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19年01月18日
第03版:综合新闻 PDF版

乡村美如画 振兴正当时

——我市2018年“六村共建”工作纪实

记者 姬慧洋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那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勤劳致富,生机盎然,农业正在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

人才兴旺,前途璀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乡村,回报乡村。

家风家训,村风民俗,乡村文明正在焕发最朴实最亮丽的新气象。

吾心安处是吾乡。看那一个个美丽乡村,洋溢着无限的热情和活力,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幸福最接地气的解读,更是新征程路上的奋斗之歌。2018年,我市以统筹推进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为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我市优了产业,来了人才,兴了文化,美了生态,强了基础。

“六村共建”,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周口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乡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和实现路径。蓝图已绘,梦想可期。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多期待,我市积极对标十九大报告,为本地发展定方略、抓落实,在探索创新中落子布局,在攻坚克难中开拓新篇。

2017年12月29日,周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工作会议在项城召开,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统筹当前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为推进“六村共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1月18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乡村振兴和“六村共建”,开拓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在2018年5月7日召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总结表彰暨“六村共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刘继标强调,全面推进“六村共建”,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奋力谱写新时代周口“三农”工作新篇章。这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我市“六村共建”乡村振兴的号角。为更好推动“六村共建”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刘继标任政委、市长丁福浩任指挥长的“六村共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一办六组”,并印发了《“六村共建”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市“六村共建”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形成了高位推动、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一时间,三川大地处处涌动着“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热潮,“六村共建”深入民心,深得人心。

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有保障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这一年,按照全市“六村共建”工作安排,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以“政治功能强、服务能力强”“班子建设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为内容的党建示范村创建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进,我是党员我奉献,我是党员我带头。”项城市李寨镇马寨村村委院墙上的白底红字书写着党员干部的承诺。“美丽马寨是我家,咱家不比城里差。”村里墙上的标语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没有干部的带头,就没有马寨的今天。”村里广大群众这样认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该村村容村貌有了大变化,宽敞的村庄大道像城里一样宽,路两侧的房屋外装有白色栅栏,栅栏内种有树木花草,整个村庄如同一个都市花园。

李寨镇是全市“六村共建”的先进典型,也是全市“六村共建”党建示范村创建的缩影。2018年正值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做好换届工作,与做好党建示范村创建工作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截至2018年6月8日,全市4719个行政村、337个社区党支部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在选举产生的5056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中,女性250名,比上届提高1.08个百分点;年龄35岁以下的244名,比上届提高0.93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723名,比上届下降3.29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99名,比上届提高2.3个百分点;“一肩挑”的3173名,比上届提高9个百分点。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搞好党建示范村创建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持续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大力开展“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将那些道德品行败坏、作风不正派、思想不纯洁的干部剔除队伍,选派那些政治素养好、敢于担当、不畏艰苦、不惧困难、爱岗敬业的党员干部配齐村“两委”班子。全市共集中排查认定469个农村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其中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197个,后进村党组织272个,目前已有63个行政村成功转化。

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有活力

乡村,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是文明的基因库,这里珍藏着历史记忆,蕴含着割舍不断的乡愁。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事关民生福祉。只有解决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突出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一年来,按照全市“六村共建”工作安排,全市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农村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美丽宜居村”建设工作。

在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智慧的群众利用许郸小铁路打造绿色观光走廊,围绕“南湖风景”打造集休闲、娱乐、垂钓、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园”,利用现有自然生态,打造果园之间有人家、田园中间有村庄的“田园景观”。“水上能发电,水下能养鱼。夜晚的南湖,灯光璀璨,格外安静。茶余饭后,村民们来这里散步、娱乐,享受惬意生活。”包村干部李硕秋感慨地说。

从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花有千姿百态,景有满目叠翠”……这是包括刘寨村村民在内的周口市人民群众共同的感触。这一年,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六村共建”工作。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各村庄积极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按照统一标准普遍建立村庄保洁队伍,共配备村庄保洁员25316名、各类保洁车辆15837辆,发放大小垃圾桶60.57万个,农村生活垃圾经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目前,列入2018年省、市重点民生实事的川汇区、项城市、郸城县、商水县、西华县、沈丘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已报省政府进行达标验收。

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目前全市乡镇公厕新(改)建实际开工建设304座,竣工180座,投入运营76座;村庄公厕已投入使用700座,在建805座;农户旱厕改造已开展了前期的调查摸底,具体实施工作待省、市有关部门方案下达后实施。同时,村容村貌整治及农村庭院整治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有灵魂

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是“六村共建”的灵魂。物质生活逐渐丰裕的乡村,需要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最美”建设、好家风建设、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扮靓农村环境,构筑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让周口的农村环境美、风尚美、人更美。

挥好价值引领一面旗,农民素质“美”起来。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引领,需要文化自信,我市扎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农民画特有的“亲民”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丰富和活跃了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形式。近年来,先后建设了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村规民约、村史村情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墙”5229个、善行义举榜2343个,在广场围挡张贴公益广告57459块39.6万平方米,在广大农村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办好文明新风一台戏,农村生活“乐”起来。我市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阵地,组织开展文化礼仪、文艺演出、道德宣讲等活动,让农民群众成主角,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农民群众道德素养。如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活动500多场、“周末公益剧场”演出50余场、舞台艺术进基层演出2000多场、戏曲进校园800多场、电影放映4万余场,这些活动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传好家风家训一句话,农村家风“美”起来。在我市乡村街巷,“善行义举榜”“好媳妇、好婆婆、先进共产党员”的宣传随处可见,比先争优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形式的孝老爱亲评选、好人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优秀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愈加明显;“道德讲堂”“理论下基层”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送到千家万户,新风尚、新文化增强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我市先后推荐评选出县级以上(含县级)“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1713名、“身边好人”4359名、“好媳妇”6774名、“好婆婆”6686名,在省内外逐步叫响了“道德周口”品牌。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经全市人民的巧手,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周口,“六村共建”工作进展如火如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周口样本”指日可待。

2019-01-18 ——我市2018年“六村共建”工作纪实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53392.html 1 乡村美如画 振兴正当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