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9年04月17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搭建成就梦想的舞台

——恒大集团毕节产业扶贫纪实

恒大在毕节援建的纯种安格斯牛育种场

恒大援建毕节蔬菜产业基地喜获丰收

记者 李伟 锦春 继峰 月全 文/图

“只有真正走近他们(贫困群众)、了解他们,你才会发现他们很勤劳、很朴实。他们有梦想,也很努力,却没有追逐梦想的能力,缺少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们的产业扶贫就是努力为他们搭建成就梦想的舞台。”在毕节,恒大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

整市帮扶毕节,恒大集团针对乌蒙山区独特的生态和气候,无偿投入57亿元助力毕节打造我国西南地区两大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全力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恒大还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带动7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毕节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搭建舞台 恒大大手笔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是外地人长期以来对贵州的印象,更是毕节的真实写照。4月2日下午,记者一行按计划抵达恒大援建毕节市织金县大陌现代农业产业园时,一直阴沉的天气竟突然放晴,一时间艳阳高照。这让现场的恒大扶贫队员很兴奋,连忙邀请我们登上高处一览扶贫产业“盛景”。

说是“盛景”,一点都不为过。只见群山环抱的一片狭长谷地中,密密麻麻的蔬菜大棚和玻璃温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像一队队身着银盔银甲等待检阅的卫兵,蔚为壮观。

在这里工作的恒大扶贫队员刘正光恰好是周口人,见到我们非常高兴。25岁的他来织金才半年,但对这里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掌。刘正光颇为自豪地介绍说,记者看到的是恒大援建织金县的001号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该县马场镇大陌村,项目占地约1085亩,总投入超过1亿元。除了蔬菜种植业,产业园规划的还有肉牛养殖业。我们看到的蔬菜大棚有1062个,玻璃温室面积达2万平方米,加上两个总规模1200头的纯种安格斯牛育种场,可帮扶1500户5250名贫困群众。

像这样的产业扶贫基地,恒大在织金县援建了84个,包括蔬菜产业基地39个、肉牛产业基地35个,以及其他特色产业基地10个。而在整个毕节市,恒大已援建了60980栋蔬菜大棚、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8万平方米育苗中心、57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帮助毕节引调并繁育72945头安格斯和西门塔尔优质母牛,改良27万头土种牛,建成9万头饲养规模的养殖基地、31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帮助毕节建设13.9万亩中药材、食用菌基地,23万亩经果林基地。

截至目前,恒大助力毕节产业扶贫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用数字体现出来极具说服力,让记者叹为观止。

携手扶贫 “龙头”很给力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恒大扶贫的重要原则。产业基地的援建者是恒大集团,运营者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龙头企业和一些本地的专业合作社。为了让各个产业基地都发挥更大效能,恒大已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79家,一力解决贫困户种(养)什么、怎么种(养)、种(养)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用市场化手段建立起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就地脱贫。

织金县大陌田坝蔬菜基地的经营主体——勐海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褚俊告诉记者,这个基地占地3500亩,主要种植生菜、油麦菜、西红柿、西葫芦、白花菜、青花菜、瓜类等,作为来自云南的一家专业企业,“勐海豪扬”负责这个蔬菜基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工作。基地出产的叶菜在贵阳销售,其他蔬果可销往珠三角地区。基地覆盖的贫困户不仅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和分红,还可以在蔬菜大棚务工,一般工种每天工资80至100元,收入持续且稳定。

在威宁县麻乍镇坝海村魔芋种植基地,经营主体——麻乍镇金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祖文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容一直挂在脸上。恒大援建基地之前,他也种魔芋,但受资金和技术限制,最大规模也没超过30亩。现在这个基地的规模为1572亩,是之前的50多倍。“魔芋的行情一直都很好,不愁卖,我们主要销往云南和四川,也有不少直接来到地头收购的。”杨祖文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恒大的支持,光买种苗就投资了620万元,还给我们配备耕种机械,提供技术指导。没有这些,我想都不敢想(做如此大规模的魔芋基地)。”

据了解,这个基地覆盖的贫困户就是以恒大投入入股分红的。去年魔芋大丰收,杨祖文又经营得好,年底给每家贫困户分了3107元,可把大家高兴坏了。除此之外,杨祖文长年用工60至200人,贫困户优先,每人每天能收入60至200元。

“和恒大这样的大企业携手扶贫,既光荣又有收益,我们很乐意。”七星关区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经营管理方——山东寿光潍科种业科技公司有关负责人肖友华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奋战在毕节脱贫战场上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心里话。

成就梦想 人生再出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恒大扶贫的良苦用心已经换来明显成效。织金县自强乡二坪村的龙纯贵今年45岁,穿青人。这是我国56个民族之外的贵州西北地区特有的族群,也是一个民风淳朴、吃苦耐劳的族群。龙纯贵很具有这样的品质,多年前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不仅自己收入颇丰,还帮忙带动十多家农户共同致富,是织金县的“自强模范”。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不仅耗尽了龙纯贵的全部积蓄,还让他背了一身债。5年的治疗让龙纯贵暂时摆脱了病痛,却让他和他的家庭深深陷入了贫困。

“我其实是很有梦想的。”大概是多年蔬菜种植、经营中常和外地人打交道的缘故,龙纯贵的口音并不像本地人那么浓重,“如果不是生病,我有信心干得更好。”

现在,龙纯贵搁浅的梦想又要重新启航了。“勐海豪扬”的褚俊像挖宝贝一样把他请来,一下子就交给他150个蔬菜大棚,从日常管理到用工,都由龙纯贵说了算,管吃住,月工资5000元。“这个工资已经很高了,有了这份收入,我们家就能把以前的20亩蔬菜再种起来,还能当种植大户。”龙纯贵憨憨地笑着,满脸自信。

像龙纯贵这样的乡村“能人”在恒大产业扶贫中重启梦想,更多普通贫困群众的人生也在恒大产业扶贫中再次出发。

“到牛场上班之前,您的梦想和心愿是什么?”4月2日上午,在黔西县甘棠镇同心村纯种安格斯牛第一育种场,记者向48岁的陈国艳发问。彼时,她正在给牛喂草,笑着回答记者时也一刻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心愿就是有钱供孩子好好上学,但那时就靠着几亩地,挣钱太难了。”

如今,陈国艳每天有80元的工资,丈夫在村里做保洁工,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他们家的4亩地还在种,不过已经成了牛场的青贮饲料基地,收获季节由场里统一收购。另外,陈国艳还享有牛场的分红,每年保底1000元。正在六盘水读大专的独生女还想读本科,但这次陈国艳没有为学费发愁,“孩子想读多久读多久,能供起。”

大概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陈国艳在记者采访中不停地对我们和同行的恒大扶贫队员说:“你们辛苦了,还害你们跑路。”一脸不好意思。

据介绍,按照贵州省贫困户标准,陈国艳去年就已脱贫,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了。①6

2019-04-17 ——恒大集团毕节产业扶贫纪实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62897.html 1 搭建成就梦想的舞台 /enpproperty-->