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鸿 张洪涛 通讯员 王全喜 文/图
核心提示:川流不息的贾鲁河宛如一条巨龙,从西华县穿城而过,一路蜿蜒前行,最终汇入淮河。岁月悠悠,秀美的河水无私地哺育着一河两岸,也给西华县城带来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坐落在贾鲁河西岸。从建校时起,这所美丽的校园便与贾鲁河结下不解之缘。芳草萋萋,河水潺潺的贾鲁河,无时不在涵养着学校的底蕴,让这个育人摇篮充满浓厚的文化元素。“贾鲁河水淙淙流淌,这里是女娲的故乡。绿草织茵,杨柳成行,荷塘鱼跃,鸟语花香,自豪的西华三高,我们成长的摇篮,给我知识,给我力量……”。西华三高优美的校歌歌词正是对该校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多年来,西华三高始终坚持用文化为学校铸魂,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让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位师生心中留下永远难以忘怀的印记。
用文化为学校铸魂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走进校园,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文化长廊”内,《论语》《老子》《庄子》等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学生要见贤思齐,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励志长廊”用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激励在校学生;“历史长廊”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感召学生;“古代文化常识墙”“法治长廊”里的《三字经》《弟子规》等似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校徽、校歌、“三风一训”潜移默化,洗心励志;楼、路、树、湖,到处都有师生个性化的命名,可谓润物无声;凌空而起的”遨游”雕塑,象征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睿智庄严的“孔子行教”塑像,启迪老师因势利导,言传身教。还有四季常绿的”同心留梦园”、平整宽广的操场和洁净靓丽的校园环境······
“我们学校提倡并坚持‘文化立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校长高海峰语重心长地说:“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陪伴,是点燃,是激励,是育心!是把那些常人眼中的‘差等生’‘问题学生’培育成充满自信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大力彰显办学特色,短短几年便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无论是育人理念、文化氛围还是内部管理、校风学风都在潜移默化;无论是校园环境、办学设施还是教学质量都在全面提升;无论是师生精神风貌,还是社会评价均处于全市同类高中前列。
打造师生乐园和精神家园
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当时的学校生源基础差,底子薄,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差。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所学校迅速异军突起,备受称赞呢?这一切还得从校长高海峰走马上任时说起。
2009年,校长高海峰从城关中学调入三高。他认为学校首先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所以这里的环境要宽松舒适,要让大家一来就不想走;学校还应该是教师陪伴、引领学生成才圆梦的地方,是大家的心灵家园和精神乐园,而不应是什么“魔鬼训练营”。
为此,校长高海峰和班子成员一起,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子女教育、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入手,聚人心、提士气;发动师生,集思广益,确立“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借助教代会完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实行量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通过星级赛课、中层管理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艺术论坛、青年教师自我成长设计论坛营造学术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师生的校园生活,借助举办各类社团激励学生参与管理,迅速点燃全校上下的工作、学习热情。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学校“教职工身心氧吧”,这里专门为教师配备了标准健身器材和舒适的沙发,让教师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或来这里锻炼健身,或品尝芳香可口的豆奶、咖啡缓解疲劳。校长高海峰说:“三高近10年来在签到签退方面都尽量考虑教师接送孩子,给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还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引导老师强身健体。”在西华三高工作了29年的教师戚连庆说:“我亲眼见证了三高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学校不但在工作上关心老师,在生活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工作,开心生活,我们觉得西华三高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幸福乐园。”
“如果我们当校长的都有一份紧迫感和使命感,都能让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会读书、乐读书,而且能够及早学着当有心人,及早学会自信、自立,力所能及地担起一些责任,那他们就等于提前往成功的大门迈进了一只脚,就等于赢在了别人未起跑之前。”校长高海峰认为:“校长自己是不是专家、学者、伟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管理的学校要不断成就专家、学者、伟人,这才是校长的职责所系和价值所在,才是我们当校长的应该孜孜以求和终生努力的。”
每年,三高都会从学生中选聘“校长助理”。这些“校长助理”佩带着胸徽,在校园行使着管理职能。在首届“校长助理”授徽仪式上,高海峰讲到:“各位‘小龄朋友’,当你胸前佩戴上这一标志时,你必须清楚你是西华三高的一名‘校长助理’,你代表的是西华三高的形象。你的参与会大大推进三高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进程。所以你佩戴的不仅是一个标志,还是一份责任,一份期待,一个迈向你理想征程、兑现人生誓言的路标和向导。所以你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做好,才能不负学校的期望和重托。”
这些“校长助理”,可以直接和高海峰校长通过各种形式沟通。这无疑大大增进了学校的上通下达,更有利于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西华三高“十七诗社”的极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一次,一名“校长助理”提出要把学校原有的“十七诗社”重新办起来,高海峰听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如今9年过去了,“十七诗社”不但在本校办出了影响,而且在西华另两所高中也办起了分社,这些都是他们当初没有料到的。谈到担任“校长助理”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袁亚鹏告诉记者:“这个平台提高了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从原先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有条不紊,真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同时我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高三1617班赵锦龙也是一名“校长助理”,他说他最大的变化是锻炼出了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和一双敏于观察的眼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反馈,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西华三高“校园志愿者”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凡是西华县内的大型公益活动,县教体局领导都会特意点名让他们参加,其实这也正是学校创建这一团队的初衷。有道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学校就是要让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爱心带到哪里,把三高的形象带到哪里。高一1805班王梦婷自加入“校园志愿者”以来更加自信了,她说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性格变得乐观开朗,甚至连走路都感到轻松了很多。
每年的6月4日下午,是三高师生最最激动、最最兴高采烈的时刻。届时,全校师生早早来到操场迎接县教体局和兄弟学校的观摩领导、爱心人士、应邀家长,参加西华三高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爱心接力棒”传递和十八岁成人礼。仪式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家长”“爱心传递”“迈过成人门”、向国旗宣誓、学弟学妹助考加油等。当高三师生在主席台紧紧拥抱时,当父母与孩子在主席台交换书信时,当“爱心接力棒”从高三学哥学姐传递到高二、高一学弟学妹手中时,台上台下、会场内外、老人孩子,全都听任激动的泪水在脸上欢快地奔流,全都沉浸在爱的温暖中。可以说,“爱心传递”早已成了西华三高师生包括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爱心接力棒”则是学校独创的教具教材。
“以文化人” 让学生全面发展
西华三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也达到了“以文化人”,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校长高海峰认为,学校应该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让师生总想回来转转看看、思思想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校园注入文化的内涵。如今,三高的校园文化早已成为学校的亮点,并成为全县教育的一面旗帜。西华三高的毕业生牛源慧介绍,自己虽然已毕业多年,可每次回到家乡,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来到母校,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至今还在陪伴和影响着她。
无论“励志长廊”“文化墙”“历史长廊”等静态文化的打造,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都在西华乃至全市同类学校中起到了辐射和引领作用。这里不仅是播撒知识的沃土,更是才情萌发、个性张扬的舞台!学校鼓励师生参与校徽设计,讨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路、楼、亭、湖命名,且不说他们拟定的内容如何,单单这一做法就特别值得称道。该校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让学生在一次次奉献中体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借助爱心传递,把全校师生紧紧凝聚在一起;通过18岁向国旗宣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同心留梦园”挂牌仪式,让大家深切感受师生同心、内外同心、众人同心的力量;举办“风筝文化节”,通过设计制作和阐释创意,展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举行孔子诞辰祭拜,让师生沐浴先贤教育思想的光辉,接受高尚灵魂的洗礼;通过选聘“校园文化宣讲员”,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举办思维导图比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训练他们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借助一天两次校园密集跑,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养成快速高效做事的好习惯;借助“重阳节”邀请离退休老教师返校听课座谈,让老教师体会学校的牵挂和关爱;通过搜集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爱我西华》《豫东谚语集萃》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在校长高海峰眼中,三高的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所不同的是才华表现不一,发现有早有晚。他认为比起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乐观、感恩和敢参与、勇担当,学习知识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要让他们明白为啥而学,为谁而学。就拿三高而言,5000多名学生各有各的个性与优势,怎么可能都让他们走同一条路、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呢?所谓向导,就是要依据不同情况,爱学习的多给他们学习方法,擅长跑的鼓励他们努力跑,唱得好的指导他们用心唱,而如果学生想“上天”,校长就应该是搭建“天梯”之人。
让教育之花更加璀璨
得益于多年持之以恒地狠抓“文化立校,以文化人”,西华三高积蓄了充足的动力和巨大的潜能,进而厚积薄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荣誉——高一、高二统考摘金夺银,成绩一路领先;高考更是一年一大步,连连上台阶,每年都超额完成教体局定的指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稳居前两名。该校先后获得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卫生先进单位”“消防安全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省、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五四红旗团委”“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示范学校”“绿化美化达标学校”“普通高考优秀考点”“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文明学校”“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先进学校”“首批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县“书香校园”等50多项荣誉。
如今,这所坐落在贾鲁河畔的书香校园和文化校园,正以她别具一格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引领、带动着周边的学校发展,我们相信这朵绽放于千年古河边的教育之花今后会更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