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桔
夜空中绽放的璀璨烟花,离不开点燃焰火的引线;蓝天上风驰电掣翱翔天宇的飞机,离不了动力引擎。同样,精彩高效的“6+1”课堂,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导”环节。
常见的“导”有三种方式:旧知导入,新课导入,导思。在短短5分钟内,如果三种方式都体现出来,总给人含义未申、仓促草率之感,如何设计一个短小精悍的“导”,使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关联旧知,导入新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事。
高中语文必修中有一篇文章叫《说木叶》,3000多字,引用了很多诗句,涉及很多诗人,在结尾处得出一个结论:意义相近的两个词,在艺术形象领域却相差千里。很多老师对这篇文章很头痛,不知道怎样处理。
郭外老师曾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
预备铃响过,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煞有介事地问前排一个女生:“你多大年纪了?”那女生诧异地看着他,不说话。他又问:“你今年多大年纪啦?”那女生干脆低下了头,不理他,另一个女生看不下去了,低声说:“老师问你呢!”那个女生仍不说话。郭老师问道:“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女生说:“没有你这样问的!”郭外不解:“我的话有什么不妥吗?”女生站起来气咻咻地说:“你不应该问我多大年纪,应该问我年龄!”郭外很困惑地说:“年纪和年龄不都表示岁数吗?”女生说:“这两个词意义是相近,可是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问我年纪,好像我很老,是个老太太,我才18,不是80!问我年龄,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你足够绅士,你还可以问我芳龄几何!”班里的学生笑了起来。郭外恍然大悟:“嘿,还真是的,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个理儿!意义相近的两个词,给人的感觉却相差千里,谢谢你,你是我的老师!不过,我还要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树和木是近义词,二者有什么区别?”班里的学生说:“树是有枝有叶的,绿色的,有生机的;木是干燥的,枯黄的,没有生机的。”“对啊!”郭老师一拍手说:“那么树叶和木叶有什么区别呢?”有个男生抢着站起来说:“树叶给人的感觉是长在枝头的,绿色的,充满水分的,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木叶给人的感觉是早已脱落的,黄褐色的,干枯的,使人感到凄凉、萧条。”郭外说:“掌声在哪里?”全班同学鼓起掌来。郭老师说:“有一篇文章叫《说木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概括本文大意。”
通过郭老师精心设计的一段对话,五分钟内,学生明白了全文的主旨,而且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这样的“导”精练生动,扣人心弦,不仅加强了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还引导学生关注词语蕴含的形象,不仅导入了新课,而且一下子抓住了全文的主旨,一举多得。
“导”一堂课并不难,可以复习旧知,也可以导入新课,可以简述,可以提问,可以竞答;可用图片、音乐、视频;可让学生说,让学生表演,不拘一格。但设计出像郭老师那样举重若轻、短小精悍、直击核心、简括主旨的“导”,却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看似轻松的对话背后,蕴含着多少思考和选择。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堂好课在于“导”。简要高效“导”的设计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反复推敲,不断锤炼。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