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洪涛 通讯员 安稳 文/图)“推进‘两类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能够‘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留得住’,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就近上好学的愿望!”1月14日,在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进现场会上,副市长王少青如是说。
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简称“两类学校”)建设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会议指出,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要达到省定标准,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至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小学50至70人、中学80至100人配备1名宿管人员和1名食堂服务人员,500人配备1名保安人员。不足1人的按1人配备。到2020年要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推进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会议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围绕学校布局规划、建设标准、教师队伍、内涵管理、提升质量等重点,制订方案,做到高起点谋划。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础上,解决生活教师、安保等人员配备和工资待遇问题。在让留守儿童就近上好学的思维下,营造良好学习和生活氛围,加强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各方面安全,做到高水平管理。在优先发展的决策定位下,统筹使用各级各类资金,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投融资力度,做到高效益投入。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导问责,共同做好工作,为实现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强调,要提高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两类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确措施,抓好“两类学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落实,从履职负责的角度推动“两类学校”建设取得实效。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