周口考察学习秸秆养牛经验。
乡间田野萌生小康的希望,乡镇企业迸发财富的梦想。
1992年,地委、行署对企业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产品销售率、实现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几项指标增长幅度均居全省榜首。由乡镇企业成长起来的周口味精厂、宋河酒厂,敢想敢干,走出一条农区发展工业的成功之路,享誉全国。鹿邑县以当地丰富的尾毛资源优势为依托,个体先行,小产业做出大文章,成为全国最大的尾毛生产基地。2002年,农业部通报表彰了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赵启三、张新亚等8名周口乡镇企业家榜上有名。
三
面对周边地区迅猛发展,周口人民的危机意识与日俱增。靠改革得活力,向改革要动力。特别是2000年撤地设市以后,诸多领域取得瞩目成绩。
粮安天下,周口担当。全市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实现连续10多年增产,周口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8个县(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商水农民刘天华敢于“摸着石头过河”。2009年,他在全市率先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土地托管”服务。刘天华设立“粮食银行”开展集中存储,进一步帮助农民规避了粮价波动风险,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改革年代,历史总是青睐敢闯敢试者。如同当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载入了史册。刘天华这位普通的豫东农民作为全国唯一基层农民代表,应邀走进中南海,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201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把刘天华及他的合作社作为典型事例,展现出当前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成效。
2006年大广高速公路、商周高速公路周口段建成通车, 2007年许亳高速公路周口段建成通车。原定2020年境内实现南洛、大广、商周、永登4条高速公路交汇的壮观景象,2007年已实现,比规划提前了13年。高速公路百平方公里密度达3.8公里,里程居全省第二,密度居全省前三名。曾经的穷乡僻壤拉近了与中原城市群的距离。
143平方公里的周口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42平方公里的周口港口物流园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成为全省唯一的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工业集聚亮点突出。产业集聚区成为周口工业发展、城市壮大的有效载体,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100万人左右。星级产业集聚区数量位居黄淮四市第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09亿元,改革开放使周口发展明显提速,199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从十亿到百亿用了15年的时间。在这之后,又用了11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五百亿的跃升,2004年为501.6亿元。2005-2015年的短短1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实现了从五百亿到千亿、从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2015年为2094.07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17.03亿元,是1978年226倍。经济总量自2013年以来,稳居全省第五位。
改革开放40年,周口人民扭住发展不放松,改革开放不停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经济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改革开放跨过40个年头,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山放过一山拦。“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周口面临的最大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市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还不高。发展需要加速度。一方面,发展质量还不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达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的明确要求,向世人宣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新一届周口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清醒头脑,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千万周口人民踏上改革新征程。
五
思想再解放,就是要把握新机遇。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面对国内外大势,周口还能拥有哪些机遇?
国家层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三区一群”战略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引江济淮等工程即将开工。战略期叠加效应会更加凸显,有利于周口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推动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发展。
地方层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际快速路的完善,沙颍河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提升,通用机场的建成投用,郑合高铁、三洋铁路的联通,一个公铁水空立体综合的交通格局即将呈现。多式联运枢纽城市的建成,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人口和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彰显,有利于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后发优势,目前周口仍然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四化”同步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优势并不等于机遇,拥有优势有助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才能充分抓住机遇。
说起沙颍河,周口人总是津津乐道,颇为自豪。然而,航运的辉煌只是留存史书典藏中,一河好水白白东流几十年、上百年,周口总是与财富擦肩而过。开动脑筋转观念的周口人把目光集聚到沙颍河,发现这是一条流金淌银的大河,“临河就是临海、腹地也是前沿”,完全可以撬动周口区域的跨越发展。临港经济上升为周口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周口发展的新引擎。围绕临港经济,一系列大动作相继落地: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豫货出海口。连续主办临港经济论坛,科学规划建设布局,优化港口岸线环境,着力精准招商,完善仓储物流,发展临港产业,构建资本集聚新平台。
周口拥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强大的软实力。书画、杂技、漕运、姓氏等文化叫响全国。长期以来,这些绝活只是部分人怡悦身心的工具、研究求证的对象。软实力怎样与硬实力相辅相成,这篇大文章始终没有很好开题。
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周口人找到了破题金钥匙。文化就是城市的“根”和“魂”。“满城文化”可以成为周口的金字招牌,“以文化城”可以高质量推动城市发展。2017年以来,周口将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坚持做好“以文化城、城以文兴”这篇大文章。让文化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周口,会因文化而成为最周口。
六
改革再深入,实质上就是要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把握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打开新局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周口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标中央、省委要求,放眼全国、全省,找差距,查不足,正视落后实际。
2018年1月13日,周口市召开10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市委书记刘继标以山东临沂,周边的驻马店、商丘、信阳等地做比较。结合他山之石,以先进为标杆,痛揭周口之短。“周口发展无过客,周口建设无坐客,周口事业无看客”的自省与警醒,在全市干部中激起强烈共鸣。
在新历史起点,市委、市政府谋划出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战略,提出“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作出“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的庄严承诺。
2017年以来,以中心城区“两违”治理为标志,吹响了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的冲锋号。以临港经济论坛和系列重大招商为标志,掀起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热潮。以“五城联创”启动为标志,拉开了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大会战的大幕。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为标志,开辟了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管理的新战场。
特别是2018年,注定要成为周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圆满承办了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修编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实施了一系列城建项目,推进了“两违”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城联创”、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在周口召开;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建设,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落实“两个精准”基本方略,奋力推动脱贫摘帽目标实现;与恒大集团就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达成合作意向。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再出发,周口人写出一个精彩的开局。
七
工作再落实。实质上就是要求一切工作,一定要做实、做深、做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方法抓好落实,使改革落地生根。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要靠工作落实作为坚强保障。推动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
长期以来,周口发展缓慢,根源在干部,作风是顽疾。从2017年起,我市开始了干部作风大整顿。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向虚假浮躁宣战,向吃拿卡要开炮,向为官不为亮剑,拿诬告陷害开刀,抓典型、严处理、重追究,通过打板子、挪位子、摘帽子,来正作风、严纪律、树导向,打赢一场干部作风转变的大胜仗。
截至目前,全市已召开12次干部作风大整顿查处通报大会,共有70个单位被通报批评,52名单位党组(党委)书记、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及有关负责人作检讨发言或表态发言,问责党员干部140多人。
周口市统计部门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8.95%的群众对干部作风大整顿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93.4%的群众对干部作风大整顿表示有信心。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网上网下一片热议,为市委、市政府敢于较真碰硬点赞。
干部作风大转变,保障事业大发展。省委、省政府领导这样评价:“周口的干部作风大整顿,已经成为全省的一张亮丽名片,扭转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周口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周口正以优良的作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寄语大家。亲切的话语、殷切的期待、郑重的嘱托,激励着每一个人发扬伟大梦想精神,继续在奔跑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首40年,改革开放造就周口新天地。展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追梦路上,周口人民定能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